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幾首台語歌詞有唱到「要拚才會贏」、「努力就會成功」,我們都認為這是做事的基本道理,但自己已經那麼努力了,為何在公司還是無法升上職位,反而是沒做什麼事的人升上?又或者我為對方付出那麼多,為何他始終都沒看見?
我們知道世上許多事情無法控制的,但真正遇到對自己不公平的事難免會嘔氣。這本書要告訴你:努力沒有不對,需找對方法。
多數人認為的努力是認真做事就會被看見、嚴格自律過生活,但往往這樣做成果卻不如預期。比如下定決心要自律生活不滑手機追劇,結果還是做了開始自責,陷入自我內耗,這樣怎麼還會有心力真正做到自律呢?但並不是說認真自律不好,而是需要找對方法。
而有些人想擺脫自卑、建立自我肯定、不被外界評價接納自己,作法則是不斷考取各種證照證明自己討好別人,作者滑洋說道:你在做的不是愛自己,而是給自愛附加很多條件。本書《低效努力》將從三個方面工作學習的假努力、人際關係的「自我感動」只會把人越推越遠以及提升認知但方向錯了一切白費探索十七個角度帶你發現努力與回報不成正比的原因。
這本書很棒的地方在每個章節最後有作者的書籍推薦,讓讀者們也可以找來看看走出假努力的陷阱。
你努力生活姿態很美,請一直為更好的生活努力下去。
你需要的可能是一條更「便捷」的道路。
自律=認真努力?
多數人會把自律和認真努力畫上等號,要自律才能有好生活,但真是這樣嗎?在網路上看到網友分享自己備餐飲食吃的很健康、幾乎到健身房報到的規律生活,這樣的生活讓你也下定決心開始這樣做,強迫自己到健身房沒一小時不離開、一下子全改成自己還不習慣的飲食方式,強迫改變剛開始會很認真,很快就會開始自責甚至放棄。作者寫道:你得放下必須自律,建立不自律預期心理。
「這樣豈不是一事無成?」會這樣問,說明兩個問題:你還是沒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要努力還是自律、你不信任你自己。
過猛的努力也是會換來內耗
當決定做某件事情做好規劃,是否會幻想每天非常自律按照在走,但成效都是不如預期,反而越來越焦慮。
從前的我也是如此,決定要開始寫閱讀寫作,幻想自己是位時間管理大師做好每件事,實際上每天因時間不夠用變得很鬱悶,覺得自己做不好、時常唉聲嘆氣、眼淚不知不覺會掉下來、脾氣暴躁許多。
慢慢調適才知道:我們一天下來沒辦法做很多事情,一天只要做一件就好,不管多或少只要有做都是成長。
作者說道:與其管理時間,不如花時間管理情緒。放棄一鳴驚人的自戀幻想,建立合理預期目標、拋棄製造焦慮的計畫管理,學會為時間留白。時間管理的高手也是先穩定情緒才擠出時間的。
鬆散計畫不會讓你懶惰,相反它會讓你進入嚮往努力、想要努力的正向循環中。
雖然現在的我還是會幻想,還是會看社群平台、卡通,但將計畫放寬,鬱悶、焦慮也就降低許多;雖然沒辦法很自律,但我知道這是正常現象,再把專注力拉回來就好。
我們目標是努力與成長,而不是自律本身。
我條件那麼好為何都找不到「對的人」?
人是群體動物,除了團隊合作,也會想找人陪伴,而尋找另一半條件多半是希望要有上進心、薪水要高、身材等等,但實質上也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其實我一開始也不例外,也會想找高薪對象,後來發現我找對象的條件幾乎都是看外在,而缺乏內在,作者也說道:因為你不知道真正要的是什麼。
也許想找高富帥的人認為未來生活不擔憂,但未來的事怎會知道呢?若對方是位花心的人,你會因他錢多而忍還是瀟灑離開呢?
先將愛好好填滿自己,就能知道自己的需求,也就能避開許多花心人。
我為對方付出那麼多,為何對方都沒看到?
