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人都想要變好——你的停滯,可能是潛意識在保護你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你真的想改變嗎?還是只是「覺得應該要改變」?

這句話聽起來可能有點刺耳,但卻是我在一次次催眠個案中,最深刻的體會。

很多人走進潛意識之前都會真誠地說:「我想要改變!我想要更好!」

「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但就是跨不出去。」

但當我們進入潛意識深處,往往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

你以為自己想改變,但潛意識其實在拼命抵抗。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你現在的「不夠好」,其實暗藏著某種隱形的好處。

什麼是「第二次收益」?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第二次收益」(Secondary Gain)**。

意思是:看似不好的狀態,其實在潛意識裡藏著某種隱形的好處。

這些好處可能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但它們卻強大到足以讓你一直停在原地。

比如說:

在家庭關係中:

  • 有人習慣扮演「犧牲奉獻」的角色,明明累到不行,卻不願意放手——因為這樣能證明「我是被需要的」。這種存在感填補了內心深處「我夠不夠重要」的空洞。

在自我成長上:

  • 有人明明知道該怎麼做,卻遲遲不行動——因為「不前進」就不用面對失敗,也不用承擔「萬一成功了,我就得扛起更多責任」的壓力。

這些選擇看似矛盾,但其實都是潛意識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防衛機制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當面對焦慮或威脅時,我們的潛意識會自動啟動某些策略來保護自己。而「停滯」,往往就是一種防衛——它讓我們不用面對改變帶來的未知與風險。

停滯不是懶惰,而是靈魂在說「等等我」

作為一位催眠師,我在引導個案進入潛意識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畫面:

一個人站在門前,門後是她渴望的改變,但她就是不敢推開那扇門。

當我問她:「是什麼阻止你推開門?」

她可能會看見一個小女孩,或者一個疲憊的自己,對她說:

「如果我變好了,媽媽會不會不再需要我」

「如果我成功了,我是不是就得一直維持這個樣子?」

「如果我不再當那個『需要被照顧』的人,誰還會在乎我?」

這些潛意識裡的信念,才是真正讓你停下來的原因。

從靈性的角度來看,停滯並不是錯

每個靈魂的安排不同,有些人此生的課題,恰恰就是要經歷「停留」。

因為在集體的能量場裡,停滯和前進一樣重要——就像四季需要冬天的休眠,才能迎來春天的生發。

沒有停下來的沉澱與醞釀,就不會有下一次真正的飛躍。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跨不出去時,請先不要急著責怪自己。

也許這不是懶惰,而是靈魂在提醒你:

「慢一點,等我跟上。」

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要變好

在我的個案經驗裡,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真正準備好改變的人,通常不會一直說「我想改變」。

反而是那些不停強調「我真的很想改變」的人,往往在潛意識裡還沒準備好。

這不是批判,而是一種觀察。

因為,「改變」意味著你要放棄某些東西——也許是熟悉的身份認同,也許是長久以來的安全感,也許是那些讓你獲得關注的「不夠好」。

而「放棄」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如果你現在還停在原地,請不要急著否定自己。

也許你只是還沒準備好,也許你的潛意識還在等待一個「對的時機」,也許你需要先理解,自己為什麼一直停在這裡。

如何與「停滯的自己」和解?

如果你發現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轉,可以試試以下三個步驟:

1. 誠實問自己:我的「不夠好」帶給我什麼好處?

靜下來,問問自己:

  • 如果我一直停在這裡,我得到了什麼?是同情?是安全感?是被需要的感覺?
  • 如果我真的改變了,我會失去什麼?
  • 我是不是害怕改變之後,就得一直維持那個「更好的自己」?

只有當你看見這些隱藏的「第二次收益」,你才有機會鬆動它。

2. 允許自己「還沒準備好」

不要逼自己立刻改變。告訴自己:

「我允許自己慢慢來。我不需要馬上變好,但我願意慢慢理解自己。」

這種自我接納反而會減少內在的抗拒,讓改變變得更容易發生。

3. 找一個小小的行動,而不是巨大的改變

不要一次想改變全部。選擇一個小到不會引發恐懼的行動,比如:

