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神不語.散文集|我名媽祖,守在人間光與塵之間 這篇散文,是我難得一次主動「靠近神」的書寫。更準確地說,這是我第一次以神明為主題的散文。做為開篇,我選擇了台灣人最熟悉、也最貼近日常的一位——媽祖。
這樣的開始,像把門打開在廟埕:不高深,卻讓人願意走近。
小時候,家裡附近就有廟。鐘聲、香煙、鑼鼓,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那時我不懂祂的神格,也不懂香陣的規矩,只覺得那些聲音、氣味、與人群,是時間在呼吸。長大後回看才發現,那些記憶其實從沒遠離,反而靜靜躲在我的文字裡,等著有一天被喚醒。
媽祖——又名林默娘,誕於宋建隆年間的福建莆田。
傳說她性格清靜、慧心早熟,能在風浪裡救人於危急。她的離世,開啟了另一種存在:從人到神的轉化。自宋以降,因海上救難與歷史事件的連結,她不斷取得加封,由「靈惠夫人」至「天上聖母」,最終納入官方祭祀;她的名字,在歷朝的潮水裡一層層被擦亮。
康熙三十三年(1694),臨濟宗僧樹璧和尚自湄洲迎請媽祖金身,自笨港登陸,於是朝天宮有了起點。三百餘年來,這座廟經歷地震、戰火、重修與火災,仍在煙火與人聲之間屹立。那不是建築的堅固,而是信仰的延續:藻井與龍柱的細工、窗花人物神情的刻畫、石欄杆上四海龍王的姿態——從工藝到香火,都是人與神一次次溫柔的對話。
為了這篇散文,我重新查閱地方誌與朝天宮的廟史資料。讀到有人說,「三月瘋媽祖」的進香、遶境與「回娘家」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是一場讓島嶼記憶重新連線的行旅:人們用腳步走出信仰的地圖,以香火串起彼此的依歸。
明清移民把媽祖視為渡海守護神;在台灣,她更進一步成為不同籍貫與世代的黏著——漳泉客都能在祂面前並肩祈願。有人為家人祈福,有人求事業平安,也有人只靜靜站著,讓香煙繞過臉龐。那一刻的安靜,是人與神共存的呼吸。
我並不打算在作品裡解釋神蹟;我更想描寫的是媽祖的「人性」。
我始終相信,每一位神明的誕生,都是人類情感的延伸。媽祖之所以動人,不是因為神通廣大,而是因為她懂人心:她在光裡,也在塵裡;她看過人們的苦,也守過人們的願;她聽見那些沒說出口的話,卻不急著回答,只是在身邊,把燈點亮。
創作過程中,我常停在一句話前很久。不是要修辭更華麗,而是怕那份敬意不夠真。我希望字句不只傳遞知識與典故,更能留下一種「信仰的呼吸」。
當我寫到朝天宮樑架的榫接、藻井的結網、龍柱的盤騰,其實在意的不只是工法之美,而是:這些細節,如何把一座廟從建築,推向「活著的記憶」。
「守在人間光與塵之間」這句話,是我最後才寫下的。
那既是媽祖的位置,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狀態——在光與塵之間生活、迷惘,也祈願。我想,寫信仰,不是為了顯示虔誠,而是為了讓那些沉默的心意被看見。
神或許不語,但祂的靜默,給了我們說話的空間;也讓我們明白,回頭與前行,從來不是對立的方向。
這是我第一次用散文正面書寫神明,選媽祖為起點,是因為我相信:好的開場,應該讓人靠近。
若你願意從這裡同行,之後我還想寫太子爺、虎爺,寫信徒的願望書、寫火與願的距離——把那些在人間持續燃著的微光,一盞一盞記下。
若有不足,且讓我在下一篇裡,繼續把話慢慢寫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