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蘋,該念書啦!怎麼還在玩呢~,...」小蘋媽媽剛回到家,發現了她竟然功課還沒寫完卻仍然開心地玩著自己的玩具。
如果進一步去探討,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更主動、更專注地去面對自己的功課呀!
面對學習需要一股動力,開啟動力的鑰匙:選擇自己想要的事情
好孩子應該具備哪些特質呢? 歸納了歐巴馬、祖克柏的學習歷程,原來他們小時候都接受過"蒙特梭利"的教育。在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裡,有三個重要的特點:
(1) 由孩子自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
(2) 讓他們盡情埋首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3) 不要阻止他,讓小孩做到自己放棄或滿足為止
仔細探究這些優秀成功者,其實都呈現了共同的特徵:
(1) 自發讀書、運動
(2) 主動設定目標、計畫、執行
(3) 不受環境干擾
(4) 能夠理性、沉著思考
在動機理論的實驗中,心理學家 德西在1969年做了一個實驗,他用一道謎題進行一個很有名的實驗。這個實驗把受試者分成兩組:
A組:解開謎題就能夠獲得一美元。
B組:解開謎題沒有給任何獎勵。
經過三十分鐘之後開始休息,兩組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透過玻璃窗去觀察這兩組的差異。研究發現:
(1) A組休息時,大家都拼命聊天、看報紙。漸漸地大家對於解題都沒興趣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為了賺錢...
(2) B組休息時,大家都還認真地討論如何解題,因為大家擁有共同的目標...
從這個研究可以發現: 學習動議需要更多的內部因素(目標、成就感、自我激勵、讚美)而非更多的外部因素控制(獎金、獎品、物質慾望)。
在孩子的學習歷程中,不難發現,如果讓他們可以自由選擇,他們會為了自己的選擇更努力地學習;反之,如果孩子並非自願的,而是父母或老師強迫他們去做,自然而然就會像A組的情境一樣,當外部因素消失的時候,很可能就會失去學習動力,對於被強迫的事情就會漸漸失去興趣了。
如果孩子真的該念書了,建議要先培養的一項組織力技能:【多一些自由選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