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的提案,常常過不了關?
週一早上九點半,整層辦公室只有會議室燈光特別刺眼。
PM 阿凱站在投影幕前,心跳得比平常快一點。
他花了整整七天準備的簡報——《AI 導入效益報告》,
裡面有清楚的ROI、風險評估、甚至替代方案。
他相信,只要講完,主管一定會拍板通過。
報告結束,會議室陷入短暫的沉默。主管推了推眼鏡,淡淡說了一句:「想法不錯,但時機不對、風險太高,暫緩執行吧。」
一句「暫緩」,像冰塊落入熱水,噗一聲就把熱情澆熄了。
阿凱僵著笑容,點點頭。
他不是第一次被退案,但這次卻特別刺痛。
回到座位後,他盯著螢幕上那句標題——「讓公司效率翻倍的AI計畫」,
心想:「明明是對的事,為什麼大家不敢支持?」
那晚,他一個人坐在便利商店靠窗的座位上,
城市的霓虹從玻璃反射到他臉上。
他回想主管那句「太冒險」,心裡默默說:
「也許問題不在於提案內容,而在於提案的節奏。
我講的是願景,他們想到的是風險。
如果我能讓他們先看到『安全的第一步』,是不是就有機會前進了?」
那一夜,他在筆記本上寫下五個字:「分階段提案」。

從MVP學到的啟示:讓提案「能上路」
幾天後,他參加公司內部的PM訓練課。
講師在白板上畫出三條「造車的路線」。
1️⃣ 傳統模式:輪胎 → 底盤 → 車體 → 整車。
2️⃣ 雜亂模式:滑板車 → 腳踏車 → 摩托車 → 汽車。
3️⃣ MVP模式:簡易汽車 → 貨車 → 房車 → 豪華車。
講師問:「哪一條最有效?」
全場安靜。
有人小聲說:「第三條吧?因為從第一天起它就能上路。」
講師點頭:「沒錯,這就是最小可行產品(MVP)的概念。
先能用,再慢慢變好;先創造價值,再談完美。」
那一刻,阿凱筆尖停在紙上。
「如果專案也能像MVP那樣分階段實驗、持續修正,
是不是就不會讓人害怕?」
他在筆記上畫出一個箭頭,
左邊寫著「低阻力的起點」,右邊寫著「高價值的終點」。
中間,他寫下關鍵四個字:「二階段提案」。

短期與長期的辯證:先解痛,再創價值
隔週,跨部門提案會議。
阿凱站在白板前,緩緩寫下兩個框:「短期方案」「長期方案」。
主管皺眉:「為什麼要分兩階段?這樣不會拖慢進度嗎?」
阿凱深吸一口氣,語氣平穩:「因為我們要讓結果先『能發生一點』,再慢慢變成『想要的樣子』。」
他舉例:「如果我們能在三個月內做出一個小成果,大家看到成效,自然就會支持下一步。
這樣不但風險低,也更容易取得資源。」
會議室短暫的沉默後,有人點頭說:「這樣比較實際。」
主管微笑:「好,那你來擬正式提案。」
那天離開會議室時,阿凱心裡輕鬆許多。
他突然明白——提案的關鍵不是完美,而是讓人能「先相信」。

案例一:AI導入專案——從懷疑到信任
在一家中型科技公司,小林是另一位PM。
他觀察到同事每天加班處理重複報表,心想:「這些工作AI可以做。」
但他也知道,主管最怕三件事:花錢、出錯、被問責。
於是他決定用「二階段提案法」來突破。
階段一:局部試行
- 對象:7名員工。
- 預算:每月5,000元。
- 目標:兩個月內驗證是否能節省300人時。
- 風險:極低,可隨時終止。
階段二:全面導入
- 條件:第一階段驗證成功。
- 預算:每月20,000元。
- 目標:擴展至30人團隊。
簡報那天,主管面無表情地問:「萬一沒效呢?」
小林微笑回答:「那我們就停,不用花第二筆錢。
這是一場可控的實驗,不是豪賭。」
兩個月後,結果令人驚艷:
報表自動化完成率提高70%,團隊工作時數減少35%。
主管主動找他:「這案子不錯,擴一倍。」
那天回家的路上,小林笑著想:
「提案最好的說服力,不在嘴巴,而在數據。」

