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美國PAR? 為何台灣的「汰劣」制度,摧毀了教育現場的「善」?

綠園嬿語-avatar-img
發佈於教育職場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今年的928,是讓第一線教育工作者—老師—心痛的928。

就在這一天,許多老師北上,在教育部前面抗議校事會議在教育界所造成的腥風血雨。

校事會議制度也許讓少數教學不力的老師離開教育現場,但是,它讓更多的現職老師懷著戒慎恐懼的態度教學,親師生關係日漸疏離;讓滿懷教育愛的資深教師萌生退意、優秀的準老師或原本有心投入教職的人才選擇更換職業跑道。

也許有人想問:建立校事會議制度讓不適任教師離開教育職場有錯嗎?老師如果真是無辜的,調查小組不是會還他清白嗎?如果老師被調查小組證明自己是清白的,會因此受傷嗎?

由於政策本身有延續性,讓我們從校事會議政策的前身—教師專業審查會(專審會)講起。

2015年10月,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主張,以美國「教師同儕協助和審查方案(Peer Assistance and Review;PAR)」為藍本提出修法,主張於縣市政府下增列9到15人的「專審會」,學校教評會可決議將不適任教師移送專審會調查輔導,專審會組成包括教育學者及同級教師會代表,其中同級教師會代表不少於2分之1

這個專審會制度出了什麼問題呢?它的問題出在專審會的政策目標與美國的PAR背道而馳,更精準的說法是:完全相反。

美國PAR政策目標是「留住好老師」,以保留教育界的「善」為出發點,所以,它的做法是「協助為主,檢視為輔」,美國某些地區將其命名為「教師專業協助計劃」。因此,美國PAR負責協助暨檢視教師的Consulting Teacher(簡稱CT),清一色為教學第一線優秀的classroom teacher(授課教師)。

這些被政府組成之PAR小組聘任的CT,絕大多數被全時借調在教育局,受到PAR委員會培訓和監督。培訓方式主要以師徒制進行,每週皆有強化評鑑和輔導能力的課程。更重要的是,要經過檢測過關的CT才能從事評鑑和輔導工作。

除此之外,CT的工作品質,包括所寫出的每一份報告,也會受到PAR小組的審視。若是工作品質不佳,就會被解除職務。

反觀全教總所推動的專審會,其政策目標是處理不適任教師,故專審會調查制度的起始點,就是以去除教育界的「惡」為出發點,其執行方式就變成「檢視為主,協助為輔」。

在檢視和協助老師方面,也許當初教育部為了省錢,所以,並沒有採用PAR的CT聘用和培訓制度,反而採用成立調查員和輔導員人才庫的方式。

由於我國目前的社會氛圍正處於重民粹、輕專業的狀態,所以,在不少仇師團體猛打「師師相護」的氛圍下,沒有教育專業、教學資歷的家長、律師也可以接受培訓,成為調查員和輔導員。

這個制度後來就延用到校事會議。

在調查員培訓方面,校事會議調查員只要受訓相關培訓3天,就可以取得調查資格,然後,不定期接受一至二天的回流訓。

在調查品質方面,目前主要監督調查品質的是學校的校事會議委員。不過,由於校事會議委員不見得受過紮實的調查訓練,所以,就算覺得調查報告怪怪的,也不見得能指出問題出在哪裡,或哪裡要加強。

更重要的是,若是校事會議對調查報告要求太嚴格,調查員也可以選擇「不幹了」,這時,學校端就要面臨「接受調查報告」或「重啟調查」的抉擇。

至於調查員的除名機制,由於教育部採取的是「不告不理」,也就是「有人檢舉才檢視」的態度,所以,不像PAR那樣能有效控管調查員和輔導員的水平。

PAR與校事會議調查標準比較

由於PAR是從「善」出發,以「留住好老師」為目標的制度,所以,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初任教師,也就是說,所有的初任教師都要接受CT的協助,其次,才是協助有一定任教年資,卻出現教學不力的疑似不適任教師。而CT的任務,就是幫助初任教師和教學不力的疑似不適任教師一步步建構「好老師」的教學行為和態度,也就是說,PAR有建立一套「好老師」的標準。

