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結
Q:教會如何面對「失能」或「殘疾」的基督徒?
A:透過「彼此等待」,學習放下失能的標籤。
How:透過「失能神學」,顛覆基督徒對「失能」的定義。
📌適合對象
所有基督徒,特別是鮮少接觸失能者的人。
📌架構
全書共五章,章名都是以肯定句出現,但讀完後你會發現其實作者想要否定這些章名。
第一章〈我們教會中沒有失能者〉
第二章〈耶穌醫治祂遇見的每一個人〉
第三章〈上帝選擇了你,因為祂知道你應付得來〉
第四章〈失能是墮落後的悲慘後果〉
第五章〈我們不知從何處著手〉
✏️讀書心得
你的群體中,有失能者嗎?你如何與他們相處?
起初我是不太想翻開這本書的,我對此議題有點抗拒,對於失能的議題,我總是偏向不耐的立場,翻開之後才發現我有多自傲,這本書顛覆了我的思維。
如同章名的巧思,作者一步步引導讀者思考、破除教會對於失能者常見的錯誤心態。當教會宣稱「我們教會中沒有失能者」時,作者提到失能者約佔社會人口的10%,為什麼教會會是0%?
我發現我參與過的教會,大多在進入禮拜堂之前,都會經過樓梯,是否光是這道樓梯,就讓教會以為「我們教會中沒有失能者」了?
原來「失能」不是問題,問題是「失能者體會到教會在他們身上失去團契的功能」。如果我是失能者,我肯定也會對我自己的包容與耐心失望透頂吧。
我曾經參與過一對新人的婚禮,雖然程序與內容與一般教會婚禮差不多,但新人細心安排手語教會的獻詩、天使歌手的獻唱,坐在我前方的手語教會全程需要有一位手語老師在前方翻譯婚禮的內容。讓失能者「正常」參與教會大小事,其實需要很多努力,也是作者想要喚起教會對失能者意識的動機。手語教會的會友能與所有參與者一同參與婚禮,真的多虧了新人的細心。我想這對新人已實踐「失能神學」所想要表達的願景,
我卻越讀越發現自己的問題。
除了希望恢復正常,書中提及可能有另一種心態:有些人早已接受自己的身體,甚至如書名一般,渴望與上帝擁有同款的酷輪椅。在這個心態中,所有基督徒試圖安慰失能者及其家人的話語,都顯得不太有作用。但不論失能者是否想要得到「恢復」,作者認為教會群體更應該專注於包容與等待,而非執著於從神學探討失能的成因與結果。
當群體學習「彼此等待」時,身體功能的有無,並不會影響彼此的關係,當我放下對「正常」的前設,我發現影響我對正常的定義,只有我的心態,「彼此等待」並不是單方面的忍讓,而是雙向的學習。
當我們學會等待失能者時,他們同樣教導我們重新看見上帝恩典如何在多樣性中展現。
誠如那對新人的婚禮,當我們不再把失去聽力當作參與婚禮的限制,我發現他們也會用手語的方式跟著「唱歌」,如同我聽見旋律便哼起歌詞來一樣。聽覺並不影響他們參與婚禮,也不該成為他們親近上帝的限制。
我想作者所說:「失能者能帶給群體更美好的關係。」就是這樣的畫面吧。
我們是否願意多花心力,讓教會的每個人都能一起參與敬拜?當教會真正實踐「彼此等待」時,我們便能成為那多樣而完整的基督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