在感情上為對方掏心掏肺付出許多,最後對方沒看見反而離你遠去感到難過,甚至有可能轉成怨恨。付出這麼多為何對方還是會離開呢?作者說道你所認為的付出很有可能不是對方想要的。
你為對方做許多事情,比如載上下班、準備三餐等等,認為這是愛的表現,但沒有問對方的意思、也沒有關注他的表情或言語,對方認為太過於拘束、被綁太緊沒有喘息空間導致最後分手的局面,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感動。
另外主動送禮物也是自我感動的心態,並不是說送禮物不對,每個人都喜歡驚喜,但在發生爭吵時,你迴避對方不想溝通,而只想用送禮物方式讓對方息怒,也許朋友同事看到覺得你很貼心,但在伴侶看到的是你在逃避,只會用物質來填塞。
其實對方沒有很想要你送很多東西,只是想要一個溫暖的擁抱。
作者也說道,詢問對方的需求不是直接問:你想要什麼?可以改成:「可以和我聊聊你的近況嗎?」、「曾有哪些時刻讓你感覺被愛?」感情除了行動,也需傾聽對方的聲音,並且給予足夠的安全感。愛其實不難,只需傾聽與呵護就足以。
過於關注美好的未來
假如你也想做自媒體拍片寫作傳達力量影響身邊的人,開始買課程、設備,想像未來能得到許多人的感謝,但過了一段時間發現沒有人要看你的作品,也得不到回饋就放棄了。當內心有這樣的想法須問自己:是為了自己而做,還是被社會推崇而做?
人之所以不斷追求價值與意義,其實是資本主義對人剝削形式的升級。
韓裔哲學家韓炳哲《倦怠社會》
作者提出三個方法,讓你不在過度關注未來:
- 從關注「結果」到關注「心流」
過度關注未來並不會快樂,不妨將目光轉回過程。 - 從關注「匱乏」到關注「富足」
與其躺在床上亂想,不如回顧今天度過了美好的一天。比如早上吃了美味的早點、外出上班經過樹林或者看到路上有趣的事情,極為的小事都能增添美好的一天。 - 從千萬一律的「正確」到勇敢追求「錯誤性」
允許自己偷懶下、允許自己犯點錯、允許自己抱持「一切皆有可能發生」心態。
我們不是只能執行「正確」、「正經」機器,會玩、會犯錯,才能活出人樣。
成長的代價
社會經濟愈來愈險峻,新聞播報失業人口增加、企業倒閉,讓有些人意識到必須成長,但以為自我成長會迎來完美結局,殊不知問題會不斷延伸。
當你不斷追求成長,等在回頭時,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依靠。
所有問題與無限未來,身邊的人無法指點你。
《成長代價》
既然成長那麼可怕那維持現狀不就好了?當然不是,世界不停在做變化,也許現在對你沒影響,但不代表之後都能一直維持現狀。
成長雖然有代價剛開始也一無所知盲目努力而感到慌亂,但其實是能調適的:
- 改變對「童話劇本」的執念,建立終身成長的信念
放棄只要成長就會完美想法,抱持合理的預期,接納終身成長。 - 接受自身的渺小,重燃敬畏之情
我們之所以害怕成長,可能是把自己想的太偉大了。
也許在自我成長過程,你會覺得身邊的人都沒在進步說了他們也聽不懂不講也罷,但無論是家人、朋友,甚至是同事都別忘了要保持一顆敬畏的心。成長不單只是外在技能增強,也能滿足內在的心靈,他人的生活、溫暖與愛,我們同樣也能獲得許多。
成長過程中看到別人前進許多,自己卻一直停留在原地感到懊惱,其實你並無成長,只是我們容易放大缺點、縮小優點,可以拿筆記本記錄自己做過哪些事情將它寫下進度,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走那麼遠了。」
不知你是否聽過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成長不用快,也能緩緩的走,它需要的是持續的養成,成長最終目標在於等你到7、80歲依然也能像年輕時期熱衷於學習。
當你在成長路上產生內耗,可以再拿起這本書提醒自己:
我不需要很完美,我只要持續的做就好。
沒有人是完美的,就連成功人士也是如此。
生活就該有所彈性,而不是機器生活,才能活得長久、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