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中華郵政早期文化主題郵票中,1963與1964年間先後發行的〈中國古代錢幣〉與〈中國古代刀幣〉兩組郵票,可謂承古開新的佳作。它們以簡潔的設計,重現數千年前中國金屬貨幣的形制與風華,既是經濟史的縮影,也是文化符號的凝結。 由貝而銅:圜錢的誕生 1963年發行的〈中國古代錢幣〉系列,以「圜錢」為主題。從周代的「圜錢」到漢代的「五銖」,構成中國貨幣史從自然貝幣邁向冶鑄圓錢的轉折。
「周圜錢」質樸厚重,象徵金屬貨幣萌芽;「秦半兩」則是帝國統一的象徵,其分量與規格,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制度化精神;而「漢五銖」沿用四百餘年,幾乎成為古代中國「錢」的代名詞,歷久不衰。
至南朝的「梁五銖」,形制略異,色澤斑駁,郵票設計師以微妙的銅鏽綠渲染,彷彿歷史塵煙中尚能聞見銅與火的氣息。 鏟形布幣:金屬的語言 同屬此系列的「布幣」四枚(芝首布、尖足布、圓足布、方足布),是中國貨幣形制中最具象徵性的文物之一。布幣形如農具,源自先秦社會以耕為本的觀念。「芝首布」頂端寬平如碑首,「方足布」則足部方正、銘文清晰,顯示了鑄幣工藝的進步。
郵票採淡橙、赭紅與湖綠的背景,對應銅質之古樸與歲月之厚重,使這些古幣在方寸之間重獲光輝。它們不僅是貨幣,更是一種關於勞動、秩序與文明的象徵。 刀幣之形:權力與信任的刻痕 翌年(1964)中華郵政所發行的〈中國古代刀幣〉系列,又另開一格,以戰國時期的「齊刀」「針首刀」「失首刀」「召刀」為題。
刀幣之形,既具兵器之象,又寓商旅之信。那細長的刀身與圓孔,象徵「以兵為財、以信為交」的古代商貿精神。
其中「齊刀」形制端正、筆劃挺勁;「針首刀」則如削鐵之鋒,顯示燕地工匠的精巧;「召刀」上鑄有銘文,為郵票設計增添一層歷史書寫的質感。
郵票底色以柔灰、赭橘、淡青為主,沉靜中見雅致,彷彿金屬之聲在歲月深處仍隱隱作響。 考古與設計的交融之美 這兩套郵票由中華郵政印製局以銅版凹印法印製,線條細膩,層次分明。設計者兼顧考古真實與視覺平衡,忠實描繪銹蝕紋理,使古幣的鏽綠與古黃在光影間微微閃爍。
它們的存在,見證了1960年代台灣文化政策的轉向——由政治標語轉而重視歷史文化的展示,透過郵票教育民眾,認識中國古文明的深厚底蘊。
在方寸中發思古之幽情 古錢幣的形制,是國家秩序的印記,也是文明信任的基石。郵票設計者以考古學的嚴謹與藝術家的敏感,將「金石」之物化為「紙上國寶」。
當我們凝眸鑑賞這些方寸之間的青銅之影,彷彿可見歲月的回聲——從刀布到圜錢,從交易之器到信任之符。每一枚郵票,都是一段文明的片語;每一次貼寄,都是對歷史的一次潛心默禱。

中國古代錢幣郵票(李建崑攝影)

漢五銖錢(實體)李建崑攝影

家藏部分上古錢幣(惜未能妥善保存,略見銹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