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可能會懷疑:
「我真的有成長嗎?」、「還是我還在重蹈覆轍?」
其實,判斷自己有沒有成長,不是看你過得有多完美,而是看【當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時, 你是不是有了不同的選擇、是不是能用不同的方式去回應】。成長不是「不會跌倒」,而是「不會再同樣跌倒」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做「復原力」。
它不是讓人從此刀槍不入、百毒不侵;而是當我們再一次面對挑戰時,不會再用舊有的方式應對。
以前可能是一點挫折就情緒潰堤,現在也許還是會難過,但現在你懂得先深呼吸、先安頓自己。
這就是復原力。
成長的跡象,從來不會是一路平坦,而是一次次經歷後,你能比昨天的自己多一點力量。
同樣的課題,換一種態度
我們每個人看世界都有一張地圖,而成長,就是當環境變了,我們還願意更新那張地圖。
可能以前遇到衝突,你的反應是「逃避」。
後來學會了嘗試「表達」。
再後來,你甚至能「傾聽並協調」。
問題也許還是一樣,但你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無力的自己。
成長不是變完美,而是變真實
很多人誤會成長=不再哭泣、不再軟弱。
但其實壓抑不是力量,「接納」才是。
真正的成長,不是「我再也不受傷」,而是「我知道自己受傷了,但沒關係,我懂得怎麼修復自己」。
不再害怕跌倒,不再厭惡自己不完美,而是能帶著缺口,繼續往前走。
你開始有了「新選擇」
過去我們的行為,常常是自動反應。
比如:被否定=馬上崩潰;感情受挫=立刻懷疑自己。
但現在,你會發現自己不再只有單一選項。
- 你能分清課題,把對方的話還給對方。
- 你能在受挫時,先保護自己,而不是自我消耗。
- 你不會再因為對方不回訊息,就整夜失眠。
- 你不會再因為主管一句批評,就懷疑自己毫無價值。
這正是「認知行為理論」所說的:當你能意識到自己的想法,並選擇新的行為時,你就不再是舊模式的囚犯。
成長是一次次「不同的回應」
所以,成長不是一夕之間的蛻變。
它藏在那些細節裡:
- 你發現自己能夠停下來,不再衝動回嘴。
- 你發現自己能夠獨處,不再因孤單而慌亂。
- 你發現自己能夠求助,而不是逞強。
同樣的事可能還在發生,但你用新的方式走過去了。
這,就是你成長最大的證明。
所以,別再問自己「我有沒有更完美?」
因為沒有人會完美。
成長的核心是:我不會再用一樣的方式,把自己擊垮。
當同樣的課題再度到來,你會發現自己已經不一樣了。
所以,與其一直一再要求自己、一再鞭策自己,不如停下腳步,跟自己輕輕說聲「辛苦了」吧。
走到這裡,你已經很不容易了。
拍拍自己、心疼自己,然後鼓勵自己、多愛自己一點。
接下來,就帶著這份力量,繼續往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