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兒童視力發展不能等?
視力是兒童認知發展與學習能力的關鍵感官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約有 5% 至 10% 的學齡前兒童存在視力異常,但多數未能及早發現與治療。若錯過 6 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可能導致:
- 弱視(視神經發育不良)
- 斜視(眼球位置異常)
- 學習障礙與社交困難
兒童視覺系統在出生後持續發育,3 至 6 歲是視力成熟的關鍵階段。此時若因斜視、屈光不正(如近視、遠視、散光)未獲矯正,視覺刺激不足將影響視神經發展,導致永久性弱視。

圖片來源 : 衛福部國健署 - 學齡前兒童視力篩檢試辦計畫-懶人包
二、視力異常對兒童生活的全面影響
視力問題不僅影響看得清不清楚,更可能波及以下層面:
- 學習困難:看不清楚黑板或書本,影響閱讀與書寫能力
- 行為偏差:注意力不集中、易怒、退縮,常被誤認為「不專心」
- 社交障礙:無法辨識表情、參與團體活動,影響人際互動
- 安全風險:視覺不清可能增加跌倒、碰撞等意外風險
三、高風險族群:這些孩子更需要密切追蹤
以下族群的兒童視力異常風險較高,建議加強篩檢頻率與追蹤:
- 早產兒
- 有家族眼疾史(如斜視、弱視、青光眼)
- 曾有眼部感染、外傷或神經發育遲緩者
- 曾接受長期藥物治療或配戴眼罩者
四、兒童視力篩檢怎麼做?流程與檢查項目一次看懂
視力篩檢可由衛生所、幼兒園或眼科醫療院所執行,常見檢查項目包括:
- 視力表測試:使用圖形或 E 字表,評估視力清晰度
- 眼位觀察:檢查是否有斜視或眼球偏移
- 屈光檢查:檢測近視、遠視、散光等屈光異常
- 立體視覺與遮眼測試:評估雙眼協調與視覺整合能力
家長注意事項:
- 檢查前讓孩子充分休息,避免疲勞影響結果
- 若發現異常,應依醫師建議進行散瞳檢查與配鏡
- 高風險族群建議每年定期追蹤一次

圖片來源 : 衛福部國健署 - 學齡前兒童視力篩檢試辦計畫-懶人包
五、視力篩檢的風險與延誤後果
視力篩檢本身為非侵入性檢查,風險極低。但若延誤診斷與治療,可能導致:
- 弱視:視力發展受阻,無法透過配鏡改善
- 斜視:眼球位置異常,影響立體視覺與外觀
- 學習與心理影響:自信心低落、學習落後、社交退縮
六、常見問答(FAQ)
Q1:視力篩檢需要到醫院嗎?
不一定。部分幼兒園與衛生所提供初步篩檢,但若發現異常仍應至眼科進行完整檢查。
Q2:弱視可以治療嗎?
可以。通常只要在6歲前發現並開始治療(如遮眼訓練、配鏡),大多數弱視可顯著改善。
Q3:孩子不配合檢查怎麼辦?
可使用遊戲化工具或圖卡吸引注意力,並選擇熟悉環境進行檢查,減少焦慮。
Q4:視力正常還需要定期檢查嗎?
需要。視力可能隨年齡變化,建議每 1 至 2 年追蹤一次,特別是學齡前與入學前階段。
Q5:配眼鏡會讓近視加重嗎?
通常不會。正確配鏡可減少眼睛疲勞與惡化風險,反而有助於視力穩定。
七、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來源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學齡前兒童視力篩檢試辦計畫
-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兒童視力保健資訊
- WHO|Childhood Vision Screening Guidelines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