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國家富裕,有些國家貧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古老智慧給出的 6 個驚人答案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Introduction: The Age-Old Question of Wealth and Misery

自古以來,一個根本的問題始終困擾著思想家、領袖與每一個關心世界的人:為什麼有些國家能夠享有長久的繁榮與穩定,而另一些國家卻似乎永遠被困在貧窮、衝突與苦難的循環之中?我們習慣從政治、經濟或地理等角度尋找答案,但這些解釋似乎總有不足之處。

這篇文章將帶您踏上一趟意想不到的智識旅程。我們將揭示,國家的經濟命運,原來深藏在古老的佛法業力法則中;而社會的療癒之道,竟與大腦神經迴路的可塑性息息相關。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制度理論,遇上現代神經科學的尖端發現,再融入古老佛法對於人類心識的深刻洞察,一幅關於國家興亡的全新圖像便浮現眼前。

本文的目的,便是從這場跨領域的對話中,為您提煉出 6 個最令人驚訝且極具啟發性的觀點。它們將提供一個全新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並思考如何從根本上創造一個更繁榮、更公正的未來。

--------------------------------------------------------------------------------

1. 國家的命運,是一種集體的「共業」 (Collective Karma)

因其對「制度如何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開創性研究而獲獎的達龍・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賽門・強森(Simon Johnson)與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提出,決定國家貧富的關鍵在於其「制度」的性質。他們將制度分為兩大類: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與榨取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

  • 包容性制度 將政治與經濟權力廣泛分配,保護人民的財產權,並鼓勵創新與公平競爭。這種制度能創造一種「良性循環」(virtuous cycle),激發廣大民眾的潛能,帶來持續的繁榮。
  • 榨取性制度 則由少數菁英階層設計,其唯一目的就是從社會大多數人手中榨取財富與資源,以圖利菁英自身。這種制度會創造一種「惡性循環」(vicious cycle),扼殺創新,最終導致經濟停滯與社會崩潰。

這個強大的經濟學理論,若與古老的佛法智慧結合,將展現出更深層的意涵。我們可以將榨取性制度視為人類心識中「三毒」——貪婪、瞋恨、愚痴——在社會結構上的具體化。它是由集體的貪欲、對立與短視所共同造就的結果。相反地,包容性制度則是一個社會集體善業的顯現,其根基是慷慨的「布施」、友善的「慈心」與明辨是非的「般若」智慧。

從這個視角出發,我們可以提煉出一個核心洞見:

"一個國家的失敗與成功,歸根結底,是其集體心識狀態的失敗與成功。制度,不過是集體業力的外在顯現。"

這個觀點之所以震撼,是因為它揭示了國家的經濟政策,其實是一場大規模的集體修行;而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增長與衰退,不過是這場修行成果的成績單。

2. 制度不只決定你「得到什麼」,更塑造你「成為誰」

我們通常認為,制度就像是外在的「遊戲規則」,它決定了我們的賞罰與得失。然而,更深刻的真相是,制度同時也是內在的「觀看世界的方式」。它會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影響我們對公平、信任與合作的根本信念。

一個極具說服力的例子來自美國南方的歷史。奴隸制度作為一個榨取性制度,即使在被正式廢除超過一個半世紀後,其影響依然深植人心。研究顯示,歷史上奴隸比例越高的地區,其當代居民對黑人的種族怨恨程度也越高。這證明了由制度所創造的功能失調心智模型,可以透過文化代代相傳,其生命力遠比制度本身更為頑固。

更令人警醒的是,榨取性制度甚至能創造出一種「扭曲的合法性」(perverted legitimacy),讓受壓迫者反過來認同甚至支持壓迫者的權威。這揭示了制度不僅剝奪我們的財富,更能扭曲我們的靈魂,讓我們變得恐懼、多疑,甚至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正如這些研究總結的深刻啟示:

"榨取性制度不僅使人民貧困,更可能使他們變得恐懼、多疑、自利;而包容性制度不僅使人民富裕,更能培養他們的公民自豪感、信任感與合作精神。"

這昭示著,任何偉大的制度改革,若非植根於一場同樣偉大的心靈覺醒,終將流於表面,無法觸及社會命運的根源。這恰如佛法中所說的「轉識成智」——將我們被染污的認知,轉化為清淨的智慧。

