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年3/14在Medium上發表的文章,自己重新看了一遍,懷疑自己那時候的精神狀態。
這次的閱讀心得比較水,因為這周有點忙。這本書是我偶然看到的,那天我要跟我媽去吃烤鴨,在排隊的時候我們去了隔壁的誠品閒逛,湊巧看到了這本《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我隨手翻了自己有興趣的章節第六章:〈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雖然我認為「傷害」這件事難以量化,但很喜歡這章節的論述方式,它以女孩對社會關係的高度需求為基礎(包含自我的認同與被認同),深入探討這種共融性(Communion)內在動機如何成為利刃。在簡單的概述完後,我也會提出自己的疑慮與觀點,特別是對於這種性別差異的成因,以及社群媒體如何在強化這一現象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劇其影響。以下將分為幾部分討論,容貌焦慮的部分、人際壓力的部分、社交因素流行病、性騷擾與掠奪、最後是我對這個章節的疑問。
〈容貌焦慮的部分〉
自從智慧型手機在2010年代初普及以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女孩和男孩在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上,也出現了明顯的分歧。男孩更傾向於觀看YouTube影片、玩線上遊戲,或是參與以文字為主的論壇,如Reddit;而女孩則更熱衷於視覺化的社交平台,像是Instagram、Snapchat、Pinterest和Tumblr。
這些平台的特點讓女孩更容易陷入社會比較和完美主義的陷阱。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更是推波助瀾,讓她們對自己的外貌產生更多焦慮。此外,女孩也更容易成為關係攻擊(如網路霸凌)、情緒傳染(如焦慮和憂鬱的擴散)以及網路性騷擾的目標。這些壓力讓她們時常處於一種「防禦模式」,時刻關注自己的社交形象和人際關係,深怕被排擠或羞辱。
想必各位對以下論述不陌生,對女孩來說,社群媒體上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社會比較,尤其是在外貌和生活方式方面。與1980、1990年代的女孩不同,今天的女孩每天都要面對無數經過修圖的「完美」照片和影片。這些影像塑造了一種幾乎無法達到的審美標準,讓她們不自覺地陷入自我懷疑。Instagram和抖音等平台的演算法,會根據用戶的點擊和停留時間,不斷推送更多相關內容。這意味著,當一個女孩開始對「健康飲食」或「健身」感興趣時,社群媒體可能會逐漸將她引導到極端減肥建議或厭食症支持內容的世界。這種現象讓女孩更容易受到社會期許型的完美主義影響,也就是她們會覺得自己必須符合社會的標準,否則就會被認為不夠好。
研究顯示,這種完美主義與焦慮和憂鬱密切相關。即使女孩知道那些網紅照片經過修圖和濾鏡處理,她們的大腦仍會不自覺地進行社會比較,進而影響對自己身體的滿意度。更糟糕的是,某些平台的演算法還會主動推送極端的減肥方法,例如「骷髏新娘減肥法」或「喝水減肥法」,讓年輕女孩誤以為這些行為是可接受的。這種現象讓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在社群媒體的影響下,陷入飲食失調和自我厭惡的惡性循環。
〈人際壓力的部分〉
除了外貌焦慮的論述,作者也強調了人際壓力的部分。社群媒體雖然讓女孩與世界連結,但也讓她們面臨更多的人際壓力。女孩的攻擊行為與男孩不同,男孩的攻擊通常表現為肢體衝突,而女孩則更傾向於關係攻擊,例如散播謠言、排擠某人,或是公開羞辱對方。這種攻擊方式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變得更加普遍且影響深遠。許多女孩在社群媒體上遭受網路霸凌,甚至這些攻擊可能來自她們的朋友。例如,有些女孩會建立「排擠群組」,像是Instagram上的「瑪麗除外的全班同學」,專門討論如何孤立某個同學。這種行為不僅傷害女孩的自尊,也讓她們時刻處於社交焦慮與防禦狀態,擔心自己隨時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攻擊的對象。更可怕的是,社群媒體讓人際衝突不再侷限於學校,霸凌變成了全天候的行為。如果過去的女孩在學校被排擠,回到家後至少能暫時遠離這種壓力;但現在,社群媒體讓她們無時無刻都能看到自己的社交地位是否受到威脅。這種心理壓力讓女孩不得不時刻保持「防禦模式」,關注自己的社交狀況,避免成為被攻擊的目標。(校園霸凌這部分,我認為其實,小男生也適用)
〈社交因素流行病〉
接下來作者聚焦在情緒的擴散與「社交因素流行病」。作者主張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在社群媒體上談論自己的情緒,例如憂鬱、焦慮與壓力。這導致負面情緒的社交傳播力在女孩之間比男孩更強烈。研究顯示,當一位女孩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她的焦慮與憂鬱時,她的朋友更可能開始產生類似的情緒,形成一種「心理健康的集體感染」。這種現象在學術界被稱為「社交因素流行病」,指的是某些心理症狀透過社群傳播,而不是由生理或遺傳因素引起。例如,德國的一群精神科醫師發現,一些青少年聲稱自己患有妥瑞氏症,但這些症狀實際上是模仿來自YouTube網紅的行為。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解離性身分障礙(DID)上,許多青少年因為觀看TikTok影片,而開始認為自己擁有多重人格。
