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與十字軍的彼此曲解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在中世紀西歐看來,東羅馬是狡詐背信的代名詞。這個觀點由十字軍發揚光大,在十二世紀以後非常流行。

在十字軍眼中,東羅馬就是群表面上答應、但隨時準備跟異教徒一起背刺十字軍的二五仔。在十字軍的記憶中,包括但不限:

.阿列克賽一世皇帝背約拋棄安條克坐困愁城的十字軍

.曼努埃爾一世似乎引誘第二次十字軍陷入突厥包圍

.伊薩克二世似乎與薩拉丁結盟要出賣十字軍

……

然而,若從東羅馬的視角看故事,那我們看到的則是一群非常可疑的侵略者。而且十字軍中確實對東羅馬劣跡斑斑,包括但不限:

.平民十字軍出征,東羅馬帝國寸草不生

.第一次十字軍大首領波西蒙德,前後兩度大舉侵略東羅馬

.第二次十字軍神羅系與曼努埃爾一世衝突,在君士坦丁堡外開戰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縱火焚燒東正教修道院

……

因此,就東羅馬的政要而言,他們並沒有理由信任這些口口聲聲要打聖戰的西方兄弟。

實際上,雙方在一連串擦槍走火的重重誤會中,都是一根手指頭指著別人,四根指著自己。

東羅馬指責十字軍野蠻殘暴,可是1182年君士坦丁堡市民屠盡拉丁僑民時,手段並沒有比較不兇殘。

另一方面,十字軍喜歡說東羅馬不守信義。但當他們在1204年於君士坦丁堡大肆姦淫擄掠、毀壞各地教堂時,他們多數人又忘記自己戰前承諾要自我約束的諾言了。

就島嶼人觀之,在專業學界,除了非常Ultra西歐本位的學者外,基本不會再有人從「東羅馬狡詐背信」的觀點詮釋帝國的行為。而是試圖去理解東羅馬的政策邏輯、以及這樣的形象是如何產生的等等。

但在流俗的意見中,東羅馬還是比較吃虧的。因為它滅亡了。輸家在歷史詮釋權上總是比較弱勢的。

而這也是很難扭轉的,就連帝國自己,在1204年到1453年間,無數的菁英陷入了自虐式的自我批判之中。

當吉朋在他的羅馬史名著中大肆黑特東羅馬時,他可能沒注意到:他黑的每個點,東羅馬菁英自己大概都黑特過了。最懂黑點的,永遠都是自己人。

&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Manuel II Paleologus.jp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熱帶島嶼人的多語練習帳 的沙龍
213會員
1.1K內容數
熱帶島嶼人的部落格。內容以語言、歷史以及語言學習技法為主。歡迎支持、訂閱或付費贊助,謝謝!
2025/10/20
「羅馬遺產」既是東羅馬的強大所在,同時卻也是其枷鎖。 這是因為,在繼承羅馬過去所帶來的各項優勢同時,「歷史」也成為了禁錮東羅馬變革的緊箍咒。 事實上,東羅馬的變化當然是很大的:從330年首都君士坦丁堡建成,到1453年滅亡於鄂圖曼土耳其人之手,東羅馬不斷彈性應對,早與帝國故去大相逕庭。 然
Thumbnail
2025/10/20
「羅馬遺產」既是東羅馬的強大所在,同時卻也是其枷鎖。 這是因為,在繼承羅馬過去所帶來的各項優勢同時,「歷史」也成為了禁錮東羅馬變革的緊箍咒。 事實上,東羅馬的變化當然是很大的:從330年首都君士坦丁堡建成,到1453年滅亡於鄂圖曼土耳其人之手,東羅馬不斷彈性應對,早與帝國故去大相逕庭。 然
Thumbnail
2025/10/20
前陣子有人問到拜占庭「安傑羅斯王朝」與科穆寧王朝的關係,島嶼人就把WIKI上的安傑羅斯世系表稍作修改如下: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安傑羅斯的發家來自於阿列克賽一世.科穆寧的女婿,君士坦丁.安傑羅斯。而由於阿列克賽一世與伊蓮娜.杜卡斯結婚,所以安傑羅斯自這個時候開始,就納入了「科穆寧—杜卡斯」的家族
Thumbnail
2025/10/20
前陣子有人問到拜占庭「安傑羅斯王朝」與科穆寧王朝的關係,島嶼人就把WIKI上的安傑羅斯世系表稍作修改如下: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安傑羅斯的發家來自於阿列克賽一世.科穆寧的女婿,君士坦丁.安傑羅斯。而由於阿列克賽一世與伊蓮娜.杜卡斯結婚,所以安傑羅斯自這個時候開始,就納入了「科穆寧—杜卡斯」的家族
Thumbnail
2025/10/20
塞爾柱突厥人為什麼能經常突破拜占庭東線的防線?其中一個眾矢之的,是君士坦丁九世.莫諾馬霍斯皇帝(1042-1055統治)。例如他的中文維基百科頁面這樣寫: 「1048年帝國與塞爾柱人在亞美尼亞發生衝突,但不久即締結和約。在簽訂條約之後,君士坦丁九世愚蠢地解散了在亞美尼亞的駐軍以節約國家開支,此
Thumbnail
2025/10/20
塞爾柱突厥人為什麼能經常突破拜占庭東線的防線?其中一個眾矢之的,是君士坦丁九世.莫諾馬霍斯皇帝(1042-1055統治)。例如他的中文維基百科頁面這樣寫: 「1048年帝國與塞爾柱人在亞美尼亞發生衝突,但不久即締結和約。在簽訂條約之後,君士坦丁九世愚蠢地解散了在亞美尼亞的駐軍以節約國家開支,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中後期,為了因應過長的邊界和控制疆界外的部族,羅馬帝國向特定幾支部族提供經濟援助、乃至允許他們定居在邊界內,反過來他們必須提供作戰部隊,為帝國跟其他部族戰鬥。這種措施,在當時就叫做「Foederati」,意思是由條約綁定的人民或城市。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中後期,為了因應過長的邊界和控制疆界外的部族,羅馬帝國向特定幾支部族提供經濟援助、乃至允許他們定居在邊界內,反過來他們必須提供作戰部隊,為帝國跟其他部族戰鬥。這種措施,在當時就叫做「Foederati」,意思是由條約綁定的人民或城市。
Thumbnail
「義大利隨想曲」之信仰
Thumbnail
「義大利隨想曲」之信仰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走進羅馬,就是走進歴史,據說走在路上隨便踢到一顆小石頭,就是碰觸到兩千年前的遺物。羅馬帝國統治當時西歐到西亞的大部份區域。
Thumbnail
走進羅馬,就是走進歴史,據說走在路上隨便踢到一顆小石頭,就是碰觸到兩千年前的遺物。羅馬帝國統治當時西歐到西亞的大部份區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