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現代社會的人力資源困境(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筆者碰戰略學這塊超過20年,緣起自小時候,先父身為渡海來台的軍官,與退役公務員身分,聽那些國共內戰的底層軍官小故事,對武器和士兵心理有些認識。長大後起初讀戰史,後來走宏觀視角切入,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幾年後發現這原因出在經濟、政治、文化面上,更像是管理學的一種。

讀書就那個瞬間,好像打通任督二脈,看待事情的方法就不同了。

這個系列,筆者想談人力資源,算是從戰略學上的角度去切入,內容包含學過的政治經濟等理論,照例沒有參考文獻附註,也沒有名言錦句摘錄,純粹就是每週一的心得感想大雜燴。

切勿當成什麼偉大的理論研讀,就只是每週嘴砲廢文罷了。


人力管理的發軔,與古代軍事不可分

人類最早的大型組織運作,毫無疑問就是軍隊,只是有沒有被記錄下而已,會有文史紀錄要到文官系統出現,足夠的資源養活讀書人。這也造成要理解戰略學的最早期概念,那一個「緣起」、「發想」,變成考古人類學的範疇。這是筆者多年下來的體悟,許許多多看來言之成理的古代兵書,透過人類活動紀錄的側面研究,挖掘當代經濟模式,考證其政治運作型態,再回頭看的感受會很深刻,筆者就不多說。

何謂人力資源的困境?一曰量、二曰質。要不就是缺夠多的一般操作人力,不然就是缺少有管理能力的主管型人力。聽來是廢話但不是廢話,從資源的角度切入,就會發現這是一種金字塔結構,又有螺旋向上的型態。

以軍隊組織來做開頭,讀者應該會比較明白些。

古代(西元前)的軍隊,要做到戰無不勝非常的困難,鮮少有大型帝國。所謂的帝國在政治管理模式上,都相當鬆散,看地圖會覺得是龐然巨獸,尤其是看東方春秋戰國史久了,會有一種錯覺,王侯將相一聲令下,千軍萬馬齊出。

但如果從數量、品質兩個角度切入,東西方在戰爭的模式上高度一致。走數量模式,就是大量徵集戰場附近的民力,用高壓手段逼迫上戰場,用壓倒性數量輾過去。品質模式,砸錢養高度訓練的數百菁英戰士,加上簡單的陣形排列,對徵召的農民奴隸兵可說是秋風掃落葉。當然,數量多到一個程度也是可以用奴隸海淹死菁英戰士,就以整體角度來說,不能說這種做法很蠢,畢竟換算成本,訓練一個戰士可比強徵一百個奴隸。

  • 編:可抵三萬大軍(誤)

春秋戰國數百萬人口的國家,能有數十萬大軍?

春秋戰國時代,史書上講的數萬大軍對戰基本上都唬爛,目前比較可信的,都是菁英戰士群做為主幹,徵召民夫奴隸當作後勤輸送以及當砲灰。西方也差不多,波斯帝國哪來幾十萬大軍。國王自己養的菁英團,剩下的都是於戰場省分強徵來的。想想也能明白,帝國版圖遼闊,從東邊徵召一萬人,走到西邊光算餐旅費就要破產了,反正都是砲灰,去在地行省找也一樣,而且在自己家鄉打仗,加減有點榮譽感,要威脅這些士兵不死戰到底,就是家族連坐也容易。

總之呢,手段很多,不是這邊重點,就不多說。

所以戰國時代遇到秦國,養了三千硬甲銳士,就足夠打穿其他六國的防線,所謂十萬大軍,比較像是加上召集民夫健婦,以及參戰的農民與奴隸,一場戰役幾個月、幾年下來的總和。

若真如台灣某些照字面解讀的軍武界老朋友,趙國魏國可以盡起愛國人民,十萬大軍跟複製貼上一樣簡單,那麼為何在邯鄲城(編:趙國首都)破後,趙國人就不起義了,水淹大梁(編:魏國中後期首都)後的魏國,也乖乖繳稅服役不打打殺殺?想也知道,戰國時代的貴族封建體制,一座城能養個幾百銳士就不差了,換個大王繳稅有差嗎?

