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老大不小了,還能用Gap Year嗎?
我有在我的 YouTube 分享過明年計劃(連結),但我好像從來沒有在這裡提到我要去加拿大。更進一步說,這件事就算是我周邊的朋友知道的也不多。
這一切起初並不是計劃好的,剛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念頭:「不然就丟丟看,抽一下加拿大打工度假的簽證,反正我看也沒有這麼容易中。」我當初心裡就是這麼想的。想不到投簽後的隔月,我就被寄信通知中簽了。
真的假的啦?要去嗎?
中簽後接連的是一連串的填資料、申請良民證、體檢和繳簽證費等等,整個過程大約耗時一個多月。我跑了台中、台北,光是這一個前置作業大概就花了一萬多塊有了吧。最後在五月的時候我拿到了 POE(入境許可)。即使如此,我還是會有猶豫的念頭,對於未知的恐懼如此之大,我還是會想抱著舒適圈的心態繼續留在台灣,對自己感到沒有信心。五年十年
後來我陸續看了很多影片和文章的心得分享。其實這些都不能預知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但我可以確定:當我拉長視角,五年後、十年後回想這時候的心態,我會後悔,如果我沒有出發。
然而,我也不想過度理想化。面對這個決定,我想起在《零偏見決斷法》裡面提到的決策時的四大惡棍,我覺得很有幫助:
- 偏狹的框架:限制了我們考慮的選項。
- 確認偏誤:讓我們只會尋求支持自己信念的訊息。
- 短期的情緒:受情緒影響的決策終將落空。
- 過度自信:過於相信自己對未來的看法。
對應的解決辦法正是 WRAP:擴增選項(W)、真實驗證假設(R)、抽離自我情緒(A)、準備迎接錯誤(P)。
所以我想目前比較實際的心態是:一定會去,但事情如果不符合預期(也就是沒錢了),就回國。 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感覺輕鬆了不少。讓自己不被「不成功便成仁」的壓力所綁架,但想想也是壓力才會使人成長,對吧(矛盾)。
又一個問題,或者說機會?
或者說,不止一個機會。我已經決定明年 2 月 21 日出發,也確定了一個月的語言學校。
然而在這之後,我還是對於「再來我想在加拿大怎麼生活」沒有特別想法。工作會是讓我同時興奮又焦慮的部分。我期待新的生活圈、新的朋友、新的文化和視野,我回想自己過去的經驗,每到一個新的工作或環境,回頭看都是我成長最多、最有成就感的時期。
我想現在這一篇文章也算是種時間膠囊。明年的這個時候,我會在加拿大看著這篇文章,回想自己現在的心情?還是已經回到台灣,享受過短暫的休息,往下個階段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