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座位順序」不只是宮廷禮儀,同時也是政治秩序的象徵。位子不能亂坐,否則就是擾亂帝國秩序。
這個「禮儀問題」成為來訪的十字軍與拜占庭的衝突點之一。因為在十一、十二世紀時,西歐貴族的禮節還遠比拜占庭宮廷簡易,而且對拜占庭也並不真的熟悉。初來乍到的西歐貴族既不明白拜占庭規矩,明白了大概也不太想遵守。在他們眼中,反正都是拜占庭瞧不起人的手段。
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如此,禮儀是一種隱形的權力工具,看似無害,但一旦藉由禮節定出高低,話語權就會無形間有所增減,而拜占庭可說是此道高手。
不過,軟實力畢竟要有硬實力支持,拜占庭的「大禮儀作戰」也有觸礁的時候。其中一次,發生於第三次十字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帶軍隊過境。
拜占庭宮廷規矩,外國君主「看座」,位置必須比皇帝寶座低,至於使臣則只能站著。但神羅規矩,使臣也能看座。
於是當腓特烈.巴巴羅薩聽說他的使節在拜占庭宮廷沒位子坐時,大為震怒,以為拜占庭刻意侮辱自己。當拜占庭使節來訪,腓特烈為報復人家,反而讓使臣「看座」——跟僕役坐在一起。
拜占庭使臣大駭,一來使臣以為自己該站著,二來居然讓高貴的帝國臣子跟僕從同坐,真是倒亂綱常。但是形勢比人強,他總不能拂袖而去,也就接受他們眼中的「日耳曼蠻子」的安排。
此時腓特烈軍隊比拜占庭強N倍,並且眾星拱月般忠於腓特烈,拜占庭自無能把禮儀秩序加於他們頭上。當拳頭不夠大的時候,光靠禮儀,終究是無用。
這也讓我想到我昨天說的,「彈性應對」本是東羅馬生存多年的秘訣。但在安傑羅斯王朝,即第三、第四次十字軍時代的拜占庭,卻似乎反而陷入對某種古老秩序的僵硬執著中,喪失了彈性應對的能力。
過往,每當拜占庭陷入絕境時,總會有幾位優秀常人的皇帝出世重整秩序、做出必要的改變。遺憾的是安傑羅斯王朝的三位皇帝或出於資源窘迫、或是個人能力不足,皆未能展現出這樣的風采。
&
圖片來源:
Gemi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