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爭,我們都想錯了?從東西方千年智慧中學到的 5 個驚人真相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引言:一場療癒世界的探問

我們都渴望和平。這份渴望如此普世,幾乎成為人性的定義。然而,翻開歷史,每一頁幾乎都沾染著衝突的血跡,構成了一道難解的矛盾。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對和平的追求,從根本上就想錯了?在這個看似無解的現代困境中,古老的東西方智慧或許早已繪製了一張被忽略的地圖,它並非指向另一套由人類擘劃的完美計畫,而是挑戰我們最根深蒂固的自恃。這是一場旨在療癒世界的探問,需要我們以慈悲與謙卑之心,重新審視一切。

--------------------------------------------------------------------------------

1. 驚人的共識:古代文明早已繪製出「理想世界」的藍圖——也指出了毀滅它的元兇

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是,儘管地理與文化相隔萬里,人類對「理想世界」的想像卻有著驚人的共通性。無論是佛教追求的「人間淨土」、儒家嚮往的「大同世界」,還是亞伯rahamic諸教期盼的「彌賽亞時代」,其核心都指向一個超越了單純停火的「積極和平」:一個充滿普世正義、共享繁榮與深刻和諧的至善之境(Eutopia)。在此我們看見一個 stunning convergence:其政治結構並非獨裁,而是由儒家的「賢能者」或佛教的「仁王」以法為治;其經濟模式皆為資源共享、照料弱者;其社會結構則是以「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普世手足情誼,取代部落與家族的隔閡。

然而,更深層次的洞見在於,這些偉大傳統不僅對理想的想像趨同,它們對衝突根源的診斷,也幾乎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同一個元兇:即「私有化」凌駕於「公共性」之上。 儒家的論述最為清晰,它將戰爭的爆發歸因於社會從「天下為公」的理想,墮落至「天下為家」的現實,即將世界視為家族私產。同樣,佛教認為,一切衝突的根本,源於「我執」所驅動的「貪、瞋、癡」三毒——一種將自我利益置於一切之上的自利驅力。

當「大道既隱」,大同理想隱沒後,便進入了以「天下為家」為特徵的小康時代。權位成為家族世襲,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資源與勞力也變為謀求私利。正是這種自私之心,導致了陰謀詭計的產生與戰爭的爆發(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raw-image

--------------------------------------------------------------------------------

2. 全面性的崩潰:戰爭不只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個摧毀一切的「系統性疾病」

將戰爭視為單純的政治事件,是極其危險的誤解;事實上,它是一種系統性疾病,會轉移並擴散至人類存在的每一個維度。若借用物理學的隱喻,戰爭是社會熵增的強大催化劑,它極大地加速了複雜社會從有序走向混亂。這並非線性事件,而是一個環環相扣、自我延續的毀滅循環。這個循環始於心理的戰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與「道德創傷」(moral injury)在此撕裂個體心靈,滋生恐懼與非人化的種子。這種心理狀態使社會對社會的病理——如社會學家約翰·加爾通所稱的「結構性暴力」——變得麻木,最終爆發為直接的武裝衝突。接著,衝突觸發了災難性的物質的毀滅,根據經濟與和平研究所(IEP)的數據,暴力的全球經濟影響在2023年達到驚人的19.1萬億美元,並將國家鎖入難以逃脫的「衝突陷阱」。最終,這一切釋放出一場生態的浩劫,軍事活動本身即是佔全球碳排放總量約5.5%的主要污染源,其「生態滅絕」(Ecocide)的後果,又製造出下一輪驅動心理創傷的匱乏與絕望。

raw-image

--------------------------------------------------------------------------------

3. 理性的冷酷:國家機器的戰略算計與個人靈魂的破碎體驗

現代戰爭最深刻的悲劇,在於國家層面的「系統性邏輯」與個人層面的「生命體驗邏輯」之間,存在著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正是這套「系統性邏輯」最權威的編纂者,其思想本身,就是「系統」那一側的語言。他以一句不朽的名言,為此提供了終極的理性框架:

戰爭是政治透過其他手段的延續。

這句話體現了現代國家那種冰冷的工具性理性,它將戰爭視為達成政策目標的可計算工具,將人類的血肉之軀化約為統計數據。這套理性的語言,賦予了國家機器系統性地規劃那在人類層面純然是混亂與苦難的活動之能力。然而,在戰壕中,個人的真實體驗卻是另一番景象: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被稱為「砲彈休克症」的集體精神崩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大屠殺所引發的、關於上帝沉默與意義崩解的「道德深淵」,個人的靈魂在其中被徹底撕裂與粉碎。這種國家理性與個體創傷之間的「精神分裂」,正是現代戰爭最深刻、也最無法容忍的悲劇。它不是理解衝突的鑰匙,而是衝突本身的病灶。

raw-image


--------------------------------------------------------------------------------

4. 先知的凝視:藝術如何成為對抗戰爭最有力的道德見證

面對國家的冰冷理性與戰爭的非人化本質,藝術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僅僅是記錄歷史,更是一種先知般的道德見證,一種對暴力最深刻的譴責。

