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做任何事,但不能做所有事。
至少不是在同一時間進行。
社會有個不變的定律:趁年輕要努力工作,退休時就能好好享受。年輕體力還夠,可做許多體力活,也因為這樣,我們生活的優越感大多來自於「忙碌」:越忙碌越有成就感,越忙碌越覺得對這社會有貢獻。然而這中間會發生什麼事沒人可以保證,倘若真的到退休年齡了,但年齡大身體也逐漸退化,無法體驗從前想嘗試的事物(比如旅遊、登山等等)。仔細一想,這樣值得嗎?
作者夏.瓦茲蒙德在前言說道曾經因丈夫過世用忙碌當作慰藉,後來兒子對她說媽咪,你老是好忙喔,這才意識到自己長期用忙碌蓋住丈夫過世的心情而遺忘了兒子,決定哪些事情該過濾、哪些事情是必做的。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為了生活犧牲了夢想而工作,導致許多人說:除了工作,不知道可以做什麼;達成夢想也需要金錢,所以得忙碌工作。這本書也要告訴你:我們該如何找回夢想,重新把它帶回生活中。也許內容有些提議過於簡單,但愈簡單的事情愈容易忽略也難執行,因為我們會將生活過於複雜化,只有「增加」我們才感到安心。這本書的重點也不在時間管理,而是協助你優先排列出自己投資時間的方式和地方。
是否都將夢想擺到最後?
作者說道,當他把熱愛的人事物擺在最後順序時,會感到洩氣、疲憊,狀態不佳。這樣工作會帶給我什麼好處?答案是沒有。我們認為在做夢想之前,需要一筆資金,得先將工作擺第一,上層的要求必須使命必達;工作做不完加班就好。看似認真負責,夢想是什麼?完全拋到腦後,只知道每天很忙碌,為了誰而工作也變得模糊...
當責任感過度增長,其實它是會壓垮你,甚至拖慢你的腳步,讓你覺得時間更少了。相反地,專注熱情的事,讓我們發揮才華、帶來喜悅,變得比以往更有效率。
也許你的夢想並非要一大筆資金,也許是繪畫、也許是騎腳踏車環島等等,好好回想你做哪些事情事會讓你感到開心的並且樂在其中,就去做吧。
有時我們會用「責任」當藉口,維持現狀不動,而事實是失敗的恐懼讓我們裹足不前,拒絕冒險。
「當...然後」的陷阱
你有多少次聽別人說想做a事情,但是得先把b事情完成才有辦法,其實不只別人,就連我自己有時也會抱持這樣的想法。我們容易替自己辯解,看似是正當理由,但這些理由出發點都是在包覆自身的恐懼。我們永遠不可能百分之百準備好,完美的狀態並不存在,我們也無法控制結果,唯一能控制的是:你的意圖和努力。
東西沒壞就別修…不過要是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呢?
我們不停為自己貼上標籤,而忘記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為了家庭得賺錢、與對方感情變質但放不了手,害怕找不到下一位、害怕沒錢養家庭限制許多,給自己休假一兩天吧,除了周休二日外,也給自己一個「空白」假期,檢視自己貼上那些標籤,敞開心胸面對。
80:20的人生
義大利經濟學家有一項觀察顯示,百分之八十的收入是落入百分之二十的人口袋裡,這個比例也能運用生活裡:以社交圈來說,百分之二十的朋友會帶來百分之八十的喜悅,然而我們還是會想和每個人相處融洽,想當然是不可能,一定會有看不慣的人、相處不融洽的人。無論在家或工作,將那些對你有最大正面影響的百分二十的人優先排列,而不是討好所有人,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
多數人嘗試做太多事,最後把自己消耗殆盡。只要我們仔細聆聽自己的直覺再說什麼,就愈能專注在那百分之二十的活動,為自己帶來百分之八十的幸福,同時也能愈快決定自己是否要撐過難關,或是改變方向。
別問自己世界需要什麼。問自己什麼才能讓你找回生命力,然後放手去做。因為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擁有生命力的人們。-霍華.瑟曼
會看這本書是因為自己很想做許多事情,想閱讀、寫作、運動、陪伴愛人與家人。但因工作與通勤時間過長,幾乎沒有餘裕在做其他事情上,就算有往往也只有短短片刻時間,有時甚至提不起勁。翻開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我是不是也把「忙碌」當成逃避,而將夢想拋到腦後?當我在寫夢想清單時,工作並不在我的清單內,只是因恐懼,我才用忙碌來掩蓋這事實。這本書是在圖書館偶然發現到的,2016出版已絕版,如今有新版2021出版。
人生就像是一間公司,想讓人生專案快速完成,得過濾哪些事項可做刪減。我們很容易會聯想若拒絕對方會有失落的表情,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換個角度想,若我們選擇將多餘事情拒絕,也許可以換來對方的尊重;若拒絕了真的給對方不好的印象,其實對方也不會在請我們幫忙,反而輕鬆不少。不把自己當成是使命必達快遞員,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
有句話說:「有捨才有得」,放掉多餘事情,幸福就會透過每天的活動源源而來。其實我們都很清楚什麼才能為自己帶來滿足,試著列一張清單寫下能讓你感到快樂的事,喜歡旅行周末就安排輕旅行吧;和愛人吃美食能帶給你快樂,安排個一天兩人一起前往目的地享用美食吧。
幸福就是這麼簡單,無須複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