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資源優勢」到「地緣武器」
中國長期在稀土產業中居於主導地位——從採礦、分離、冶煉到磁體與合金製造,幾乎掌握全球供應的命脈。這種「資源優勢」在中美對抗加劇的情勢下,逐漸轉化為一種可運用的「地緣武器」。
稀土不僅是電動車、風力發電、半導體與國防科技的關鍵材料,更牽動全球綠能轉型的節奏。北京在今年四月已針對七種稀土及其下游產品實施出口審批制度;而10月的新一輪措施,則再度擴大管控範圍,新增五種元素,並對加工技術與永久磁鐵出口設下更嚴格的限制。這些措施並非單純的貿易調整,而是戰略性行動。稀土的價值不僅在於經濟,而在於其「不可替代性」:掌控稀土,即等於掌控高科技產業的關鍵節點。北京深知這一點,因而選擇在與美國的技術對抗升溫之際出手。
二、出手時機與政治動機
外界曾推測,北京此舉是否與巴基斯坦近期對美國的開放政策有關。然而,現有資料顯示,這一推測並無實據支撐。實際上,中國加強稀土管制,更可能出於以下三個層面的考量:
1. 中美貿易與科技戰的延續
北京此舉可被視為對華府一系列高科技出口限制及新關稅的反制。中國商務部強調,措施屬於「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行動」,目的在於回應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與AI產業的封鎖。
2. 談判籌碼的運用
當中美貿易談判陷入僵局,出口管制便成為可用以施壓的籌碼。藉此,北京可在未來的談判中爭取更高的議價空間,或測試美方的反應底線。
3. 內部政經與產業政策考量
在中共四中全會召開前後,強化戰略資源掌控權,也有穩定內部經濟與強化「科技自主」的象徵意義。這是中國近年推行的「供應鏈安全戰略」之一。
因此,這場稀土管制的導火線,與其說來自外部的巴基斯坦變局,不如說是中美對抗的延伸與內部政策的延續。
三、兩項管制的實質效應
儘管媒體常稱之為「兩項禁令」,但北京的措施並非全面禁止出口,而是強化許可制度與技術審查。其影響可分為短期衝擊與長期效應兩層面:
(一)短期衝擊:供應緊縮與價格波動
中國佔全球稀土產量約七成、精煉能力九成以上。新制上路後,出口許可延遲與審批收緊,已使部分製造商面臨原料短缺。全球稀土現貨價格出現明顯上漲,尤其在釹、鋱、釤等用於永磁體的重稀土領域。
(二)長期效應:供應鏈重組與產業風險暴露
此舉凸顯全球在稀土供應上的高度集中風險。美國、歐盟與日本勢必加速尋求替代來源,例如澳洲、加拿大、越南與巴西等國的新礦開發計畫,以及電池與磁體回收技術的創新應用。
然而,新供應鏈的建立需時甚久——從開採、冶煉到量產,往往需五年以上,短期難以取代中國地位。
(三)內部壓力與外部風險
中國自身的新能源與電子產業亦大量依賴稀土。若出口管制過度收緊,反而可能造成國內供應緊張,損及本國製造業。再加上美方的報復性關稅與盟友的協同行動,北京的「反制牌」或將出現反噬效應。
四、中美對抗的升級與全球震盪
2025年10月11日,美國總統川普以「敵對行為」為由,宣布對中國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0%關稅,並中止一切商業談判。此舉象徵中美關係正式進入「全面對抗」階段。
這場稀土之戰,將在以下幾方面改變全球格局:
1. 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去中國化」加速
各國勢必強化「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策略,重新布局供應鏈,特別在半導體、電動車、國防與能源領域。印太國家、澳洲、非洲等區域或成新一輪資源投資焦點。
2. 通膨與市場波動風險
原物料成本上升,勢將推高終端產品價格。美國股市已因關稅威脅蒸發逾2兆美元市值,全球通膨壓力再度抬頭。能源、電動車與電子產業尤受衝擊。
3. 多邊秩序與貿易規則的挑戰
中國以出口管制為政策工具,勢將引發WTO層級的爭議。各國可能尋求新的區域協議或跨國資源治理機制,以對抗「資源壟斷」風險。全球貿易體系正面臨制度性轉折。
4. 技術創新與替代路徑的加速
在風險壓力下,歐美與日本勢必加速研發無稀土磁體、材料回收與替代合金技術。這將激發新一輪科技創新,長期而言或反促成全球產業升級。
五、可能的緩和窗口
儘管對抗趨勢明顯升高,仍存在若干緩衝與轉圜空間:
談判再啟:若雙方感受經濟代價過重,不排除在12月管制正式生效前重啟談判,設定部分「例外項目」。
盟友調停:歐盟、日本或東盟國家可能成為潛在斡旋者,協助雙方建立臨時協議機制。
執行彈性:中國內部在出口許可與執行層面可能出現地方差異,形成「軟著陸」空間。
替代供應鏈成效:若美、澳、加等地新礦產能及早開出,中國的戰略籌碼將逐步削弱。
結語:一場「損人未必利己」的試探
此次稀土管制無疑展現北京的戰略意圖:以資源為杠桿,試圖在大國博弈中重塑議價權。然則,這種「損人未必利己」的突擊行動,雖能在短期內製造壓力,長期卻可能削弱中國在全球市場的信任與穩定形象。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這場稀土之戰不僅是經貿衝突的延伸,更是一場全球產業鏈的再洗牌。世界正被迫學習一個新現實——關鍵資源不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國際政治的前線。
□相關資訊□


Photo Credit: Global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