3. 進步的本質是「創造性破壞」——從濕婆神到矽谷都一樣

因精準描繪了「創新如何驅動經濟增長」而獲獎的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與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指出,經濟增長的引擎是一種被稱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過程。這意味著,進步的本質,就是新技術、新思想與新商業模式不斷「創造」出來,並必然「破壞」舊有的產業、工作與秩序。

這個看似現代的經濟學概念,其實是一種貫穿古今的普世模式。在印度教中,濕婆神(Shiva)同時扮演著毀滅者與創造者的角色;在亞伯拉罕宗教中,先知們顛覆了僵化的社會秩序以帶來新的啟示。在哲學領域,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說「萬物皆流,鬥爭是萬物之父」,而黑格爾的辯證法——正題(既有秩序)、反題(新的創新)與合題(新的、暫時的市場均衡)——更為創造性破壞的過程提供了一幅完美的哲學地圖。

然而,這個過程必然會產生衝突與「失敗者」。一個成功的社會,並非試圖阻止破壞的發生(那將導致停滯),而是有能力去有效管理這種破壞所引發的社會衝突。在這裡,華人世界對海洋女神媽祖的信仰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譬喻。媽祖並不會讓海上風暴消失,她的角色是引導航海者安全地「穿越」風暴。若沒有媽祖慈悲的指引,水手們將因恐懼風暴而不敢出海。同理,若沒有完善的社會安全網、職業再培訓計畫與強大的社群支持這些「媽祖功能」,整個社會將因恐懼變革的陣痛而抵制創新。

它最終揭示了一個矛盾而深刻的真理:一個社會邁向繁榮的勇氣,恰恰取決於它保護弱者的慈悲之心。

4. 真正的療癒,需要「慈悲」與「智慧」兩隻翅膀

對於那些經歷了數百年榨取性制度與集體創傷的國家,如何才能走向真正的和解與療癒?南非在結束種族隔離制度後成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C)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教訓。

TRC 的初衷是良善的,它提供了一個官方平台,讓受害者的苦難被聽見,並試圖以真相換取特赦。然而,其結果卻極為複雜。許多倖存者發現,當系統性的經濟不公(種族隔離制度的遺產)依然存在時,僅僅在口頭上呼籲「寬恕」是多麼困難且空洞。當施暴者獲得特赦,而受害者及其社群依然深陷貧困時,這種寬恕更像是一種變相的剝削。

南非的經驗,讓我們提煉出一個至關重要的體悟:真正的社會療癒,必須依靠一對翅膀才能飛翔,這恰如佛法中「悲智雙運」的教導。

  • 慈悲之翼 (悲):這是艱難的心理工作,包括真相的揭示、同理心的培養、以及個人層面的寬恕。它讓我們有勇氣去面對過去的傷痛。
  • 智慧之翼 (智):這是務實的、結構性的工作,包括徹底瓦解榨取性的制度,並創造出真正包容的經濟與政治機會。它指引我們建構一個不再重複悲劇的未來。

從中浮現的洞見是清晰而嚴肅的:

"若缺乏真實的制度變革,僅僅呼籲受害者寬恕,可能感覺像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剝削。慈悲讓我們能夠面對過去的痛苦,而智慧則指引我們建構一個不再重複這種痛苦的未來。"

任何只偏重一翼的嘗試,都如同單翅之鳥,注定無法高飛。因為真正的療癒,從來不是單翼的掙扎,而是在慈悲與智慧的雙翼之上,翱翔於過去的灰燼,飛向重生的未來。

5. 同理心與慈悲心,是可以後天鍛鍊的「技能」

在討論了宏大的國家制度與社會療癒之後,問題回到了我們每個人身上:個體在其中能扮演什麼角色?神經科學家理查・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的開創性研究給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答案。

他的研究透過先進的腦科學技術證明,慈悲、同理心與善良,並非某些人與生俱來的固定人格特質,而更像是一種可以透過後天訓練來培養的技能。這個發現的基礎是「神經可塑性」,即我們的大腦結構與功能可以因應我們的思想與行為而改變。