  • 不是「我要完全不討好」,而是「這週我試著對一件事說『不』」。

小小的行動,會累積成真正的改變。

最後想對你說

親愛的,如果你現在還停在原地,請不要責怪自己。

也許你只是還沒準備好,也許你的靈魂需要更多時間整合,也許你的潛意識正在保護你,不讓你在還不夠穩定的時候,承受改變帶來的風險。

不是每個人都想要變好,也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要變好。

但當你真正理解自己為什麼停下來,當你允許自己慢慢來,當你開始與那個「還沒準備好的自己」和解——

改變,就會在某個對的時刻,自然發生。

四十歲以後,我們終於可以不再追著別人的步調跑,而是學會聆聽自己的節奏。

停下來,不是失敗,而是為了下一次更穩定的前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 岫(Joy)的沙龍
2會員
4內容數
李岫 (Joy)|潛意識引導師、靈境空間探索者。 專注於「潛意識 × 關係 × 中年轉化」,結合東方智慧與象徵工具(易經占卜、OH卡),帶你走入靈境,理解潛意識腳本,找到安頓自己的方法。 在這個沙龍,你會讀到文字療癒、人生故事與潛意識的啟發。如果你正經歷中年的迷惘與關係困境,願這裡能成為你的一處心靈休憩站。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通往改變的旅程 我們都渴望改變,無論是自身的不良習慣,還是希望身邊的人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例如孩子、配偶或同事。我們渴望蛻變,渴望進步,這份渴望驅使著我們不斷探索行為改變的有效方法。本文將分享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揭示了人們行為改變背後的關鍵因素,並挑戰傳統的威脅恐嚇策略,引領我們走向更
Thumbnail
通往改變的旅程 我們都渴望改變,無論是自身的不良習慣,還是希望身邊的人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例如孩子、配偶或同事。我們渴望蛻變,渴望進步,這份渴望驅使著我們不斷探索行為改變的有效方法。本文將分享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揭示了人們行為改變背後的關鍵因素,並挑戰傳統的威脅恐嚇策略,引領我們走向更
Thumbnail
通過改寫潛意識,塑造積極的自我價值觀, 讓潛意識引導內在、語言和行為更加積極和樂觀。 持續感恩能改寫潛意識,保持高頻率狀態和散發出仁慈的能量。 分享用心理學方法幫助孩子改變負面自我評價, 展示正面的自我暗示和心理影響的案例。
Thumbnail
通過改寫潛意識,塑造積極的自我價值觀, 讓潛意識引導內在、語言和行為更加積極和樂觀。 持續感恩能改寫潛意識,保持高頻率狀態和散發出仁慈的能量。 分享用心理學方法幫助孩子改變負面自我評價, 展示正面的自我暗示和心理影響的案例。
Thumbnail
有沒有一些時候,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哪裡哪裡不夠好,而希望可以改變掉這些自己所謂的不夠好的地方,然而,這些地方是真的不夠好嗎?
Thumbnail
有沒有一些時候,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哪裡哪裡不夠好,而希望可以改變掉這些自己所謂的不夠好的地方,然而,這些地方是真的不夠好嗎?
Thumbnail
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有股茫然感,很想要改變自己,卻又不知道這樣子是好還是不好,時常在內心裡告訴自己,不需要做改變了,安於現狀,這樣就好了。我總感覺自己是在欺騙自己,明明內心很想做點變化,卻又要不斷壓抑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有股茫然感,很想要改變自己,卻又不知道這樣子是好還是不好,時常在內心裡告訴自己,不需要做改變了,安於現狀,這樣就好了。我總感覺自己是在欺騙自己,明明內心很想做點變化,卻又要不斷壓抑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很多人的改變總是無疾而終,根本原因就在於改變的動力不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而是為了擺脫和逃避當下的自我厭惡感。要實現人格重塑,最重要的就是給自己時間和耐心,學會和自我厭惡感相處。我們聽了太多關於變好的方法,卻忽略了在變好之前,如果不能和自我厭惡感相處,所謂的「變好」是不會實現的。…完成自我
Thumbnail
"…很多人的改變總是無疾而終,根本原因就在於改變的動力不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而是為了擺脫和逃避當下的自我厭惡感。要實現人格重塑,最重要的就是給自己時間和耐心,學會和自我厭惡感相處。我們聽了太多關於變好的方法,卻忽略了在變好之前,如果不能和自我厭惡感相處,所謂的「變好」是不會實現的。…完成自我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變的越來越好,甚至希望我今天改,明天馬上就變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是不可能的嘛!既然不可能馬上就變好,我們可以知道原因,好好的跟自己相處,讓改變慢慢發生,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變的越來越好,甚至希望我今天改,明天馬上就變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是不可能的嘛!既然不可能馬上就變好,我們可以知道原因,好好的跟自己相處,讓改變慢慢發生,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並非容易的事情,但對於改變這一過程,理解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透過創造新的經驗,並不斷強化這些經驗,才有可能讓真正的改變發生。本文將深入探討情感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間的角力,以及如何通過創造新經驗實現真正的改變。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並非容易的事情,但對於改變這一過程,理解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透過創造新的經驗,並不斷強化這些經驗,才有可能讓真正的改變發生。本文將深入探討情感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間的角力,以及如何通過創造新經驗實現真正的改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