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世紀西歐看來,東羅馬是狡詐背信的代名詞。這個觀點由十字軍發揚光大,在十二世紀以後非常流行。
在十字軍眼中,東羅馬就是群表面上答應、但隨時準備跟異教徒一起背刺十字軍的二五仔。在十字軍的記憶中,包括但不限:.阿列克賽一世皇帝背約拋棄安條克坐困愁城的十字軍
.曼努埃爾一世似乎引誘第二次十字軍陷入突厥包圍
.伊薩克二世似乎與薩拉丁結盟要出賣十字軍
……
然而,若從東羅馬的視角看故事,那我們看到的則是一群非常可疑的侵略者。而且十字軍中確實對東羅馬劣跡斑斑,包括但不限:
.平民十字軍出征,東羅馬帝國寸草不生
.第一次十字軍大首領波西蒙德,前後兩度大舉侵略東羅馬
.第二次十字軍神羅系與曼努埃爾一世衝突,在君士坦丁堡外開戰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縱火焚燒東正教修道院
……
因此,就東羅馬的政要而言,他們並沒有理由信任這些口口聲聲要打聖戰的西方兄弟。
實際上,雙方在一連串擦槍走火的重重誤會中,都是一根手指頭指著別人,四根指著自己。
東羅馬指責十字軍野蠻殘暴,可是1182年君士坦丁堡市民屠盡拉丁僑民時,手段並沒有比較不兇殘。
另一方面,十字軍喜歡說東羅馬不守信義。但當他們在1204年於君士坦丁堡大肆姦淫擄掠、毀壞各地教堂時,他們多數人又忘記自己戰前承諾要自我約束的諾言了。
就島嶼人觀之,在專業學界,除了非常Ultra西歐本位的學者外,基本不會再有人從「東羅馬狡詐背信」的觀點詮釋帝國的行為。而是試圖去理解東羅馬的政策邏輯、以及這樣的形象是如何產生的等等。
但在流俗的意見中,東羅馬還是比較吃虧的。因為它滅亡了。輸家在歷史詮釋權上總是比較弱勢的。
而這也是很難扭轉的,就連帝國自己,在1204年到1453年間,無數的菁英陷入了自虐式的自我批判之中。
當吉朋在他的羅馬史名著中大肆黑特東羅馬時,他可能沒注意到:他黑的每個點,東羅馬菁英自己大概都黑特過了。最懂黑點的,永遠都是自己人。
&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Manuel II Paleologus.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