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室_個體化中對分離的接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麵包和魚的奇蹟

麵包和魚的奇蹟

自我與原型|基督作為個體化自我的典範

這一章劈頭就是擷取榮格在【心理學與宗教】書中的一段文字:「我並非是…說給那些擁有信仰的幸福人士聽,而是說給許許多多生命不再有光、奧秘逐漸消散,以及對他而言上帝已死的人們聽的。」

在這個宗教就是迷信的年代,是否還有人追尋奧秘?而過去那些相信自己的虔誠,否認他人的宗教奧秘的人來說,他們是否知道對他們而言,上帝已死。

我並不是基督徒,對於聖經中我也當作是故事來看,但我對聖經犯了謬誤,我並未用心看待聖經,我以為這是對基督的尊重,其實是個褻瀆。在此我並不是要受洗成為基督徒,不論是哪個宗教,我對成為教徒還是謝謝再聯絡。

榮格將基督的象徵稱為大自性,也是理想自我的象徵。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大自性」,過去我經常被榮格的著作搞得亂七八糟,就是把自性誤認為大自性了。大自性便是一般我們講的神性佛性,有的人說解脫,有的人說開悟,有的人說愛力,有的人說智慧…

而自性呢..我的解釋是,個人對於神性某種過度浪漫的期望。比如要充滿愛、要無限包容,不論遇到什麼事都不會產生負向情緒,永遠展現出無限的寬廣,或者永遠與高我連結,諸如此類的形容。

這樣的形容很像是正向的母親原型,很多人都期望世界像媽媽一樣永無止盡的供應自己所求,但很多開始走進內在的人,會期望自己像媽媽一樣,給予世界最大的愛,最大的創化。如果自己沒有達到自己標準的愛力,便會產生極大得自責,或者當自己做得好的時候,又會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自大。

這樣的過度期待,反而會造成對神性的誤會。對我而言,這樣的誤會已經表現出上帝已死了!

〔多馬福音〕耶穌說:「人們的確以為我是為世界帶來和平。他們不知道我是為世界帶來紛爭:火焰、刀劍與戰爭。一間屋子裡面會有五個(人):三個人對抗兩個人,而兩個人對抗三個人——父親對抗兒子,兒子對抗父親——然後他們將站立,成為獨自一個人。

這一段實在讓我太震撼了!尤其是最後一句「成為獨自一個人」,這是在形容一個人達到了完整的狀態啊~~但在這之前,耶穌也很明白的講到了,你要怎麼跟集體意識切割分離。

我們從出生就在團體當中,我們也被教導要怎麼在團體中與人相處,往往越親近的人衝突越大,明明就很愛對方,但就是相愛相殺。這是為什麼?我們最容易在無意識中對這些親近的人投射。因此自團體中分離,是個體化的第一步。

在初期的分離,很多人會產生衝突,一來是自己尚不成熟,二來是身邊的人也不希望你改變,在這種種的拉扯下必然會產生衝突,但也因為這些衝突,我們才能夠學會如何自團體中分離,然後再回到團體中。耶穌明白表示,這些紛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自主個體的狀態。

自主個體不是獨善其身,不是自掃門前雪,而是在明白彼此的立場與界線的前提下,我們彼此關心,只是在這個境界之前,我們在學著脫離彼此黏稠的關心時,紛爭是必然的,我們要有心理準備去面對這樣的衝突。

我們到底要在怎樣的意義下去學習神?難道是複製基督的神蹟?追隨他的受難?或者我們可以用更深的意義去理解,我們就是去啟動內在的神性或佛性,真實地活出自己的生命。活出自己的獨一無二、尊重生命,並對世界保持熱愛的態度。

    4會員
    1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