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金石堂
每當我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批評自己的父母,肯定會有一派的人跳出來指責,認為父母再怎麼樣都對子女有養育之恩,即便再怎麼不對都不能拿出來談論,否則就是「不孝」,所以當看到《拋棄母親》這本書名時,一定會令許多人感到震撼,到底是基於什麼樣的憎恨,才能讓一個人決定放棄與母親之間的親情連結?
原來作者菅野久美子打從幼兒園開始,便遭受到母親的反覆虐待,而且手段非常殘忍,但身邊卻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所以她只能獨自在痛苦與孤獨中垂死掙扎,對於母親的情感是渴望得到關注,卻又同時感到無比憎恨。作者除了被母親肉體虐待之外,還有常見的「教育虐待」,也就是母親希望藉由女兒的好成績來博取他人的讚美與關注,於是菅野久美子不僅勤練鋼琴,還努力寫作投稿,就是為了讓母親能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但作者表示教育虐待的恐怖之處就在於,一旦違背父母的期待,就會立刻給自己打上「無用」這個標籤,意即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母親的認同之上,其實也更加深了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緊密連結,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受害者無法掙脫的重要原因。
其實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想到的不只是花錢把母親送進安養院的日本作家佐野洋子,也想到曾經當過AV女優的日本作家鈴木涼美,因為作者提到母親有厭女的傾向,所以他想狠狠地傷害自己,越是被母親禁止的世界,她越想沈浸其中,也確實動過成為AV女優的念頭,只是後來因為一些原因而作罷,但這也讓作者親自踏進性產業做研究,進而了解到即便自己的價值觀因為被虐而受到了扭曲,但這世界比想像中更加豐富而包容,我想這也是作者在經歷兒虐、校園霸凌之後,還能繼續支持自己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關鍵。
相信一定有人會問:「那作者的父親又是什麼樣的態度呢?」根據作者在書中的陳述,父親是一位村上春樹迷,除了閱讀之外,對家庭完全漠不關心,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母親在童年時期已經被自己的父母忽視,在極度渴望愛的情況下,又在婚姻中得不到關注,於是把心中無法宣洩的怒氣出到年幼的女兒身上,在譴責作者母親施暴的同時,父親長期對於家庭的漠視,豈不是另一種間接的傷害?
作者出版這本書的目的除了剖析自己童年的悲慘遭遇,其實也講述我們可以外包「贍養父母」的工作給專業人士,在不需要與父母親自接觸的情況下,又能不違反法律而盡到子女的贍養義務。或許此舉仍會遭受到部分人士的道德批判,但又有誰能還給受害者健全的身心與人生呢?
希望閱讀完這本書的大家,千萬不要再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也別再說批判父母就是「不孝」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