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遺產」既是東羅馬的強大所在,同時卻也是其枷鎖。
這是因為,在繼承羅馬過去所帶來的各項優勢同時,「歷史」也成為了禁錮東羅馬變革的緊箍咒。事實上,東羅馬的變化當然是很大的:從330年首都君士坦丁堡建成,到1453年滅亡於鄂圖曼土耳其人之手,東羅馬不斷彈性應對,早與帝國故去大相逕庭。
然而另一方面,只要「羅馬帝國」的意識形態仍在,他們就必須不斷在文化、宗教、領土、制度各方面,伸張自己的「羅馬性」——或者說,至少是繼承希拉克略皇帝剛擊敗波斯的狀態。
現代一些羅馬愛好者經常會質疑:東羅馬這個完全希臘化、又基督教化的國度,能稱得上羅馬嗎?
若是我們拋開一些制度面實證的歷史延續性不談,是否稱得上「羅馬」,確實是一部份東羅馬知識分子的自我靈魂拷問。
而這一個靈魂拷問,終於在1204年後徹底爆發了。
在那一年,東羅馬的永恆之城君士坦丁堡在近九百年後,第一次被外人破城,還是東羅馬意識形態上看作野蠻人的十字軍之流攻陷的。
大家可能以為,「首都陷落」雖是大事,但歷史上不也常見?但在東羅馬知識分子的份量卻不同。
在帝國菁英的心目中,「君士坦丁堡」才是與遙遠古典時代的唯一聯繫,是東羅馬力量、文化、經濟各方面至高無上的象徵,也是他們「羅馬性」的直接證明。
所以,丟失君士坦丁堡,直接粉碎了帝國菁英的信心:這是與歷史訣別的時刻。
逃散各地的希臘菁英們開始思考:是否東羅馬的歷史早就已經有哪裡「出錯了」,他們才不得不承受君士坦丁堡淪陷這麼沉重的懲罰?
他們想:是否羅馬終將滅亡、恢復羅馬不再值得?他們是否該拋棄帝國遺產,而去開創希臘人新的未來?
在戰敗末日般的低迷氣氛中,舊帝國菁英們面對著喪亂的帝國廢墟,思索著「羅馬遺民」們該走向的明天為何。
&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Double-headed eagle of the Byzantine Empire.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