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觀察日記 - 體制內/體制外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在踏入社會之前,很多人會思考是要走私企還是公職,然而在這邊開始進行區分,但凡夠大的企業或者公職就是屬於所謂的[體制內],不夠大的小企業則基本上都可算是[體制外],畢竟多數自成一格亦或是家族企業,這種都不算真的大型體制,所以在選擇之間是需要先看出自己是可以符合體制還是超出體外的。


(當然有人會說家族企業或小企業都有體制,那與真正的大體制是天差地別的)


當然,很多時候會覺得體制外的人跑到體制內,不是體制全盤爛掉,就是體制外的人每日難受,不過這問題也不全都是一無是處,有時候正因為是體制外才能看得清楚體制的腐敗與問題,進而改進制度,只是體制內的人通常都不喜歡變,所以才有衝突發生,要說全都不好只怕未必,我們還須從中需要做些分判。


1.體制內外思想衝突:

外部所提供的嶄新思想與內部的陳舊觀念基本上衝突的可能性很高,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從以前就是這樣子做]這句話,然而說這話的大都是極老派的員工,與新來或年輕這些後來輩所帶來的[新式觀念]往往都有著非常大的懸殊,而這些衝突的本質其實在於[一個不想變,一個覺得古老的觀念都是渣渣],所以才引發而成的現狀,故[怎麼去融合這些觀念找出解方才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觀念融合絕對不是一方要求另一方無條件配合,該改還得改,該不動的也依舊不能動]。


2.自我個性與體制:

為了避免[傷官見官,為禍百端]的事情,在加入各種企業or公職也需要自己考慮考慮,當然,很多時候年輕時沒辦法馬上知道自己究竟適合何者,所以需要去測試錯誤,進而確認自己屬於體制內or體制外,找出自己真正符合的狀況,不然成天因為知道制度有問題還讓自己難受而過不下去,最後不是把身體搞壞,就是跟制度對著幹,對誰都不好;至於私企則就完全看大小,越大則制度就越多,越多的制度就越多問題,只要知道這點,就全看自己能否承受了。


[路是自己選的,不要被人綁架而選,也不要反悔自己的選擇]


3.體制建設與破壞:

勝敗興衰正因為有體制外的加入,若能夠吸收外來新知依其改革,那麼整體體制的建設就會再次向上發展,反之,若無法跟上時代,那被淘汰與衰敗也是必然的結果,不過輕輕一擊就可毀於一旦,畢竟[初建最難、改次之、毀最易]


[因時制宜、當機立斷]


尾語:

體制的部分我們需要有認知,自我認知也一樣,就像一個配對的東西[合則成不合則散],所有的東西都強求不了,而現在人更多層面選擇的是[硬合],發現錯了之後還要年輕人也一起配合,如同自己之不幸要別人也一起不幸,何其悲哀;人是個體,有自我之意識,孰對孰錯、是否配合全憑個人,啟是一語能概括之,體制之謬誤也只有入者方知,故,來去隨興。


[大道就在諸君腳下]

[是入是去也皆依個人意志]