  • 哥雅(Francisco de Goya)的《戰爭的災難》: 這系列版畫以毫不退縮的寫實筆觸,揭示了戰爭的純粹恐怖。哥雅模糊了加害者與受害者的界線,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戰爭本身那非人化的本質,迫使觀者直面暴力的真相。
  • 畢卡索(Pablo Picasso)的《格爾尼卡》: 這幅反戰藝術的永恆圖騰,用立體主義的破碎形式,將一個社群被暴力撕裂的痛苦,轉化為強烈的視覺隱喻。畫中垂死的馬、哀嚎的母親,共同構成了一曲為無辜受難者譜寫的悲壯交響。
  •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第九號交響曲: 如果說有一件作品能將人類對和平的嚮往化為永恆,那便是這部交響曲。其終章《歡樂頌》引用了席勒的詩句「四海之內皆兄弟」(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成為普世手足之情的永恆呼喚。這首樂曲最終被採納為歐洲盟歌,象徵著歐洲在歷經戰火摧殘後,對和平與團結的共同夢想。
raw-image

--------------------------------------------------------------------------------

5. 終極的悖論:真正的和平,始於放下自己的劍

我們的探索從共同的理想出發,深入剖析了戰爭的系統性毀滅,最終抵達了一個關於人類努力極限的終極悖論。所有依靠人類自身智慧、德行與意志力的努力——可稱之為「自力」(self-power)——在面對戰爭深重的共業時,最終都會達到一種「崇高的疲憊」。我們無法僅靠自己來拯救自己。

正是在這「自力」籌劃的懸崖邊緣,各大智慧傳統不約而同地指向了一個看似矛盾、卻充滿智慧的解決方案:仰賴「他力」(Other-Power)或「恩典」(Grace)。在此靈性的最高峰,我們聽到了一曲莊嚴的普世合唱:

  • 淨土宗佛教 教導,往生極樂淨土並非依靠自身修行,而是完全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任何眾生只要至心信樂,稱念其名號即可得救。
  • 基督宗教 宣告,救贖是來自上帝的一份白白賜予的禮物(Sola Gratia),是本乎「信」而領受,非出於人的任何行為。
  • 伊斯蘭教 的根本信念在於,真主的慈憫(Raḥmah)廣大無邊,超越其公義,信徒最終的得救在於將自身全然地順服與信靠於這份神聖慈悲。

此處的洞見具有革命性。領受這份超越性的、無條件的慈悲,從根本上消解了戰爭的心理根源——存在的恐懼。 那個必須透過征服與消滅他者來證明自身價值的「小我」,在這份無條件的接納中被溫柔地消融了。於是,所有締造和平的行動,其動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它不再是一場為了賺取救贖、充滿焦慮的奮鬥,而轉化為一場對「已然被救」之恩典的、充滿喜悅與感恩的自然報答。這份由感恩驅動的行動,其動力源於無限,因此永不枯竭。

raw-image


--------------------------------------------------------------------------------

結語:一場溫柔的歸順

從對理想世界的共同夢想,到對戰爭的深刻剖析,再到關於「自力」極限與「他力」恩典的洞見,這趟旅程揭示了,戰爭是「自力」拯救模式陷入絕境時的劇烈高熱;而和平則是領受「他力」恩典後的清涼與安寧。通往和平的道路或許並非一條征服之路,而是一條歸順之路。它始於放下那緊握的、屬於自我的劍,並張開雙手,去領受那份超越我們自身所能創造的恩典。

