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替自己的生活排定優先次序,別人就會代勞。
人們喜歡簡單生活,說容易卻很難,一件事情腦裡就會像樹狀圖一樣產生出許多樹枝延伸出去,會有這樣的想法也許認為少感覺不夠,多才感到安心,但每天回到家看到角落裡擺滿許多雜物,看了也不高興,也覺得自家很像倉庫。那麼該如何讓自己養成「少,但是更好」的習慣呢?
作者葛瑞格.麥基昂之前也是一位忙碌上班族,某天妻子正在醫院裡準備生小孩子,同事跟他說有位客戶是重要人物,若你參與會議客戶會很感謝你,一方面妻子即將要生產得去照顧;另一面是公司重要客戶不得不參加,讓他陷入兩難,最終選擇的是:與客戶碰面。當與客戶碰面時,並沒有得到客戶尊敬的眼神,反而他們的表情就像作者的內心所想的:我在這裡幹嘛?作者這就了解到他說的「好」只是為了討好而已。
也發現到重要的教訓:如果你不替自己的生活排定優先次序,別人就會代勞。本書將人生比喻成一個衣櫃,衣櫃衣服不多,整體看起來是舒服的;塞滿滿的,心情不僅很阿雜,也覺得跟倉庫沒兩樣。
本書強調以下三點:精挑、探索和評估;簡化、排除,最後是準確執行,在將這三點分為專準主義者與非專準主義者,專準主義認為只有少數事情是真正要緊,而非專準主義則是任何事情都很重要,太少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想獲得成功,重點「不在數量,而在取捨與專注。」
告訴我,你打算用你這條狂野而寶貴的生命做什麼?-詩人瑪麗.奧立佛
我們已忘了自己有選擇的能力
每個有自己的主見思維,能分辨哪些是對錯,但當別人要請你幫忙,我們選擇權瞬間交給別人,讓別人決定我們人生方向。因此你必須懂得辨別與取捨,就像買東西一樣,很多東西看似都很方便,事實上我們的生活不需要太多便利品在身邊,夠用就好,存股也是同樣道理,市場上許多五花八門的ETF,各個秀出漂亮的配息與報酬率,讓人這個也想投、那個也想投,就和非專準主義一樣,認為眼前的一切都很重要;而專準主義則只投資很有把握、仔細評估有趨勢未來的標的。
「小朋友才做選擇,我全都要!」這句玩笑話其實也揭露了現代人的困境。許多人認為自己可以兩者兼顧。紐約時報評論特稿其中一篇前雷曼兄弟首席財務長艾琳.卡蘭寫道:起初目標並不是要全心投入工作,但當界線逐漸消失,我的工作從幾小時變成整天,直到只剩下工作。這則故事說明了一個關鍵事實:若非替自己做出艱難的選擇,就是容許別人-無論是同事、老闆,還是客戶,都會替我們做決定。
釐清與界線:別搶他人的問題
模糊的目標會讓團隊或個人迷失方向。例如公司願景寫著:透過客戶服務、創新、品質和承諾,達成利潤成長,但內容沒有提到該公司賣什麼商品,願景過大團隊會感到困惑、壓力與挫折,若有一個具體又鼓舞人心的策略,只做出一個決定,才能讓大家一起前往。書內舉出英國瑪莎.連恩和團隊想出這個意圖:在2012年底前,英國每個人都能連上網。是不是清楚明瞭呢?
除了釐清目標,也需設定好界線。沒有界線的人,容易全盤接受對方請求的事情,不僅讓自己分身乏術,情緒也會影響到身旁的人。作者提出別搶他人問題我很有感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題都需自行去完成,但工作上總會有人將事情推給其他人去做,因此作者也提到可以制定社會契約,讓對方知道我們都想達成目標但我也有哪些界線是不可跨越,如此一來不會浪費彼此的時間。拒絕他人並非冷漠,而是保護自己的能量。
嚴選:百分之九十法則
在評估一個選項時,先別為每件事情打上滿分,決定想出一個最重要的標準,然後在那個選項在零到一百之間打分數,若低於九十,就自動否決。當標準列高一點,真正的需求或機會只有百分之十而已;選擇太過寬鬆,會對太多選項作出承諾,因此須採用嚴苛標準,若沒這麼做,會付出高昂代價。
假使我們對某件事抱有徹底而絕對的信念才說好,任何不夠格的都應該予以否決。
-TED演講者德瑞克.席佛斯
目標進展都要從小處著手
人不可能一做事就立刻就有靈感,需經過思考與理解事情流程才會慢慢浮出,但目標也不能直接從頭部開始,若尾巴還沒開始直達頂端,很快就會搖搖欲墜,非專準主義者就是為了勝利,就會先從大目標開始,而這勝利只能是曇花一現,而專準主義者就會從小地方著手,即使只有微小的讚美,有進展的行動是好的開始。在執行目標前,我們可以問自己:對我們試圖要完成的任務而言,既有用又有價值的最小進展是什麼?接觸新事物時,每個人都是小白,需要探索與理解,慢慢往前與專注,都是前進的一步。
準備好整理人生衣櫃了嗎?
書的推薦序標題我很有同感:「取捨」是一門重要的學問。就像到吃到飽餐廳,餐廳櫃台前會展示「拿夠吃就好,不浪費是種美德」牌子,別因好吃就一直拿,你的胃容不下這麼多食物。許多人也習慣一心多用,邊吃飯邊看訊息、邊滑手機邊走路或拿飲料、一件工作告一段落急著做下一件,看似是時間管理師,實際上會分心反而得做更多,比如邊滑手機邊吃飯或者拿飲料,專注力全都在手機上,沒有發現前方有障礙物可能會被絆倒,飲料也跟著翻倒在地就得急忙整理;吃飯時間太長,休息時間變少以至於下午工作感到疲累。與其這樣不如試著將一件事情做好在做下一件,就不會繞更遠的路。
書內在存在章節說道:我們多數人心裡都有一名小小的專準主義者和一名小小的非專準主義者,但問題是,哪一個才是你的核心身分?如同前面說道我們喜歡過簡單生活,但卻是累積過多的事情,也許每個人都想過著簡單生活,但很難或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以至於我們充滿在忙碌與壓力,拒絕就是成為專準主義者必須要有的技能之一,但並非只有大聲說不而已,你可以具體跟對方說現在手上有事情要先處理,無法在繼續接下份工作。就像旅遊你會事先排行程,把內容排得滿滿的,期待旅行的到來,結果當天因為不停行走,身上也背不少東西,讓你感到精疲力盡,也沒辦法好好體會外面的景色。
這本書和之前介紹的《你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都是講述不須塞太多事情,但這本會分成二十一天專準主義挑戰,讓讀者們練習當天所看到的章節。也可融合《你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裡的20:80定律簡化。
提到20:80定律,就讓我想到陳綺貞《80%完美的日子》這首歌,當你為了捕捉精采畫面(成就)、穿上舒適衣服(生活),為了得到這些,得丟棄原本對你最好的(比如家人伴侶的陪伴),而後你得到了,但退回這些生活、關上了燈,你會發現最終也只剩一個人,原本的溫馨已不在,眼淚不經掉了下來。
當然並不是要你完全放棄你想得到的成就生活,而是將人生衣櫃簡化、成為生活剪輯師,剪掉不必要的事項,依然也能獲得成就生活。
能在生活中實踐選擇與專注,也就更接近一種「安靜但有力量」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