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婉如老師的英文著作
幾乎所有關於東亞經濟奇蹟的研究——從Johnson的《MITI與日本奇蹟》、Amsden的《Asia’s Next Giant》,到Wade的《Governing the Market》——都把焦點放在男性經濟官僚的上。我個人看了大量有關東亞經濟發展的研究,從一手的檔案,到他人訪問的回憶,再到累積於之上的二手研究,最終形成於課堂教學的指定閱讀,並反映在人們報章雜誌的討論上。這些研究都指向經濟官僚的重要性,但我發現,人們只談男性的經濟官僚。
我不確定南韓跟日本的戰後經濟官僚女性扮演了什麼角色,但我確定在臺灣戰後的經濟發展裡,女性官僚的重要性不下於其他男性官僚,然而我們卻很少談她們的貢獻,只把她們跟負面新聞連結在一起,對,我在談的就是郭婉容老師。
在財訊等民間新聞裡,郭婉容總是跟「股市無量下跌」連繫在一起,卻不談她巨大的貢獻,究竟是因為郭是女性,而是因為她不是外省官僚,我不確定哪個因素影響較大。
首先,以教育程度跟學術成就來說,郭婉容甚至在大部份外省官僚之上。1952年便從臺灣大學經濟系畢業,先後就讀MIT經濟系碩士班跟神戶大學經濟系博士班,而她的研究多見於國際期刊,與Gustav Ranis等人的著作至今還是許多研究東亞經濟的”外國”學者會引用的作品,而臺大經濟系許多學者都是郭老師的學生。
郭老師著作等身且對於國際發展機構的研究有不小的影響,比方說世界銀行於1980年代的政策報告,便引用了郭老師的著作:
不過今天談戰後的經濟官僚,多半集中於李國鼎跟孫運璿(而這兩人的功過是最複雜的,暫且不談),談戰後參予政策的經濟學者則談蔣碩傑,這些都有不少專門的書籍在談他們,卻很少研究在談郭婉容老師。
郭婉容的經歷揭示了「本省籍女性技術官僚」在戰後臺灣體制內的張力。她不是蔣家體系早期重用的外省男性,也不屬於李國鼎等人財經派系的政治盟友,而是以經濟專業與國際學術網絡為資本,逐步進入決策核心。這樣的身分組合——女性、本省籍、留學歐美與日本的專業官僚——在當時的政策圈幾乎前所未有。
然而,郭婉容從1970年代便參予了經建會前身的經濟設計委員會(算是蔣經國建立自己班子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蔣經國跟李國鼎實屬不同派系),1979年成為央行副總,陸續推動許多金融自由化的政策,而1988年上任財政部長後,更是接手當時快要引爆的燙手山芋 — -金融問題。
1980年代末期,在扭曲的金融管制之下,當時大量的游離資金只能流竄在地下金融、股市、房地產,但民間需要資金的廠商卻沒有辦法得到足夠的銀行服務來取得融資,這出於戰後對於三商銀的管制,雖在1960年初期大幅調整,變得彈性(1960年代的實質放貸金額大約跳了兩倍多),但近三十年過去,臺灣經濟體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金融機構的規模卻與經濟起飛初期相去無幾。
這種不對稱的狀態,早在危機點燃之前,已有許多研究在談,卻未必有人有辦法冒著官場生涯危機來扛。同一時間,臺美貿易順差擴大,在美國壓力之前,1980年代末期,美國與臺灣展開了許多貿易談判,要求自由化,讓美商得以來台等等。算是一個問題,兩種危機。
而在這情況下,從事拆炸彈工作的,便是當時財政部長郭婉容,展開了金融業的大規模改革,包含三商銀進一步的民銀化、開放消費信貸市場、信合社改制、宣布新銀行得以籌辦設立、開放外商銀行來台等等,算是把兩種危機一同處理。
而在被廣為「嘲諷」的證所稅下跌事件之前,很多人並不知道,也是郭婉容推動了內線交易的管制、放寬證券信用交易融券的限制,在其任內臺股登上高點。但奇怪的是,民間媒體講證所稅影響的人多,會去談及這些貢獻的人卻很少。證所稅的成與敗是個可以檢討的政策議題,但提一個官僚的貢獻卻只提證所稅的「失敗」是個奇怪的現象。
最後,與韓國相比,臺灣在1997金融危機時受創較少。我不曉得當時政府到底做了政策(這仍然是個值得研究的議題),但我可以想像的是,根據南韓的管制情況與金融危機衝擊的嚴重性來看,如果沒有郭婉容在其任內「飽受批評地」推動了這些改變金融業體質的改革,臺灣在1997那一波的衝擊恐怕只會更嚴重,而不是更輕微。
若以比較視角來觀察東亞發展,日本與韓國的女性官僚在戰後經濟政策體系中同樣稀少。MITI、經濟企畫院等核心政策機構,女性官的角色多侷限於研究或事務層級。
反觀臺灣,郭婉容能在1980年代掌管財政部,說明臺灣的「技術官僚體制」在某種程度上更具社會流動性與專業取向,這也值得重新納入對「東亞發展型國家」的理論檢討之中。
在1990年代的一篇天下雜誌的報導,引用了王作榮對於郭婉容的評價:
「郭部長是少數可以挺起脊骨對利益團體採取行動的部長,也是勇於任事、勇於改革的一位部長。」
透過回顧不少檔案,在李登輝時期之後,乃至今日仍在檯面上的不少財經官僚,都是郭婉容在衝刺證所稅等稅改時納入到政府中做事的能人。
不少男性官僚做錯一百件事,只要做對一件事就會被歌頌,而郭老師做對一百件事,卻只被記得「無量下跌」,吾輩史家之筆,健忘兮?狹礙兮?
我還沒有利用一手檔案去深入理解郭婉容老師的生平與貢獻,但這麼愛談經濟官僚的臺灣人,或許不該只討論那一兩個官僚才對,希望有研究能夠從夠好好的把這段歷史講清楚,似乎是國內從事官僚研究或發展型國家的研究生上佳的畢業題目。如果有研究生願意寫,我願意幫忙找出版社幫忙出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