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對方並不特別優秀、也不是最符合條件的人,
卻有一種說不出的吸引力,讓你無法忽視。在榮格心理學的視角裡,我們之所以會被某些人觸動,
往往不是因為他有多好,而是因為他喚醒了我們內心「尚未被看見的部分」。
有些人總在戀愛中,一再愛上事後口中的「爛人」或「窮人」。
但這樣的現象,其實不只是外在條件的選擇,而是一種內在慣性——
靈魂中某個被壓抑、渴望被理解或被救贖的部分,
正在透過這樣的關係,試圖被你看見。
陰影不是「壞」,而是「未被整合的自己」
榮格說過:「我們最需要的東西,往往藏在我們最害怕的地方。」
那些讓你反覆掉進相似關係的人,往往是你內心尚未整合的「某些面向」的投射。
你會被「爛人」吸引,也許因為潛意識裡有個「想被拯救的小孩」,
總相信只要我夠好、夠愛、夠努力,就能讓對方改變。
你會被「窮人」吸引,也可能因為內心有一部分「害怕擁有、害怕富足」,
覺得照顧別人、當那個比較有能力的人,比較安全,也比較有價值。
這兩種吸引,其實都指向同一件事:
你慣於在關係中扮演「給予者」與「修復者」的角色。
投射的根:自我價值與愛的模式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重複強迫」(repetition compulsion):
當我們沒有意識到內心的創傷,就會不斷重演相似的劇本。
舉例來說:
如果你曾在原生家庭中扮演「懂事的孩子」,
為了被愛而壓抑需求、照顧別人、取悅他人。
那麼長大後,你的愛情就容易吸引「需要被照顧的人」。
你愛上的,不是「爛人」本身,而是那種熟悉的情緒模式。
那是你小時候就學會的愛:「只要我努力給,愛就會留下。」
但現實是:那樣的愛,只會讓你越來越耗損。
陰影裡的訊息:你真正渴望的是「被接住」
當你反覆愛上「需要被你撐起」的人,潛意識其實在對你說:
「我也想有人能撐起我。」、「我也想不用那麼堅強。」
你以為自己在給愛,但其實你在重現一場「自己也想被救贖」的劇本。
而真正的療癒,不是再去找一個「更值得」的人,
而是開始讓自己有勇氣,去被愛、被照顧、被承接。
從投射到整合:練習方向
看見你的角色傾向:
當你又想「救一個人」時,先停下來問自己——我是在愛他,還是在逃避自己?
練習被愛:
允許自己被幫忙、被照顧、被疼惜。
感受匱乏:
當你對弱者或需要幫助的人產生吸引時,問自己——這是在觸動我內心哪個寂寞的角落?
設定界線:
愛不等於犧牲。你可以溫柔,但也要清醒。
結語
你會被「爛人、窮人」吸引,不代表你眼光差。
那只是你內心有一部分,還在尋找「我也值得被愛」的證明。
當你開始意識到這個重複的模式(覺察),並學會愛自己、接住自己,
你的能量就會改變,你自然會吸引到與過往完全不同頻率的人。
那時候,你不再需要用「拯救別人」來感覺自己有價值。
因為你已經知道——我,本來就值得被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