練習如「慈心禪」(Mettā meditation)這樣的古老禪修方法,可以實際地改變大腦中與情緒調節、同理心相關的神經迴路。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像鍛鍊肌肉一樣,有意識地鍛鍊我們的「慈悲心」。

這可以被稱為建立包容性社會所必需的「內在工程」(inner engineering)。如果說國家的制度是其集體意識的外在反映,那麼,從個人層面開始,有意識地培育慈悲與智慧,就是從根本上改善集體意識、為更好的制度播下種子的具體方法。這項發現給予了我們改造世界的終極槓桿:若想改變外在的世界,最有效的第一步,永遠是從轉化我們內在的心靈開始。

6. 繁榮的根基是「文化」——但它比我們想像的更脆弱

最後,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個令人警醒的事實。因其「識別了透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成長的先決條件」而獲獎的經濟史學家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指出,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持續經濟增長,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其實是一個極其晚近且脆弱的例外現象。在過去數千年中,經濟停滯才是常態。

那麼,是什麼打破了這種常態?莫基爾的答案是:一種特定的「增長的文化」(culture of growth)的出現。這種文化誕生於數百年前的歐洲啟蒙運動,它崇尚好奇心、容忍挑戰權威的新思想、尊重科學探究與證據。正是這種開放的文化氛圍,才為前文提到的「創造性破壞」引擎提供了得以運轉的肥沃「土壤」。

這為我們帶來一個嚴肅的警告:支撐現代繁榮的文化根基——例如學術自由、對科學的尊重、對新思想的開放態度——並非理所當然、永不消逝。如果一個社會開始滋生反智主義,限制思想的自由流動,或因為恐懼而抵制一切變革,那麼它的創新引擎就會熄火,經濟活力也可能隨之衰退,甚至倒退回歷史性的停滯狀態。

這是一個莊嚴的提醒:繁榮並非天賦人權,而是一種需要悉心呵護的文化生態。一旦我們對這片思想的土壤掉以輕心,貧瘠與停滯的漫長歷史,隨時可能捲土重來。

--------------------------------------------------------------------------------

Conclusion: Building a Better World, From the Inside Out

綜合以上觀點,一幅清晰的藍圖浮現眼前:要創造一個更繁榮、更公正、更和平的世界,我們必須採取一種雙軌並行的方法。我們既需要致力於改革外在的制度與結構,確保它們是包容而非榨取的——這是「智慧之翼」的展現;同時,我們也必須努力向內修行,培育我們內在的慈悲、信任、同理心與智慧等品質——這是「慈悲之翼」的展現。外在的制度改革與內在的心靈轉化,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這趟旅程最終帶我們回到了每一個人的內心。如果我們所處的世界,真的是我們集體心識的一面鏡子,那麼,或許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問題:

