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0.20前往台中參加中區「教保相關人員違法事件調查專業人員回流教育訓練」,雖僅是一天課程,但含金量滿滿。
本次課程分為理論與實務,上午為理論課程,下午分組進行調查實務演練。理論的部份,由台灣大學心理系趙儀珊副教授主講。
趙教授突破過去調查員培訓的瓶頸,他讓調查員先聚焦在被調查的「人」,幫助調查員瞭解影響幼兒陳述、記憶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趙教授仔細講解在調查訪談中時常出現的「誘導式詢問」並以實例輔助說明。上午的課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部分:
一、調查員態度應保持中立。
調查員不能有預期被調查者說什麼的心理,因為一旦調查員對此出現期待,就已經有了立場。
二、不能先入為主將幼童所受到的創傷,直接簡化為老師所造成。
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是只有學校,就算調查員發現幼兒出現受創傷的狀況,也可能不是在學校造成的。
三、避免評價幼童說的話、讚美幼童。
對一般人來說,讚美幾乎產生的都是正面效果,在教學上更能發揮正增強之效。但是,擔任調查員對這部份,則要特別小心,因為正增強可能會導致孩子為了討好調查員說出大人想聽到的內容,而不是真相。
四、避免一再重複提問內容。
在孩子已經回答「沒有」、「不知道」或「忘記」後,仍多次重複同樣問題。孩子有可能為了講出調查員所要的「標準答案」,而改變陳述。
五、訪談幼兒時不能用「脅迫」或「引誘」。
這部份讓我想到曾經看過的一份逐字稿,裡面記載內容大略如下:
調查員:現在已經很晚了,你也很累了吧!
相關人:是。
調查員:好,讓我們趕快進行,這樣你也可以早點回家。剛才你的同學
說……,你是不是也看到……
以前我看到這份逐字稿時,就已經認為那位調查員出現誘導式詢問,經過這次的回流訓,我更能感受到那位調查員透過脅迫,取得他想要的訪談內容。
下午的演練也很精彩。
最棒的地方是主辦單位安排幼教系的學生參與了演練:由幼教系學生扮演幼兒,接受調查員的詢問。由於扮演幼兒的學生十分擬真,大家在演練時較能入戲,更貼近調查實務。
透過實務演練和輔導員的解說讓我發現,過去曾審理過和協助會員的案件中,出現那麼多調查的NG行為,而這些調查NG行為所得到的調查內容,完全符合輔導員所述,一旦進入法院,會完全不被採認。所以,調查員必須強化自己的專業,才不會白忙一場,浪費教育資源。
最後,若要說這次的培訓有什麼不足之處,應該就是時間太短了。趙教授所給予的知識非常寶貴,要消化、理解並靈活運用並非一天培訓可達成,所以,只能盡力吸收。
期許,國教署未來多規畫這類調查專業課程,督促人才庫成員能夠隨時精進,讓調查品質能夠進一步提升,才可能真正發揮預期的政策功效。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