案例二:產品整合專案——先穩,再全
另一家公司,情況更複雜。
研發部門的產品線過多,彼此之間無法整合,導致客服與業務天天被抱怨。
當PM 阿玉提出「全面整合」計畫時,主管只丟下一句:「太久、太貴、太不確定。」
她沉思一夜後,決定用「短期先解痛」的方式重新提案。
階段一:最小整合試點
- 聚焦ABC三個主力產品(佔80%客戶)。
- 4位工程師,2週開發中間件。
- 目標:讓客服部門的關鍵問題先被解決。
兩週後,客訴量下降50%。
業務部門感動得在群組裡留言:「終於能睡個好覺了!」
主管也在會議上笑著說:「原本以為是修補,沒想到這是突破。」
有了這份信任,阿玉再提出階段二:全面整合方案。
這次,她不用再說服任何人。
大家主動爭取名額想加入專案。
她心裡默默記下這段經驗:
「真正的提案,不是推銷,而是讓人願意成為你的共犯。」

心理策略:短期成功的隱藏力量
「為什麼這次大家這麼配合?」主管在檢討會上問。
阿凱笑著說:「因為他們已經嚐到甜頭了。」
短期方案最強大的地方,不只是能快速交付,而是能產生「信任飛輪」。
當團隊看見成果,主管感受到穩定,阻力自然降低。
這就是行為心理學中的「損失厭惡效應」。
人一旦體驗到好處,就不願意回到舊方式。
因此第一階段的成功,往往會「推動」第二階段自然發生。
阿凱後來說:「短期方案不是妥協,而是設計。」
因為它滿足了三個人性的需求:
1️⃣ 想先看到結果;
2️⃣ 想降低不確定;
3️⃣ 想避免損失。
懂人性的人,提案自然更有力。

應對質疑:重工的辯證——「完美」不應該一次到位
一次培訓課上,有人問講師:「老師,這樣分階段不就可能重工嗎?」
講師笑著回答:
「會,但那是值得的重工。
我們要避免的是過度重複,不是必要的重做。
因為進步,往往就藏在那10%的修正裡。」
阿凱聽了這句話深有共鳴。
他曾經花太多時間追求完美,
結果一旦現實變化,就要全部重來。
他後來明白:
「完美不是一次到位,而是一次比一次更對。」
「縝密」不是指零失誤,而是懂得哪裡該穩、哪裡可以靈活。
有彈性的提案,才能在變動時代中長出韌性。

結語:縝密,不是完美,而是平衡的智慧
夜裡十點半,阿凱關掉筆電,辦公室裡只剩下他的座位還亮著。
牆上貼著那張便利貼:「短期先解痛,長期創價值。」
他微微一笑,知道自己終於找到提案的節奏。
他回想這一路的學習:
從一次次的退案,到學會用階段化的方式讓提案「先上路」。
他不再追求一次過關的完美,而是讓每一步都值得被相信。
他在筆記本寫下:
「縝密,不是完美;
而是兼顧現實與理想。」
窗外的夜色靜靜流動,像一場長跑。
他明白,專案管理不只是時間與資源的博弈,
更是一場理解人性與溝通節奏的修行。
他想起講師最後說的那句話:
「短期的利功,是長期成功的橋樑;
同理心,是提案穿透阻力的力量。」
阿凱闔上筆電,心中升起一種平靜的踏實——
他不再害怕被退案,因為他學會了讓提案「被理解」。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 「提案,不是要展示夢想,而是讓對方看到──第一步能走多遠。」
- 「完美不是一次到位,而是一次比一次更對。」
- 「短期的利功,是長期成功的橋樑;同理心,是提案穿透阻力的力量。」
- 「縝密,不是完美;而是兼顧現實與理想。」
- 「先讓結果能發生一點,再慢慢變成想要的樣子。」
- 「短期方案不是妥協,而是設計──用小成功換取信任。」
- 「重工不是浪費,而是成長的代價。」
- 「被理解,比被讚賞更重要。」
- 「縝密的提案,不在細節多,而在節奏對。」
- 「提案的目的,不是說服,而是讓人願意一起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