人力與資源皆不足的年代,管理為家族秘傳之學

再深入一點,為何秦皇一統天下後要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這都是在拆解封建貴族的根啊。若你不信,那麼為何秦二世後群雄並起,武成侯王翦(編:秦國大將,邯鄲為其所破)、隴西侯李信(《王者天下》漫畫可以去看一下)照歷史所說,都沒有被狡兔死走狗煮,還得到了一些封賞,這些秦皇麾下的將門可沒死透,怎麼除了王離外,沒看到幾個出來勤王的?

嘿,隴西侯李信可是史記有記載的,秦國顯然沒有統一六國後清算李家,他的子孫李廣是漢朝名將,這一家人的兵學家傳看來沒有丟失。

  • 編:《王者天下》以李信為主角描繪秦滅六國的故事,單行本銷售剛破億(含電子書),有持續改編成動畫(巴哈姆特動畫瘋有上架),還有真人電影化的長銷作品。

我們若從管理模式去看,其實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這些將門都有自己的練兵佈陣方法,屬於祖傳密學,春秋戰國的貴族密技都是家傳,管你是封建貴族還是郡縣制度,至少在秦漢這幾百年間,很明確的都還是家族高於一切。歷史上延綿數百年的家族底蘊,在沒有記載的戰亂時代,我們不難想像出這些人的生存之道,絕對不是什麼忠君愛國如此簡單。

講了半天歷史,這跟人力資源有啥關係?

