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是一種自我保護。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在書中提及到,痛苦是一份禮物。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接受這份禮物呢?當遇到痛苦的事物時,人們會出自本能地保護自己,我們都想遠離痛苦,追尋幸福。這就是隱藏自我的原因。
試想那些天真爛漫的兒童,他們每天積極、快樂地活著,與普遍喜怒不形於色的大人們截然不同。而事實上,在人際相處中,負面情緒較易產生社會壓力。所以兒童通常選擇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以樂觀看待這個世界。即使遇到痛苦的事也微笑以待,害怕自己的負面情緒會帶來壞的結果。因此,這種天真其實是一種隱藏自我的體現,是在經歷過痛苦後的自我保護。或許會有人問,難道兒童比大人更懂隱藏嗎?
從表面來看,那些每天都活蹦亂跳、朝氣勃勃的孩子,就真的一直都是如此開朗嗎?只要他們不主動暴露任何一絲負面情感,那麼所有人都會理所當然般認為這是個活潑樂觀的孩子。這麼一想,還真的有一點恐怖。但細思後,這會不會只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能力呢?從誕生以來,受到周圍的人和事影響,在擁有自我意識的時候,便懂得察言觀色,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選擇隱藏自我。彷彿只有將那份“禮物”隱藏起來,才可以保護自己免受負面事物影響。
隱藏,是對他人的不信任。
在人際關係之中,最講求的便是信任。比如說,朋友關係是建立於信任之中。不過,在這段友情開始之前,兩個素未謀面的人之間,卻又並不存在信任,有的只是互相隱藏。
蘇格蘭哲學家亞當·斯密指出: “與他人共鳴就是獲得快樂的途徑,同席者的談笑能夠帶給人高度的舒適感”。
人與人之間需要靠著信任聯繫彼此,才得以互相坦露、暢談。反之,若彼此之間缺乏信任,不相信對方能接受自己,又害怕對方會以他的主觀觀點衡量自己。這樣的話,與其讓別人知道,倒不如隱藏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避免不必要的爭吵和麻煩。此外,在面對失敗或挫折時,人往往需要一個傾訴對象。而如果對所有人抱持猜忌,掛腸懸膽,擔心被恥笑,最後往往只會寧願隱藏起來。這不單單是對他人的不信任,更是自我保護的體現。
隱藏,是一種成長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類所有的文化都是奠基於自卑感”。
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為了生存必須定位自己,所以常常會與他人作比較。當我們深知比不上他人時,內心會隱藏著想變得更加優秀的情緒,有自卑感才有上進心。因此,隱藏是成長的第一步。一次次的挫敗,讓人們學會隱藏情緒,其後默默耕耘,並期盼著有朝一日能成功。此外,人們會漸漸地發現,即使表現出情緒也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且只會陷入更深的自責泥潭中。在這般痛苦中,還要竭力隱藏自己,避免將情緒帶給身邊的人。即使沒人喜歡這種成長,卻也無可奈何。
總而言之,隱藏自我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一部分。又或者說,這是人類的一項技能,也是協助我們成長的工具,好讓我們樂觀面對人生。借用住野夜老師書中的一句話:“困難的事情是好的,現在覺得痛苦的、難過的,總有一天會消失”。我們終將會遇到能夠理解和接納自己的人,屆時,也許便不再需要“隱藏自我”這一項技能了。
很睏...很睏...非常睏,但是睡不著。輾轉反側,無論如何都睡不著。起身隨便亂寫點東西,但願接下來能安穩入睡。晚安。
姜元
2025-10-18
凌晨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