[去與留、毀與立、無有好壞,不過輪迴之現象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鏡莫隨筆
41會員
131內容數
記事隨筆,可談天、可談地、可評論、可證信 週更、月更、心情更、忘記更,實屬正常
鏡莫隨筆的其他內容
2025/10/19
人之交往基本曰[信],然而凡事都得先從一二而起,猶如地基,本就非一蹴而就,更何況幫助之人皆為底層之人,必定進行[益之道]進而損上益下,可惜不論哪種都必有一方會有所損失,縱使成事被救助者也必定會開始有所畏懼,因為怕自身也被施展同樣之法,即便這人以前在友好最終也會有所芥蒂。 只可惜,有些事情不得不
2025/10/19
人之交往基本曰[信],然而凡事都得先從一二而起,猶如地基,本就非一蹴而就,更何況幫助之人皆為底層之人,必定進行[益之道]進而損上益下,可惜不論哪種都必有一方會有所損失,縱使成事被救助者也必定會開始有所畏懼,因為怕自身也被施展同樣之法,即便這人以前在友好最終也會有所芥蒂。 只可惜,有些事情不得不
2025/10/13
[時運不濟,怨天尤人] 這是不少底層工作者的寫照,每日勞碌奔波,為的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當然,這還算是基本的,但為了更多錢往上圖謀,又會在加劇一個檔次,因為在勞碌的狀態又加了腦力活,只是這個腦力是以[算計]為中心,要說真的不累,敝人看了都覺得難矣,成與不成皆是苦。 1.計成: 成,
2025/10/13
[時運不濟,怨天尤人] 這是不少底層工作者的寫照,每日勞碌奔波,為的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當然,這還算是基本的,但為了更多錢往上圖謀,又會在加劇一個檔次,因為在勞碌的狀態又加了腦力活,只是這個腦力是以[算計]為中心,要說真的不累,敝人看了都覺得難矣,成與不成皆是苦。 1.計成: 成,
2025/10/10
盡於此間忙碌,終於找到一絲絲空檔把這則夢給打出來,雖說是以看戲的畫面看兩男之間的爭鬥,卻又有種親臨現場之感,可惜沒能阻止他們,最終還是留下了一方重傷的憾事。 此二人身著西裝,理應英姿挺拔富滿禮儀,只是行兇之人手握鐵鎚,所有行動都成了面目猙獰兇悍異常之貌,另一人從憂鬱轉至成了驚恐,而後重傷,A從
2025/10/10
盡於此間忙碌,終於找到一絲絲空檔把這則夢給打出來,雖說是以看戲的畫面看兩男之間的爭鬥,卻又有種親臨現場之感,可惜沒能阻止他們,最終還是留下了一方重傷的憾事。 此二人身著西裝,理應英姿挺拔富滿禮儀,只是行兇之人手握鐵鎚,所有行動都成了面目猙獰兇悍異常之貌,另一人從憂鬱轉至成了驚恐,而後重傷,A從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這個步步為營的職場環境中,我們總聽到一些關於所謂「派系」的傳言。有人說要主動加入某個小圈圈,才能在公司裡有所發展;也有人勸說要遠離這些充滿算計的關係網。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職場中的派系關係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 小明是一名在某知名科技公司工作的軟體工程師
Thumbnail
在這個步步為營的職場環境中,我們總聽到一些關於所謂「派系」的傳言。有人說要主動加入某個小圈圈,才能在公司裡有所發展;也有人勸說要遠離這些充滿算計的關係網。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職場中的派系關係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 小明是一名在某知名科技公司工作的軟體工程師
Thumbnail
在臺灣職場文化中,人情兩字被認為有利又有弊。瞭解如何適度處理人情不但可以改善工作關係,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和公平性。這篇文章透過真實案例探討了這個複雜且令人糾結的話題。閱讀本文,你能更清楚理解如何在職場上取得平衡,並運用專業判斷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Thumbnail
在臺灣職場文化中,人情兩字被認為有利又有弊。瞭解如何適度處理人情不但可以改善工作關係,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和公平性。這篇文章透過真實案例探討了這個複雜且令人糾結的話題。閱讀本文,你能更清楚理解如何在職場上取得平衡,並運用專業判斷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Thumbnail
企業和公部門是為了不同目的而設立的,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作法上的差異導致不同現象的出現,從公職轉企業,Brook感受到2個職場的不同,分享幾點觀察到的差異。
Thumbnail
企業和公部門是為了不同目的而設立的,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作法上的差異導致不同現象的出現,從公職轉企業,Brook感受到2個職場的不同,分享幾點觀察到的差異。
Thumbnail
剛踏入職場的你,是否也曾聽過這句話:“職涯初期,還是進大公司比較好!”這似乎成了一種職場真理,讓許多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夢想著進入那些知名的大企業。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公司真的是職涯初期的唯一選擇嗎?
Thumbnail
剛踏入職場的你,是否也曾聽過這句話:“職涯初期,還是進大公司比較好!”這似乎成了一種職場真理,讓許多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夢想著進入那些知名的大企業。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公司真的是職涯初期的唯一選擇嗎?
Thumbnail
曾經看過一個職場文章討論,人資工作被作者歸類到表面行為跟內心傾向差異最極端的公司職務,也就是表面是關懷人本提勞工著想,但內心卻又同時算計如何替公司創造與壓榨最大利益。文章留言也有非常多非人資工作者出來贊同。同樣的內容在自己所處的人資群組就正反兩面意見均有,所以到底我們是勞方還是資方角色呢?
Thumbnail
曾經看過一個職場文章討論,人資工作被作者歸類到表面行為跟內心傾向差異最極端的公司職務,也就是表面是關懷人本提勞工著想,但內心卻又同時算計如何替公司創造與壓榨最大利益。文章留言也有非常多非人資工作者出來贊同。同樣的內容在自己所處的人資群組就正反兩面意見均有,所以到底我們是勞方還是資方角色呢?
Thumbnail
提早領悟職場智慧能省去彎路,建議身上帶入公司文化感,展現向心力;堅持解決問題而非對立,共同努力共同成長。
Thumbnail
提早領悟職場智慧能省去彎路,建議身上帶入公司文化感,展現向心力;堅持解決問題而非對立,共同努力共同成長。
Thumbnail
其實當然都知道,現在社會強調多元共融、也強調要表達自己的權益,但職場畢竟還是職場,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還有各個企業屬於自己的職場文化。 但在這個世代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早已不是過去那種的苦幹實幹型,懂得強調自己的聲音及主張,不僅企業在因應不同聲音,同時也在調整新的相處模式。但,有些基礎的職場素養,
Thumbnail
其實當然都知道,現在社會強調多元共融、也強調要表達自己的權益,但職場畢竟還是職場,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還有各個企業屬於自己的職場文化。 但在這個世代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早已不是過去那種的苦幹實幹型,懂得強調自己的聲音及主張,不僅企業在因應不同聲音,同時也在調整新的相處模式。但,有些基礎的職場素養,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