有的,西方在這時代出了一個叫做亞歷山大的軍神,在資源總量不足的年代,創造出後無來人的戰績。

avatar-img
26.3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寫在前頭,這是從戰略觀點去看,跟主流觀點比非常不典型,現在一般都是政治經濟學、軍事經濟學,或談社會結構解構這類為主。這類文章筆者會看,但不怎麼中意解釋,因為要微觀分析,至今都沒有可以有效預判行為的辦法,要宏觀解釋,需要跨領域整合,又極少見到解釋力廣的。 
接下來,算是一般性的原文書解說,筆者遇到一些同學在問,原文書要怎麼讀啊?筆者知道很多朋友英文超棒的,閱讀毫無障礙,但大多數同學其實不行啦,筆者當年也是英文閱讀能力很差的,所以這邊基於一個過來人,給點可行的建議。
那麼,如果並非初學者,而是稍微有點概念,讀過一些戰史,只是理論類的可能比較少接觸呢?這種讀者就不需要什麼都畫圈圈筆記,這樣太亂了,筆者自己的做法是,去思考、比對這本書,到底他強調的重點是什麼,尤其是分類。
請讀者謹記,若想要寫出有理路的東西,必定要大量閱讀,閱讀還要寫作。若沒有經歷這個過程,最大的弊病是「將別人有理路的文章看成前後矛盾的廢文」。寫作能組織自己散亂的知識,不練習寫作長文,會習慣拆解他人長文,自以為可以各自擊破,成為詭辯家。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其他先進裝備更不用提,空軍的價格極為昂貴,但數量無法多到形成壓制,少量質精反而成為不敢運用的拖累。陸軍的先進戰車,看似效能大為提升,但在作戰上面對的不是戰車決戰,而是複合城鎮防禦、步炮、步戰協同的烏軍,此時單一性能不是重點,能不能形成數量加火力的總體優勢才是。
寫在前頭,這是從戰略觀點去看,跟主流觀點比非常不典型,現在一般都是政治經濟學、軍事經濟學,或談社會結構解構這類為主。這類文章筆者會看,但不怎麼中意解釋,因為要微觀分析,至今都沒有可以有效預判行為的辦法,要宏觀解釋,需要跨領域整合,又極少見到解釋力廣的。 
接下來,算是一般性的原文書解說,筆者遇到一些同學在問,原文書要怎麼讀啊?筆者知道很多朋友英文超棒的,閱讀毫無障礙,但大多數同學其實不行啦,筆者當年也是英文閱讀能力很差的,所以這邊基於一個過來人,給點可行的建議。
那麼,如果並非初學者,而是稍微有點概念,讀過一些戰史,只是理論類的可能比較少接觸呢?這種讀者就不需要什麼都畫圈圈筆記,這樣太亂了,筆者自己的做法是,去思考、比對這本書,到底他強調的重點是什麼,尤其是分類。
請讀者謹記,若想要寫出有理路的東西,必定要大量閱讀,閱讀還要寫作。若沒有經歷這個過程,最大的弊病是「將別人有理路的文章看成前後矛盾的廢文」。寫作能組織自己散亂的知識,不練習寫作長文,會習慣拆解他人長文,自以為可以各自擊破,成為詭辯家。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其他先進裝備更不用提,空軍的價格極為昂貴,但數量無法多到形成壓制,少量質精反而成為不敢運用的拖累。陸軍的先進戰車,看似效能大為提升,但在作戰上面對的不是戰車決戰,而是複合城鎮防禦、步炮、步戰協同的烏軍,此時單一性能不是重點,能不能形成數量加火力的總體優勢才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職場中的競爭與挑戰,以及各種人際關係和策略。它列舉了許多具體例子,讓讀者一同解析其背後的動機和影響。
Thumbnail
有一次在看新聞時,突然出現了一些熟悉的名字,原來是我當兵時候的指揮官或司令官,我的退伍令或成功嶺大軍訓結業證書都是由這些人蓋官印頒發的,原來退休後已經轉換跑道,跑去中共國聆聽昔日敵國黨魁的演講---田共去也! 這些軍中長官我一點也不佩服,就是國民黨黨國體制下的遺毒,現在台灣混不下去了,只好改變立場
Thumbnail
在工作上、職涯發展遇到挑戰或困擾時,往往是自己先掙扎好一會兒,接著才可能舉手向他人求救,又或者是尋求書籍、網路等管道。 這次根據幾種常見的職涯情境,來分享相關書籍,讓迷惘或是希望有更多刺激、輸入的人們,可以有參考依據。 此外,由於書籍數量較多,會分成兩篇文章。
上報的文章,上報找不到,真奇怪~ 本文的關鍵概念是: 「一部陸軍官校史既是民國近代史,也是西太平洋戰爭史」、 「橫跨太平洋戰爭前後,國軍在西太平洋盟國戰略地位的展現」、 海空軍強調「盟國協同建軍的歷史,陸軍官校卻因為政治因素刻意忽略孫立人與盟國
Thumbnail
軍演目前結束,也就跟過去歷史景氣燈號一樣不是主角 會不會再來不知道,過去可以持續半年也可以數次 過去30年歷史打仗過的軍人活著的很多,所以社會共鳴會更多,現在打仗過的多數老榮民都老了跟過世,社會對於這種兩岸的戰爭意識已經沒有過去激烈 我們也不是媒體節目,無法當地震的地質專家完又當軍事武器專
Thumbnail
「只要做了ABC,就可以達到目標」,「就是因為欠了XYZ,所以才會失敗」。這種單線敘述的邏輯有道理嗎?其實還蠻有道理的,單線邏輯可以解決生活中大部分的小事,像是「考試考不好就應該多練習」。可我們遇到網路上宣稱某種觀點才是正確者,解決的對象都是系統性問題,不是小事。
