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想改變嗎?還是只是「覺得應該要改變」?
這句話聽起來可能有點刺耳,但卻是我在一次次催眠個案中,最深刻的體會。
很多人走進潛意識之前都會真誠地說:「我想要改變!我想要更好!」
「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但就是跨不出去。」
但當我們進入潛意識深處,往往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
你以為自己想改變,但潛意識其實在拼命抵抗。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你現在的「不夠好」,其實暗藏著某種隱形的好處。
⸻
什麼是「第二次收益」?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第二次收益」(Secondary Gain)**。
意思是:看似不好的狀態,其實在潛意識裡藏著某種隱形的好處。
這些好處可能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但它們卻強大到足以讓你一直停在原地。
比如說:
在家庭關係中:
- 有人習慣扮演「犧牲奉獻」的角色,明明累到不行,卻不願意放手——因為這樣能證明「我是被需要的」。這種存在感填補了內心深處「我夠不夠重要」的空洞。
在自我成長上:
- 有人明明知道該怎麼做,卻遲遲不行動——因為「不前進」就不用面對失敗,也不用承擔「萬一成功了,我就得扛起更多責任」的壓力。
這些選擇看似矛盾,但其實都是潛意識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防衛機制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當面對焦慮或威脅時,我們的潛意識會自動啟動某些策略來保護自己。而「停滯」,往往就是一種防衛——它讓我們不用面對改變帶來的未知與風險。
⸻
停滯不是懶惰,而是靈魂在說「等等我」
作為一位催眠師,我在引導個案進入潛意識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畫面:
一個人站在門前,門後是她渴望的改變,但她就是不敢推開那扇門。
當我問她:「是什麼阻止你推開門?」
她可能會看見一個小女孩,或者一個疲憊的自己,對她說:
「如果我變好了,媽媽會不會不再需要我」
「如果我成功了,我是不是就得一直維持這個樣子?」
「如果我不再當那個『需要被照顧』的人,誰還會在乎我?」
這些潛意識裡的信念,才是真正讓你停下來的原因。
從靈性的角度來看,停滯並不是錯。
每個靈魂的安排不同,有些人此生的課題,恰恰就是要經歷「停留」。
因為在集體的能量場裡,停滯和前進一樣重要——就像四季需要冬天的休眠,才能迎來春天的生發。
沒有停下來的沉澱與醞釀,就不會有下一次真正的飛躍。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跨不出去時,請先不要急著責怪自己。
也許這不是懶惰,而是靈魂在提醒你:
「慢一點,等我跟上。」
⸻
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要變好
在我的個案經驗裡,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真正準備好改變的人,通常不會一直說「我想改變」。
反而是那些不停強調「我真的很想改變」的人,往往在潛意識裡還沒準備好。
這不是批判,而是一種觀察。
因為,「改變」意味著你要放棄某些東西——也許是熟悉的身份認同,也許是長久以來的安全感,也許是那些讓你獲得關注的「不夠好」。
而「放棄」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如果你現在還停在原地,請不要急著否定自己。
也許你只是還沒準備好,也許你的潛意識還在等待一個「對的時機」,也許你需要先理解,自己為什麼一直停在這裡。
⸻
如何與「停滯的自己」和解?
如果你發現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轉,可以試試以下三個步驟:
1. 誠實問自己:我的「不夠好」帶給我什麼好處?
靜下來,問問自己:
- 如果我一直停在這裡,我得到了什麼?是同情?是安全感?是被需要的感覺?
- 如果我真的改變了,我會失去什麼?
- 我是不是害怕改變之後,就得一直維持那個「更好的自己」?
只有當你看見這些隱藏的「第二次收益」,你才有機會鬆動它。
2. 允許自己「還沒準備好」
不要逼自己立刻改變。告訴自己:
「我允許自己慢慢來。我不需要馬上變好,但我願意慢慢理解自己。」
這種自我接納反而會減少內在的抗拒,讓改變變得更容易發生。
3. 找一個小小的行動,而不是巨大的改變
不要一次想改變全部。選擇一個小到不會引發恐懼的行動,比如:
- 不是「我要完全不討好」,而是「這週我試著對一件事說『不』」。
小小的行動,會累積成真正的改變。
⸻
最後想對你說
親愛的,如果你現在還停在原地,請不要責怪自己。
也許你只是還沒準備好,也許你的靈魂需要更多時間整合,也許你的潛意識正在保護你,不讓你在還不夠穩定的時候,承受改變帶來的風險。
不是每個人都想要變好,也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要變好。
但當你真正理解自己為什麼停下來,當你允許自己慢慢來,當你開始與那個「還沒準備好的自己」和解——
改變,就會在某個對的時刻,自然發生。
四十歲以後,我們終於可以不再追著別人的步調跑,而是學會聆聽自己的節奏。
停下來,不是失敗,而是為了下一次更穩定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