在一個崇尚個人奮鬥、堅信人定勝天的世界裡,我們是否還有勇氣承認,那條我們奮力開鑿的道路已到盡頭,並相信真正的和平,始於一場溫柔的歸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0會員
238內容數
2025/10/20
本文探討經濟創新下的社會張力,結合制度經濟學、心理學,分析國家興衰的制度與集體心識根源。探討兩種制度模式(榨取性與包容性),闡述路徑依賴性、歷史慣性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深入剖析制度如何透過認知烙印、扭曲合法性、普遍苦難、動機塑造等面向,影響個體與群體的心靈狀態。
Thumbnail
2025/10/20
本文探討經濟創新下的社會張力,結合制度經濟學、心理學,分析國家興衰的制度與集體心識根源。探討兩種制度模式(榨取性與包容性),闡述路徑依賴性、歷史慣性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深入剖析制度如何透過認知烙印、扭曲合法性、普遍苦難、動機塑造等面向,影響個體與群體的心靈狀態。
Thumbnail
2025/10/20
本文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制度理論、現代神經科學,以及古老佛法智慧中提煉出六個關於國家興亡的觀點。探討集體業力、制度如何塑造心智模型、創造性破壞的本質、慈悲與智慧在社會療癒中的作用、同理心的後天培養,以及支撐繁榮的脆弱文化。強調外在制度改革與內在心靈轉化並行的重要性,以建構更美好的未來。
Thumbnail
2025/10/20
本文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制度理論、現代神經科學,以及古老佛法智慧中提煉出六個關於國家興亡的觀點。探討集體業力、制度如何塑造心智模型、創造性破壞的本質、慈悲與智慧在社會療癒中的作用、同理心的後天培養,以及支撐繁榮的脆弱文化。強調外在制度改革與內在心靈轉化並行的重要性,以建構更美好的未來。
Thumbnail
2025/10/20
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委內瑞拉的瑪莉亞·科裡納·馬查多,這位集希望與爭議於一身的人物,引發了全球對民主、衝突與人性的深刻反思。從馬查多的雙重形象、迫害的悖論、崩壞的根源、毀滅的循環,以及諾貝爾獎的雙刃劍效應,提煉出五個發人深省的takeaway,揭示委內瑞拉悲劇如何成為一面映照我們世界的鏡子。
Thumbnail
2025/10/20
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委內瑞拉的瑪莉亞·科裡納·馬查多,這位集希望與爭議於一身的人物,引發了全球對民主、衝突與人性的深刻反思。從馬查多的雙重形象、迫害的悖論、崩壞的根源、毀滅的循環,以及諾貝爾獎的雙刃劍效應,提煉出五個發人深省的takeaway,揭示委內瑞拉悲劇如何成為一面映照我們世界的鏡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精神失調」是現代社會中最迅速傳播的各種問題之一,主要是透過流行媒體的報導。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影響了每個人,因此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精神失衡問題,因為社會的病態影響了每個人。 「共念」帶來「共業」 人類思想精神的「共念」所帶來的「共業」將持續影響著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吃齋念佛做法事、上教
Thumbnail
「精神失調」是現代社會中最迅速傳播的各種問題之一,主要是透過流行媒體的報導。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影響了每個人,因此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精神失衡問題,因為社會的病態影響了每個人。 「共念」帶來「共業」 人類思想精神的「共念」所帶來的「共業」將持續影響著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吃齋念佛做法事、上教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的行為差異。從日常生活的接觸和交流中,作者發現人們對於戰爭的態度多樣且變化莫測。文章也引用了聖經中的相關經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對於尊嚴、勇氣、正義和愛的追求。最後,文章指出了歷史中的不義之戰必將失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事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的行為差異。從日常生活的接觸和交流中,作者發現人們對於戰爭的態度多樣且變化莫測。文章也引用了聖經中的相關經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對於尊嚴、勇氣、正義和愛的追求。最後,文章指出了歷史中的不義之戰必將失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事實。
Thumbnail
為什麼會發生戰爭因為人類是自私的生物都只為了自己的利益發生戰爭,只要人類還在地球的每一天世界都不會有和平,因為你在想屁吃,和平你活著要和平嘴巴說和平發起戰爭的不就是你們人類,那你們都去死一死,世界就和平了阿,趕快拉想死得趕快跳河自殺拉地球根本不需要人類。
Thumbnail
為什麼會發生戰爭因為人類是自私的生物都只為了自己的利益發生戰爭,只要人類還在地球的每一天世界都不會有和平,因為你在想屁吃,和平你活著要和平嘴巴說和平發起戰爭的不就是你們人類,那你們都去死一死,世界就和平了阿,趕快拉想死得趕快跳河自殺拉地球根本不需要人類。
Thumbnail
殘酷的競爭和戰爭有悖于人類團結與合作的天性,人類並不天生迷戀戰爭。 當今世界面臨的文明更迭、自然災害、全球問題等危機歷史上都曾發生,世界並非線性而是循環發展的。人類的誕生是一種一次到位的設計,而非經過漫長進化過程隨機出現的生命形式。殘酷的競爭和戰爭有悖于人類團結與合作的天性,人類並不天生迷戀戰爭。
Thumbnail
殘酷的競爭和戰爭有悖于人類團結與合作的天性,人類並不天生迷戀戰爭。 當今世界面臨的文明更迭、自然災害、全球問題等危機歷史上都曾發生,世界並非線性而是循環發展的。人類的誕生是一種一次到位的設計,而非經過漫長進化過程隨機出現的生命形式。殘酷的競爭和戰爭有悖于人類團結與合作的天性,人類並不天生迷戀戰爭。
Thumbnail
我很推薦大家去看的原因,就是在孤獨中總有個能意外理解、並成為你好夥伴的人,當在戰場上你只能被量化成效判斷有沒有用時,仍有那麼一個人是純粹的擔心你、為你想發揮的喜好展現熱情而大力鼓掌,一起對著彼此說聲「我要活著,你也要活著」的人,也為自己開始有了找尋「為什麼」的動力。
Thumbnail
我很推薦大家去看的原因,就是在孤獨中總有個能意外理解、並成為你好夥伴的人,當在戰場上你只能被量化成效判斷有沒有用時,仍有那麼一個人是純粹的擔心你、為你想發揮的喜好展現熱情而大力鼓掌,一起對著彼此說聲「我要活著,你也要活著」的人,也為自己開始有了找尋「為什麼」的動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