Thumbnail
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幾乎可以說就是少子化所造成,不是只有台灣才少子化,全世界的先進國家都一樣。真正造成少子化的主要原因,一個是避孕技術的成熟與低成本,另一個是文化上鼓吹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使人規避家庭與生育。
Thumbnail
上週沒講完,我們知道這些困境,來自高度競爭,以及上下層已經不大接觸的現狀上,那該怎麼去解決?其實不難,第一步就是要擺脫「用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而進入真正的科學處理,看到一個問題,要先去認識問題。如何認識?透過觀察、實驗,多方角度切入。
Thumbnail
在學校的經歷,讓筆者對不同年代的小孩,到底接觸哪種訊息,家庭背景的影響多大,有一些了解。人力資源困境之一,文化上的內在因素,可以簡單的解讀為:從法律可以看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從法扶可以看到藍領階層。
Thumbnail
前面幾周筆者說到,人要有希望才會投資在下一代,藍領階層最欠缺的是什麼? 視野。孩子看多了,我們教師對這很清楚,不同階級的小孩,受限家庭視野,對未來的想像差異很大。想像的差距,往往在多年後轉變成對未來追求的動力,越上層出身的小孩,見多識廣,知道怎樣才會變有錢,也曉得怎樣投資管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職場中的競爭與挑戰,以及各種人際關係和策略。它列舉了許多具體例子,讓讀者一同解析其背後的動機和影響。
Thumbnail
有一次在看新聞時,突然出現了一些熟悉的名字,原來是我當兵時候的指揮官或司令官,我的退伍令或成功嶺大軍訓結業證書都是由這些人蓋官印頒發的,原來退休後已經轉換跑道,跑去中共國聆聽昔日敵國黨魁的演講---田共去也! 這些軍中長官我一點也不佩服,就是國民黨黨國體制下的遺毒,現在台灣混不下去了,只好改變立場
Thumbnail
在工作上、職涯發展遇到挑戰或困擾時,往往是自己先掙扎好一會兒,接著才可能舉手向他人求救,又或者是尋求書籍、網路等管道。 這次根據幾種常見的職涯情境,來分享相關書籍,讓迷惘或是希望有更多刺激、輸入的人們,可以有參考依據。 此外,由於書籍數量較多,會分成兩篇文章。
上報的文章,上報找不到,真奇怪~ 本文的關鍵概念是: 「一部陸軍官校史既是民國近代史,也是西太平洋戰爭史」、 「橫跨太平洋戰爭前後,國軍在西太平洋盟國戰略地位的展現」、 海空軍強調「盟國協同建軍的歷史,陸軍官校卻因為政治因素刻意忽略孫立人與盟國
Thumbnail
軍演目前結束,也就跟過去歷史景氣燈號一樣不是主角 會不會再來不知道,過去可以持續半年也可以數次 過去30年歷史打仗過的軍人活著的很多,所以社會共鳴會更多,現在打仗過的多數老榮民都老了跟過世,社會對於這種兩岸的戰爭意識已經沒有過去激烈 我們也不是媒體節目,無法當地震的地質專家完又當軍事武器專
Thumbnail
「只要做了ABC,就可以達到目標」,「就是因為欠了XYZ,所以才會失敗」。這種單線敘述的邏輯有道理嗎?其實還蠻有道理的,單線邏輯可以解決生活中大部分的小事,像是「考試考不好就應該多練習」。可我們遇到網路上宣稱某種觀點才是正確者,解決的對象都是系統性問題,不是小事。
Thumbnail
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幾乎可以說就是少子化所造成,不是只有台灣才少子化,全世界的先進國家都一樣。真正造成少子化的主要原因,一個是避孕技術的成熟與低成本,另一個是文化上鼓吹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使人規避家庭與生育。
Thumbnail
上週沒講完,我們知道這些困境,來自高度競爭,以及上下層已經不大接觸的現狀上,那該怎麼去解決?其實不難,第一步就是要擺脫「用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而進入真正的科學處理,看到一個問題,要先去認識問題。如何認識?透過觀察、實驗,多方角度切入。
Thumbnail
在學校的經歷,讓筆者對不同年代的小孩,到底接觸哪種訊息,家庭背景的影響多大,有一些了解。人力資源困境之一,文化上的內在因素,可以簡單的解讀為:從法律可以看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從法扶可以看到藍領階層。
Thumbnail
前面幾周筆者說到,人要有希望才會投資在下一代,藍領階層最欠缺的是什麼? 視野。孩子看多了,我們教師對這很清楚,不同階級的小孩,受限家庭視野,對未來的想像差異很大。想像的差距,往往在多年後轉變成對未來追求的動力,越上層出身的小孩,見多識廣,知道怎樣才會變有錢,也曉得怎樣投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