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名媽祖,守在人間光與塵之間|創作心得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神不語.散文集|我名媽祖,守在人間光與塵之間 這篇散文,是我難得一次主動「靠近神」的書寫。更準確地說,這是我第一次以神明為主題的散文。做為開篇,我選擇了台灣人最熟悉、也最貼近日常的一位——媽祖。

這樣的開始,像把門打開在廟埕:不高深,卻讓人願意走近。

小時候,家裡附近就有廟。鐘聲、香煙、鑼鼓,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那時我不懂祂的神格,也不懂香陣的規矩,只覺得那些聲音、氣味、與人群,是時間在呼吸。長大後回看才發現,那些記憶其實從沒遠離,反而靜靜躲在我的文字裡,等著有一天被喚醒。

媽祖——又名林默娘,誕於宋建隆年間的福建莆田。
傳說她性格清靜、慧心早熟,能在風浪裡救人於危急。她的離世,開啟了另一種存在:從人到神的轉化。自宋以降,因海上救難與歷史事件的連結,她不斷取得加封,由「靈惠夫人」至「天上聖母」,最終納入官方祭祀;她的名字,在歷朝的潮水裡一層層被擦亮。

康熙三十三年(1694),臨濟宗僧樹璧和尚自湄洲迎請媽祖金身,自笨港登陸,於是朝天宮有了起點。三百餘年來,這座廟經歷地震、戰火、重修與火災,仍在煙火與人聲之間屹立。那不是建築的堅固,而是信仰的延續:藻井與龍柱的細工、窗花人物神情的刻畫、石欄杆上四海龍王的姿態——從工藝到香火,都是人與神一次次溫柔的對話。

為了這篇散文,我重新查閱地方誌與朝天宮的廟史資料。讀到有人說,「三月瘋媽祖」的進香、遶境與「回娘家」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是一場讓島嶼記憶重新連線的行旅:人們用腳步走出信仰的地圖,以香火串起彼此的依歸。

明清移民把媽祖視為渡海守護神;在台灣,她更進一步成為不同籍貫與世代的黏著——漳泉客都能在祂面前並肩祈願。有人為家人祈福,有人求事業平安,也有人只靜靜站著,讓香煙繞過臉龐。那一刻的安靜,是人與神共存的呼吸。

我並不打算在作品裡解釋神蹟;我更想描寫的是媽祖的「人性」。

我始終相信,每一位神明的誕生,都是人類情感的延伸。媽祖之所以動人,不是因為神通廣大,而是因為她懂人心:她在光裡,也在塵裡;她看過人們的苦,也守過人們的願;她聽見那些沒說出口的話,卻不急著回答,只是在身邊,把燈點亮。

創作過程中,我常停在一句話前很久。不是要修辭更華麗,而是怕那份敬意不夠真。我希望字句不只傳遞知識與典故,更能留下一種「信仰的呼吸」。

當我寫到朝天宮樑架的榫接、藻井的結網、龍柱的盤騰,其實在意的不只是工法之美,而是:這些細節,如何把一座廟從建築,推向「活著的記憶」。

「守在人間光與塵之間」這句話,是我最後才寫下的。

那既是媽祖的位置,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狀態——在光與塵之間生活、迷惘,也祈願。我想,寫信仰,不是為了顯示虔誠,而是為了讓那些沉默的心意被看見。

