短短幾年前,美國汽車業仍信心滿滿,描繪著一個「全電動」的未來。然而,這場夢如今急轉直下。隨著川普政府取消聯邦對電動車的購車補貼,美國的電動車市場正遭遇急凍,產業熱潮一夕降溫。
這項7,500美元的稅務抵減措施曾是推動電動車普及的核心政策,如今隨著補貼結束,預期未來幾季甚至幾年內,電動車銷售將大幅下滑。
但這並不代表汽車產業就此放棄。福特、通用(GM)、Stellantis等全球車廠仍持續投入巨額資金研發電動化技術,只是步調比過去更為謹慎。Wedbush證券分析師Daniel Ives指出:「他們已放緩『全面電動化』的步伐,但仍堅定地走在電動車的道路上,只是更務實了。」銷售高峰後的急墜
補貼取消的消息在第三季掀起最後一波搶購潮。特斯拉、福特與通用均創下歷史銷售新高,其中GM的美國電動車銷量甚至比去年同期翻倍。
然而,這股熱潮猶如曇花一現。專家預期,第四季起銷售將急速下滑,短期內難以回升。
福特執行長Jim Farley悲觀預測,電動車市場佔有率可能從去年約7%,跌至僅剩5%。通用財務長Paul Jacobson也坦言:「我們預計電動車需求將出現劇烈下滑。」
儘管前景不明,福特在八月仍宣布追加50億美元投資,用以擴建電動車生產線,稱這是自T型車以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Farley表示:「產業仍會充滿活力,只是規模比我們原本想像的要小得多。」
現代汽車(Hyundai)同樣堅持不退場。儘管其位於喬治亞州的新電池與電動車廠因非法移工事件受查,執行長José Muñoz仍強調:「我們的新工廠具備彈性,可依市場需求快速轉換生產電動或傳統汽車。」
政策大轉彎:排放規範與市場信心的動搖
美國電動車轉型的催化劑原本來自拜登政府——其規劃2030年前電動車需占新車銷售一半,並對未達標廠商祭出高額罰金。
但這一系列規範已在川普政府下大幅撤回,七月的稅改與預算法案更取消了違反排放標準的經濟處罰。
加州等九州(包括麻州、紐約、華盛頓州等)原本設定2035年禁售燃油車,如今也遭國會取消自行制定排放標準的權限。這場法律戰已進入聯邦法院,恐持續多年。若未來政黨輪替,禁售令或許仍會「復活」。同時,歐洲與中國則持續強化減碳目標,令美國汽車產業陷入政策不確定的泥淖。
電動車退燒,油電混合重回舞台
市場變化讓車廠重新審視策略。Wedbush分析師Ives指出:「純燃油車(ICE)不再是禁忌字。」汽車公司正重返「混合動力」路線,尋求折衷之道。
通用財務長Jacobson坦言:「過去的政策幾乎把我們逼入死角,如果只能賣電動車,美國汽車產業將大幅萎縮。現實是,連補貼都在時,消費者的採用率依然遠低於政府期望。」
儘管如此,他仍相信長期電動車需求終將回升,「只是需要時間讓市場自然穩定下來。」
降成本、增利潤:車廠的下一步
對製造商而言,電動車的另一大吸引力是效率。相較燃油車,電動車不需複雜的引擎與變速系統,組裝時間更短、利潤更高。若電池成本持續下降,電動車的經濟優勢將愈發明顯。
福特的50億美元投資計畫中,就包括打造一款3萬美元的電動皮卡,預計2027年量產,價格僅為現有F-150 Lightning的一半。公司執行副總裁Doug Field形容:「我們從T型車汲取靈感,這將是汽車產業的新轉捩點。」
如今,美國電動車的未來或許不再全然明亮,但革命仍在進行,只是節奏變得謹慎。全球汽車巨頭們明白,若停滯不前,將被中國與歐洲的電動浪潮甩在身後。
正如分析師Ives所說:「全電動的夢暫時熄火,但方向沒有改變。汽車業仍在行進,只是慢一點、更穩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