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談到AI時代的挑戰,我用「帆船模型」來說明孩子在 AI 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方向與內在能力。如果您還沒有看過,可以點選這個連結。
黃仁勳曾說:「AI 時代不需要學程式。」這句話引發了很大的討論,甚至還被不少人斷章取義。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把時間拉回到 2012 年。那一年,《華爾街日報》提出了一個震撼性的觀點:
軟體正在顛覆全世界 ( 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
這句話的意思是:隨著軟體和網路的崛起,幾乎所有行業的經營模式都被改變了。像是金融業、製造業、零售業、汽車業等等,甚至連街角的小餐廳,也需要自己的網站、甚至是 App
換句話說,沒有軟體,就等於沒有競爭力。因此,過去 10 年真的是程式設計師的黃金時代。誰懂程式,誰就有更好的機會與待遇。
可是,來到今天,情況又變得有些不同。現在流行的是:
AI 正在取代初階工作 (研究報告)
根據 2025 年 8 月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很多原本交給職場新手做的基礎工作,現在 AI 就能完成。所以,企業更看重有經驗,能駕馭 AI 的人。因此,會用 AI 已經不稀奇。真正的關鍵是:能問對問題、能設計任務,甚至能創造新的價值。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脈絡:
軟體依然在顛覆世界,只是現在加上了更多 AI 的應用:像是生成式 AI、機器人、電動車、無人機……新技術一波接一波,讓產業變化更快。因此,企業現在更傾向聘用那些具備領域知識、能立即上手,並且能解決問題的人才。相對的,留給新人的練習空間和磨練機會就愈來愈少。在美國就是明顯的例子:許多初階職位正快速縮減,像是律師助理、會計助理,甚至是缺乏經驗的軟體工程師,都面臨機會逐漸消失的狀況。
這也代表著,等孩子長大才開始學,恐怕就太晚了。唯有更早培養他們的 AI 技能與底層邏輯,才能讓孩子在 AI 時代真正站穩腳步,並勇敢迎接前方的挑戰。
回到黃仁勳的那句話:「AI 時代不需要學程式。」他的意思其實不是說「程式完全不用學」,而是我們不必再去鑽研那些艱澀難懂的程式語言。因為現在,只要用中文或英文下指令,AI就能幫我們把程式寫出來。聽起來很方便,對吧?
但如果你完全不懂 AI 的底層邏輯,要怎麼確保它寫出來的程式,真的符合你的需求? 甚至當 AI 出現「幻覺」的時候,你有能力去糾正它嗎?
舉個例子: 假設你想用 AI 做一個購物網站。你只下了一句:「幫我做一個漂亮的購物網站。」結果 AI 給你一個看起來很華麗的頁面,但後台卻沒有金流串接,也無法處理訂單。為什麼?因為你不懂程式的架構和邏輯,所以既不知道該怎麼下更精準的指令,也沒辦法發現 AI 犯了哪些錯誤。
所以在 AI 時代,學程式的重點,不是死背語法,而是掌握它背後的思維方式。就像學開車,重點不只是踩油門、踩煞車,更重要的是懂交通規則,懂得如何應變。這才是我們在 AI 時代真正的競爭力!
那麼,AI 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呢?
下一篇,我們繼續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