神或許不語,但祂的靜默,給了我們說話的空間;也讓我們明白,回頭與前行,從來不是對立的方向。

這是我第一次用散文正面書寫神明,選媽祖為起點,是因為我相信:好的開場,應該讓人靠近。

若你願意從這裡同行,之後我還想寫太子爺、虎爺,寫信徒的願望書、寫火與願的距離——把那些在人間持續燃著的微光,一盞一盞記下。

若有不足,且讓我在下一篇裡,繼續把話慢慢寫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言隱|沒有說完的句子
4會員
28內容數
我是言隱,書寫那些來不及說完的話,也記錄潛意識裡浮現的情緒、記憶與夢的碎片。 這裡是語言與靜默之間的縫隙,每一篇,都是一段緩慢說出口的回聲,一點一滴拼回內在的模樣。
2025/10/22
神不語,不代表祂不在。這個系列寫人與神之間的靜默與願望——有時是散文,有時是詩與故事。讓我們在祂的沉默裡,慢慢把話寫完,也把心放下。
2025/10/22
神不語,不代表祂不在。這個系列寫人與神之間的靜默與願望——有時是散文,有時是詩與故事。讓我們在祂的沉默裡,慢慢把話寫完,也把心放下。
2025/10/14
有時候寫得太久,會忘了自己是誰。直到牠——那隻總在桌角繞來繞去的白貓,用半瞇的眼提醒我:有些事,不必說也能被理解。這篇不是故事,只是我與牠之間的一場靜默,一段讓文字和思緒重新呼吸的小歇。
2025/10/14
有時候寫得太久,會忘了自己是誰。直到牠——那隻總在桌角繞來繞去的白貓,用半瞇的眼提醒我:有些事,不必說也能被理解。這篇不是故事,只是我與牠之間的一場靜默,一段讓文字和思緒重新呼吸的小歇。
2025/10/10
從小家裡附近就有廟,香火味對我來說像生活的一部分。〈神不語,太子爺〉是我想寫的一個關於信仰與沉默的故事。那不是神明開口,而是人學會傾聽的過程。這篇作品沒有得獎,但它讓我更確定:我想繼續寫下屬於台灣、屬於土地呼吸的故事。
2025/10/10
從小家裡附近就有廟,香火味對我來說像生活的一部分。〈神不語,太子爺〉是我想寫的一個關於信仰與沉默的故事。那不是神明開口,而是人學會傾聽的過程。這篇作品沒有得獎,但它讓我更確定:我想繼續寫下屬於台灣、屬於土地呼吸的故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敬愛之心 唸在口中 站立在老街上,遙望著朝天宮,合掌稟告:「媽祖,我到了,準備和祢步上回鑾之路,請原諒弟子在此向祢遙拜。」擁擠的人潮,讓我卻步,停留在街上等待媽祖起駕,此時正進行殊勝的刈火儀式,也不禁莊敬自己,深怕自己怠慢了,拿起了師父敬獻白沙屯媽祖大愛所寫的《白沙屯媽祖的髮夾》,默默念誦著,恭迎
Thumbnail
敬愛之心 唸在口中 站立在老街上,遙望著朝天宮,合掌稟告:「媽祖,我到了,準備和祢步上回鑾之路,請原諒弟子在此向祢遙拜。」擁擠的人潮,讓我卻步,停留在街上等待媽祖起駕,此時正進行殊勝的刈火儀式,也不禁莊敬自己,深怕自己怠慢了,拿起了師父敬獻白沙屯媽祖大愛所寫的《白沙屯媽祖的髮夾》,默默念誦著,恭迎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北港媽祖廟的文章,作者分享了他與母親和神的連結。同時描述了一位牧師對於照顧年邁父母的心境,以及她在廟裡為母親祈求庇佑的感人經歷。作者通過他與母親和神的連結,探討了神的存在對照顧者的幫助。文章中也分享了對於慈悲與關愛的深刻領悟。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北港媽祖廟的文章,作者分享了他與母親和神的連結。同時描述了一位牧師對於照顧年邁父母的心境,以及她在廟裡為母親祈求庇佑的感人經歷。作者通過他與母親和神的連結,探討了神的存在對照顧者的幫助。文章中也分享了對於慈悲與關愛的深刻領悟。
Thumbnail
最近讀到的幾本與神靈相關的書籍,分別是細膩描寫生活日常的《合境平安》、以眾多感人故事與神靈結合的小說集《眾神之島》和詳細解說神明大小事的《神靈臺灣》。這些書籍以不同角度描述與神靈文化有關的情感與經驗,適合對神靈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最近讀到的幾本與神靈相關的書籍,分別是細膩描寫生活日常的《合境平安》、以眾多感人故事與神靈結合的小說集《眾神之島》和詳細解說神明大小事的《神靈臺灣》。這些書籍以不同角度描述與神靈文化有關的情感與經驗,適合對神靈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臺北天后宮主祀媽祖,廟宇前身為新興宮,在1943年,曾被日本徵收,「弘法寺」是曾經存在的寺院,戰後,建築改由艋舺新興宮,也就是臺北天后宮所使用。臺灣對於媽祖的信仰,就如同「媽祖」這個稱謂,從字面上來看,媽祖是位如同家人般的神祇,再從每年繞境的盛況,足見媽祖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臺北天后宮主祀媽祖,廟宇前身為新興宮,在1943年,曾被日本徵收,「弘法寺」是曾經存在的寺院,戰後,建築改由艋舺新興宮,也就是臺北天后宮所使用。臺灣對於媽祖的信仰,就如同「媽祖」這個稱謂,從字面上來看,媽祖是位如同家人般的神祇,再從每年繞境的盛況,足見媽祖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也在閒暇時,走進更多的廟宇,道教的、佛教的云云,跪在佛前緊閉著眼直到世界安靜而恍惚;或者試著走進更多自己,盤腿冥想或者呼吸,理解我的身體、我的智識和本我;但好像依然無所謂神,只是我在體驗世間種種,而我有所感動。
Thumbnail
也在閒暇時,走進更多的廟宇,道教的、佛教的云云,跪在佛前緊閉著眼直到世界安靜而恍惚;或者試著走進更多自己,盤腿冥想或者呼吸,理解我的身體、我的智識和本我;但好像依然無所謂神,只是我在體驗世間種種,而我有所感動。
Thumbnail
「三月瘋媽祖」,在這時候,我來談兩件和媽祖有關的事。 這兩件事,一般人比較不會注意。媽祖廟的方向,以及媽祖是道教還是佛教神明?臺灣的民間信仰,受到影響,常是佛教、道教混雜,媽祖的廟宇狀況更是比較特殊。
Thumbnail
「三月瘋媽祖」,在這時候,我來談兩件和媽祖有關的事。 這兩件事,一般人比較不會注意。媽祖廟的方向,以及媽祖是道教還是佛教神明?臺灣的民間信仰,受到影響,常是佛教、道教混雜,媽祖的廟宇狀況更是比較特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