「今天,我可以在內心培育哪一種微小的品質,作為開始建立一個更美好明天的第一步?」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0會員
294內容數
2025/10/20
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委內瑞拉的瑪莉亞·科裡納·馬查多,這位集希望與爭議於一身的人物,引發了全球對民主、衝突與人性的深刻反思。從馬查多的雙重形象、迫害的悖論、崩壞的根源、毀滅的循環,以及諾貝爾獎的雙刃劍效應,提煉出五個發人深省的takeaway,揭示委內瑞拉悲劇如何成為一面映照我們世界的鏡子。
Thumbnail
2025/10/20
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委內瑞拉的瑪莉亞·科裡納·馬查多,這位集希望與爭議於一身的人物,引發了全球對民主、衝突與人性的深刻反思。從馬查多的雙重形象、迫害的悖論、崩壞的根源、毀滅的循環,以及諾貝爾獎的雙刃劍效應,提煉出五個發人深省的takeaway,揭示委內瑞拉悲劇如何成為一面映照我們世界的鏡子。
Thumbnail
2025/10/20
本文深入解析彼得·杜拉克的七個核心管理原則,超越傳統管理學,強調以人為本、關懷社會。從「創造顧客」的目的,到「專注優勢」的人性潛能,再到「正直為本」的領導力,以及「分權與自控」的組織結構、「不造成傷害」的社會責任、「計畫性放棄」的組織紀律。杜拉克的管理學是一門關乎倫理與社會福祉的博雅藝術。
Thumbnail
2025/10/20
本文深入解析彼得·杜拉克的七個核心管理原則,超越傳統管理學,強調以人為本、關懷社會。從「創造顧客」的目的,到「專注優勢」的人性潛能,再到「正直為本」的領導力,以及「分權與自控」的組織結構、「不造成傷害」的社會責任、「計畫性放棄」的組織紀律。杜拉克的管理學是一門關乎倫理與社會福祉的博雅藝術。
Thumbnail
2025/10/20
本文透過五個生動的故事,深入淺出地揭示彼得.杜拉克五大管理思想,並連結相關經濟學原理。從「創造顧客」的重要性、視員工為「資產」的策略、以「計畫性放棄」驅動創新,到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不造成傷害」,以及「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的有效性,文章展現了最具人性化的管理原則如何在經濟學上實現最高效率。
Thumbnail
2025/10/20
本文透過五個生動的故事,深入淺出地揭示彼得.杜拉克五大管理思想,並連結相關經濟學原理。從「創造顧客」的重要性、視員工為「資產」的策略、以「計畫性放棄」驅動創新,到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不造成傷害」,以及「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的有效性,文章展現了最具人性化的管理原則如何在經濟學上實現最高效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瞭解社會的慣習與不同的生長環境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並且如何運用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身體、語言溝通、心理七種資本逆轉階層。
Thumbnail
瞭解社會的慣習與不同的生長環境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並且如何運用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身體、語言溝通、心理七種資本逆轉階層。
Thumbnail
政治就是資源分配的權力,所以政治的邏輯,終究是資源分配的邏輯。
Thumbnail
政治就是資源分配的權力,所以政治的邏輯,終究是資源分配的邏輯。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目前在面對的問題,並且提出了對於共同富裕這一目標的懷疑。作者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嚴重,同時也探討了性別平等以及政治制度對社會的影響。文章透過對於宗教、政治以及社會規範的質疑,呼籲人們獨立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目前在面對的問題,並且提出了對於共同富裕這一目標的懷疑。作者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嚴重,同時也探討了性別平等以及政治制度對社會的影響。文章透過對於宗教、政治以及社會規範的質疑,呼籲人們獨立思考。
Thumbnail
資本主意主導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它促使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人民擁有自己的財富,可以透過工作來獲取相對應的報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而產生了貧富差距,在資本主意的運作下逐漸拉大了差距。 如今差距已經擴大到了20%人擁有其他80%人的資源,80%人由於資源匱乏,即使透過努力工作也無法改變生活,心中累
Thumbnail
資本主意主導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它促使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人民擁有自己的財富,可以透過工作來獲取相對應的報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而產生了貧富差距,在資本主意的運作下逐漸拉大了差距。 如今差距已經擴大到了20%人擁有其他80%人的資源,80%人由於資源匱乏,即使透過努力工作也無法改變生活,心中累
Thumbnail
在當前社會,不公平與不平等的問題日益凸顯,從財富分配的不均到基本生活需求的難以負擔,每一項議題都直接影響到民眾的生活品質與社會的穩定性。國家層面的解決方案不僅需要創新與適時的調整,更需確保政策的實施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痛點。
Thumbnail
在當前社會,不公平與不平等的問題日益凸顯,從財富分配的不均到基本生活需求的難以負擔,每一項議題都直接影響到民眾的生活品質與社會的穩定性。國家層面的解決方案不僅需要創新與適時的調整,更需確保政策的實施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痛點。
Thumbnail
國家興衰的原因,一直是熱門的研究主題。過去已經有許多學者嘗試從地理、文化或是領導者無知的角度切入,試圖解釋為什麼有些國家會成功,有些國家卻會失敗。這本書是兩位作者投入 15 年的研究成果,提出另一個影響國家成敗的因素 — 制度,並從歷史中挑選出許多國家案例,解釋制度是如何造成國家之間的巨大貧富差異。
Thumbnail
國家興衰的原因,一直是熱門的研究主題。過去已經有許多學者嘗試從地理、文化或是領導者無知的角度切入,試圖解釋為什麼有些國家會成功,有些國家卻會失敗。這本書是兩位作者投入 15 年的研究成果,提出另一個影響國家成敗的因素 — 制度,並從歷史中挑選出許多國家案例,解釋制度是如何造成國家之間的巨大貧富差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