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大後已經很難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做自己」,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該如何達成這件事呢?
頂多是有限的「做自己」,你在忍其他人的同時,他們也同樣在忍你。
雖然我們盡可能隱藏那些不好的,把一般認可的標準演出來,因為沒有人想做一個被討厭的孩子。
只是悲哀的是,過去那些長輩告誡我們的準則,是他們的經驗值轉化給我們的嫁妝,我們每一個人都嫁給了人類社會。比如只要乖乖的,就不會有壞事找上門來。
其實我一直想嘗試在被加了許多調味料的人生雞湯裡,搞清楚在何時被加了不屬於我的添加物,所以我才看了好多和心理學有關的書。因為總有些時候,是你好好的待著,也會莫名其妙被找麻煩。
我直到正視自己才發現,有些事情是我自找的。
小時候的某些經驗讓我們感到羞恥,進而我們修正行為,要去隱藏壞的自己,換句話說,保護糟糕的自己。也因為常常害怕被其他人發現糟糕的自己,我們偽裝,或者我們先下手為強。
以下這個圖例示範了,當我們遭受到羞辱創傷後,會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完美主義用在對的地方,可以說是我們一直求進步到成就完美,反之就是過度努力。
Q:當你在工作上被挑錯後,你的反應是下列哪一種?
A.第一個情緒是先出現憤怒,心想:「我已經做成這樣,還說我不夠好?」
B.第一個情緒是出現很大的羞恥感,常常把焦點放在,自己有沒有被別人發現不夠好
A比較偏向【完美主義】,B則是【冒牌者現象】。
其實你也可能2種的感覺都有過,時常一起出現的機率也很大。
A【完美主義】的內在想法是,我不想讓你用「我不夠好」來傷害我,那我就先把自己要求到無可挑剔、超乎標準,這樣就沒人傷害我了。接著檢討錯的地方,滾動調整,不希望下次被挑錯。
這樣辛苦的地方在於「過度努力」,因為要保持完美,所以這樣不停的努力是一種手段,也就是你為了達到成為完美的自己而過度努力了。
你問這樣有什麼不好?那就是你還沒有到「斷掉」的那一天而已。
橡皮筋一整年365天都被拉得緊緊的,不僅失去彈性,更傷了自己的身體。況且這樣的狀況全是來自於外部的無形壓力,就算沒人逼你,你也把自己逼得過緊。
想要隱藏糟糕,所以盡力去呈現完美,那是一種害怕驅動的努力,和內心想要進步,想要更好的努力,本質上是非常不同的。
我自己的例子是,做到工作目標絲毫一點成就感和開心都沒有,甚至還有種暫時「解脫」的感覺。這種感覺多來個幾次,就不太對勁了,因為這種恐懼正在一點一滴消耗我。
B【冒牌者現象】因為想要隱藏糟糕,不被發現,也是羞恥感最核心的意義。通常也會認為自己沒那麼好、沒那麼厲害,沒辦法如實看待自己的成就和成果,總是想著大概是運氣很好,所以很常小心翼翼,通常不太會想去調整別人的作法。
討好自然是一種索求自我價值的方式,但常會出現兩種矛盾:
矛盾1
因為懂得察言觀色,所以自己的行動出發都在於他人是否滿足和開心
,而這恰恰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先把別人安撫好,那他們就不會來找我麻煩
。
矛盾2
發現自己討好,就會被接受,但討好並非是自己真心想做的表現
,而別人卻又因為你的表現而喜歡你,反而讓他人更容易侵犯你的界限
,你也對於身邊的人抱以失望或他們不理解自己的心態。
因為這是我們從小時候學來的策略,但現在我們已經不是
當初那個沒有力量、沒有資源的孩子。我們擁有選擇權,如果你已經厭倦討好,可以嘗試一點一點地,拿回主導權並設立界限。
我知道這種改變很可怕,你可能會想像出一堆畫面,「如果我怎麼樣……,壞事就會找上門!」。
那我想請你接著假設一下,有人常要求你要做到某件事他才開心,但你很痛苦,那麼你又照著同樣的方式去做,如往常去滿足他的需求,怎麼能期盼會有不一樣的事情發生呢?
照著舊方法做事,沒有好結果,但你又堅持要用舊方法,就容易產生這種矛盾。
我們也不可能說轉了舵,什麼神奇的改變會在一夕之間發生,而討好若是你的慣性,自然也難以要求你馬上改掉這個習慣。不過就算只有1%,改變1%,慢慢拿回主導權,累積和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可是你沒有嘗試和行動去試錯,你想扭轉生活幾乎是沒有空間的。
之後的文章我會分享過去生活中一件,對我來說最大的改變,在那樣以為曾經可怕的壞事找上我,我確實發現自己的心理韌性是有成長的,所以真的很可怕嗎?我先公布結果,當時是有點難熬,但我最開心的是,我真的已經不是以前那位沒能力反抗的孩子。
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家公司運營,人生策略和商業策略一樣,也會需要隨著時代變動,策略是可以變動的,只是決定權在你手上。
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用愛心代替鼓勵❤️
期待下一篇分享的話,追蹤 幼稚園哲學湯的IG
,會及時通知。
格友們歡迎加入沙龍,就會收到最新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