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我們談到:運算思維是駕馭 AI 的底層邏輯,而培養運算思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程式!目前程式學習已被納進108課綱,家長是不是可以放心了呢?

想一想我們學英文的經驗:要先累積字彙、打好文法,再透過聽、說、讀、寫的練習,甚至在真實情境裡應用,才能真的學得好。但如果只是反覆背誦句子,沒有應用,不但學不好,還會覺得枯燥乏味。
學程式也是一樣。程式也有「字彙」和「文法」,但真正能學好的關鍵,也要經歷 「自己的」創作過程。這個「自己的」很重要。因為只有親身解決問題,才能真的學會。
試想,如果孩子只是照著老師的指令,一步步點滑鼠、拖拉積木,最後做出來的作品跟同學一模一樣。 表面上,好像會操作了,但當遇到一個新的問題,或需要自己發想創意時,他們卻常常卡住,不知道該怎麼開始。 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走過「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
而多數的程式課,因為時數不足或方法不對,孩子缺少完整「解決問題」的過程,非常可惜。
此外,在很多家長或老師的印象理會覺得:「喜歡寫程式的,不都是宅男宅女嗎?我的孩子應該不會喜歡吧?」但事實上,程式比英文還容易學,而且有趣多了!關鍵就在於:怎麼打開孩子的學習動機。
心理學家 Deci 和 Ryan 提出的《自我決定論》告訴我們,學習動機其實是可以被設計的。孩子的動機來自三個核心:自主感、勝任感、歸屬感。
在 Coding 魔法學院,我們是這樣做到的:
第一,擁有自主感:讓孩子自己挑選創作題材,把喜歡的角色、故事或音樂放進作品裡,心裡會覺得:「這是我的作品!」有了自主感,孩子更投入、更有責任感,遇到問題時,也更願意去思考、去解決。
第二,建立勝任感:我們把學習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讓孩子能逐步完成,並一次次體驗「我可以!」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信心就這樣累積起來。
第三,培養歸屬感:在課堂上,我們安排走動分享與成果發表,讓孩子在同儕互動中感受到支持,知道「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夥伴一起努力。
大人學程式,往往是因為工作需要,或是出於個人興趣。 但孩子不同,他們就像一張白紙。 要怎麼讓孩子想學、願意學,最後愛上學習呢?啟動學習動機,正是 Coding 魔法學院成功的關鍵點。
最後,我想強調:學程式的價值,不是能寫出多少行的程式,而是透過「自主創作」的過程,培養孩子面對未知、解決問題的勇氣與能力。這份能力,才是他們未來在任何領域都能發光發熱的關鍵。
下一篇,帶大家深入揭開 「小小達文西的魔法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