總之,女孩之間的情緒連結,使她們更容易受到社群媒體上焦慮與憂鬱的影響。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當女孩花更多時間在線上時,這種「心理健康的集體感染」現象變得更加嚴重。
〈性騷擾與掠奪〉
女孩在社群媒體上比男孩更常受到來自成年男性的騷擾。這些騷擾行為包括不請自來的私訊、性暗示的留言,甚至是直接要求裸照。研究顯示,某些男性會故意搜尋年輕女孩的帳號,並嘗試透過私訊與她們建立聯繫。這使得女孩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來過濾好友、管理隱私設定,甚至防止自己的照片被濫用。
除了來自陌生人的威脅,女孩在學校也可能面臨來自同儕的壓力。例如,在某些學校,男孩會要求女孩傳送裸照,甚至利用這些照片進行勒索。如果女孩不配合,她們可能會被同儕標籤為「無趣」或「太保守」。然而,如果裸照被公開,女孩則會承受極大的社會壓力,甚至可能成為網路霸凌的受害者。
相比之下,男孩的性騷擾風險較低,他們在社群媒體上的行為通常不需要像女孩一樣小心翼翼。這也是為什麼女孩更常處於「防禦模式」,時刻關注自己的社交形象與安全性。(現在連多放點自己的照片都可以被AI合成色情片,真的讓人很沒安全感)
做個小總結,女孩在社群媒體上比男孩更常處於防禦模式,這主要是因為她們面臨更高的社會比較壓力、更頻繁的關係攻擊、情緒傳播更強烈,以及更多的性騷擾與監視。社群媒體看似提供了女孩建立人際連結的機會,但實際上,它讓她們變得更加焦慮、孤獨,甚至影響心理健康。隨著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或許應該重新思考,如何為女孩提供一個更健康、更安全的社交環境。
〈我的疑慮:共融性真的是天生的?〉
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問題根源都是因為女孩更注重人際關係、與人連結,書裡主張這是長期社會文化與生物學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傾向可以從心理發展的兩種核心動機來理解:自主性(Agency)和共融性(Communion)。自主性代表追求個體化、影響世界、展現能力;共融性則是追求與他人連結、建立歸屬感。雖然每個人都擁有這兩種動機,但研究顯示男孩通常更注重自主性,而女孩則更重視共融性。這種差異從童年時期的遊戲偏好就能觀察到,甚至在靈長類動物中也能看到類似的行為模式,暗示這種趨勢可能部分源自生物學,但也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女孩更容易將社會比較與自我價值綁在一起,這與她們的「社會量表」(sociometer)有關。這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機制,時刻衡量自己在人群中的受歡迎程度。一旦她們的「社會量表」下降,就會產生焦慮,並試圖透過行為改變來恢復社會地位。這種機制讓女孩對人際關係的變化更加敏感,也更容易受到社群媒體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社群媒體可以更輕易的利用女孩的共融性需求。
但其實我有些疑慮,因為我一直都是堅實的社會建構論支持者,雖然書中提出了一些研究,論述男孩女孩的內在核心動機的形成原因並非單純的生物決定或社會建構的結果,是兩者交互影響的產物。生物學基礎的內容包括嬰兒行為差異、靈長類動物的社交模式以及荷爾蒙影響;社會建構的部分則包含社會文化透過童年遊戲、媒體敘事、家庭教養等方式,進一步放大這些差異,使女孩比男孩更注重人際關係與社會比較。這看似是挺中立客觀的,但我仍有疑慮。
我對這些「生物學研究」仍然抱持懷疑,是因為我認為科學知識從來不是中立的。例如19 世紀醫學將女性的焦慮與憂鬱歸咎於子宮異常,將「歇斯底里」定義為女性的「天性」;20 世紀,食品工業資助研究誇大脂肪的風險,掩飾糖對健康的危害,使公眾誤信低脂高糖飲食才是健康之道(詳見《鹽糖脂》);現在,製藥公司透過發表規劃操控醫學論文,透過疾病宣傳擴大診斷標準,讓正常生理狀態被重新定義為可治療的病症(詳見《醫藥幽靈》)。在我的認識裡,科學並非純粹的求真,而是權力與利益的產物,因此,我也懷疑本書裡所提到的所謂生物學上的、女孩天生更注重共融性的論點。
〈結論〉
這本書的這個章節論述了女孩如何受到社群媒體的傷害,而其根本機制脫不開女性更重視社會關係的特質。雖然我對這一論點的生物學基礎存有疑問,但我認同「女性較為注重社會關係」這一現象本身。我也認為,除了現實中的家庭與社會教育塑造了這一傾向,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同樣在強化這種特質。換言之,社群媒體對女性的傷害並非單純因為女性原本就重視社會關係,而是因為演算法持續影響人們觀看與接觸的內容,使其加深對「女性應該是什麼樣的」這類刻板印象的認同。社群媒體不只是利用女性對社會關係的關注來影響她們,更是這種關注本身的養成環節之一。
然後最後......
我真他媽受夠那些不請自來的屌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