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難攻不落,部份源自於他們最外側的超級陸牆「狄奧多西牆」的三段式防禦結構。
這一點經常與君士坦丁堡的三階段城區發展搞混:老拜占庭城區、君士坦丁城牆內與狄奧多西城牆內。其實最外側的狄奧多西牆和沿海海牆才是防禦主體。後頭的「君士坦丁牆」則漸漸頹壞廢棄,至遲在十一世紀,看來就已無甚防禦作用。
狄奧多西牆多高多厚?不同資料來源的測量多有參差。島嶼人所查大致如下:
狄奧多西牆最外側是引水的護城河,約18.5公尺寬、6公尺深。護城河內側還有堤岸矮牆,僅約2公尺高、1.5公尺厚。二者共同構成第一段鐵壁防線。
在敵軍奮力攻破護城河和矮牆後,迎面而來的是高聳的「外牆」,超過8公尺高、約2公尺厚,點綴著一連串防禦性高塔。此外,敵軍必須先突破外牆與護城河之間18公尺左右寬的空地(稱之為paratechion),才能對外牆發動攻勢。
若是敵軍當真了得、連外牆都攻破了,跟著映入眼簾的是15到近20公尺寬的高地(稱之為peribolos),以及最後的大魔王:狄奧多西內牆。內牆超過9公尺高(加上peribolos則為12公尺以上)、4到5公尺厚。防禦高塔超過96座。
但一般來說,敵軍連外牆都攻不破。到1422年,拜占庭都只剩下一口氣了,卻依然在外牆擊退了鄂圖曼帝國的圍城,為拜占庭帝國延壽三十一年,直到1453年終於不支倒地。
&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Walls of Teodosio II scheme en.svg"
資料來源:
Stephen Turbull, "The Walls of Constantinople, AD 324-1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