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生成圖
那天,他又傳來一長串訊息。我看著螢幕上傾瀉而出的情緒,嘆了口氣,一邊回想,自己什麼時候開始成了別人情緒的出口。
或許是因為我學了些心理學,懂得傾聽、懂得共情,也懂得在別人需要時,給予那份柔軟。只是柔軟久了,會疲倦。
我開始察覺,有些傾訴並不是想被理解,而是想找到一個永遠不會反駁的耳朵。而我,常常正好就是那個耳朵。
有次我試著說:「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不用特別改變自己,但我會調整成讓自己舒適的方式。」
那句話說出口的瞬間,心裡有種微微的釋放。我不是拒絕他,只是重新拿回自己。那並不是冷漠,而是界線。
關心,不應該是吞下別人的情緒;理解,也不是要成為別人的情緒容器。真正的聆聽,是雙向的。而當那份雙向失衡,沉默也是一種誠實。
我不確定這段友誼會走向哪裡,也不強求再修復。也許我們都需要時間,去理解「放下」並不代表「不在意」。
有些人教會我們勇敢;有些人,教會我們怎麼劃出界線。而後者,更需要溫柔。
後記
一件事有很多解讀,對於對方來說的理所當然,卻是我的額外支出。
沒有明確的誰對誰錯,而是相處是否舒適。有時候,不管是什麼人際關係,不一樣沒關係,重要的是如何看待不同,能否尊重並理解。
所以別勉強。自然地保持距離,也是一種理解與祝福。而你的心,會感謝你讓它再次呼吸。
嗨,如果你喜歡我這種方式的文字,歡迎分享,但也歡迎標註出處。
你可以這樣寫:「語錄風格來自 墨雪鳶紅」或「靈感來自某位喜歡用茶和花說故事的作者」。
如果你有了新的延伸創作,請讓我知道,我會高興地替你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