反觀校事會議,由於它是從「惡」出發,以「淘汰不適任教師」為目標,所以,相關標準都是何謂「不適任教師」的負面表列,如:遲到早退、親師溝通不良、教學不力…等。

至於更精細的指標,則完全沒有,全憑調查員的心證,也就是說,若調查員本身就以「有罪推定」的態度,認定行為人教師「不適任」,認為「如果你沒有這類行為,為什麼會有人檢舉你?」,行為人教師就算提出自己再多的優秀教學事蹟也沒什麼用。

當這類有嚴重偏頗的調查報告提到校事會議,若是校事會議沒有對調查報告表達異議,行為人教師就完蛋了,輕則懲處,重則解聘。

就算後來老師在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中平反,也就只是「平反」,那位不適格調查員的資格分毫不受影響,可以繼續用他「有罪推定」的調查態度處理下一個案件。

被調查的老師能否投訴調查員不適格?

在美國,若是老師認為CT不適格,調查時態度不公,可以向PAR小組投訴。PAR小組在審議後若發現該CT真的有問題,就會更換別的CT接手調查。

反觀我國,被調查的行為人是無法透過投訴更換調查員的,最多只能依據行政程序法向校事會議提出請求。但是,校事會議會因此另組調查小組的機率微乎其微,因為校事會議雖然表面上是合議制,事實上會議中的五位委員中,至少有四位(校長、行政人員代表、家長會代表、學者專家)受校長掌控,因此,校長可以決定自己屬意的調查員。若校長主導不接受行為人更換調查員的要求,校事會議就能編出各種不同意更換調查員的理由。

在這樣的制度下,校事會議被質疑成為校長清除異己的工具也不足為奇。

讓我們透過表格粗略看一看美國的PAR與我國校事會議的不同:

raw-image

當然,上表只是美國的PAR與校事會議的粗略比較,若要深入,校事會議制度的問題更多,更禁不起檢視。

其實,校事會議真正的大問題來自於它一步步腐蝕教育的根基。

在校事會議形塑出的恐懼氛圍下,不僅越來越多人才不願意投入教育,擔任老師,也有越來越多老師選擇離開,這就是目前教師荒的關鍵原因之一。

究竟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能否廢除校事會議制度?答案是悲觀的。為何?因為從過去教育部的行事作為可以看到,目前我國的教育部是一個欠缺教育暨政策專業,且會隨著民粹起舞的教育部。如果遇到輿論和政治壓力,教育部往往會選擇犧牲老師,而不是為了維護教育專業和教育品質據理力爭,做對的事。更何況,當整個調查員制度已形成產業鏈,有眾多利益糾葛,要改變制度就更難了。

最後只能說,若是親師一同為教育、為孩子努力,校事會議制度也許有機會往「善」的方向調整,不過,這需要有志者堅韌的毅力才有可能。

raw-image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綠園嬿語的沙龍
105會員
203內容數
自從新教師法暨退休新制實施後,教育職場遭逢鉅變。因此,此專題會探討教育職場狀況與風險,以幫助更多人瞭解教育職場的實際狀況。
綠園嬿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06
新竹縣教師會針對竹竹苗區國中會考改採五級分七積點計分制度表達強烈反對,認為此制度不符合竹竹苗區的教育背景與環境,反而會獎勵平庸,違背108課綱的適性揚才精神。文章詳細分析了反對的理由,並以數據和案例說明五級分制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Thumbnail
2025/09/06
新竹縣教師會針對竹竹苗區國中會考改採五級分七積點計分制度表達強烈反對,認為此制度不符合竹竹苗區的教育背景與環境,反而會獎勵平庸,違背108課綱的適性揚才精神。文章詳細分析了反對的理由,並以數據和案例說明五級分制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Thumbnail
2025/08/23
臺灣面臨2600名中小學教師缺額,本文探討教育部政策失當導致教師荒的原因,包含:退休制度改革損害教師權益、教育專業受踐踏、家長學生無成本投訴機制以及行政工作量過大。作者批評教育部未能有效維護教師權益、專業尊嚴和工作環境,導致教師流失。
Thumbnail
2025/08/23
臺灣面臨2600名中小學教師缺額,本文探討教育部政策失當導致教師荒的原因,包含:退休制度改革損害教師權益、教育專業受踐踏、家長學生無成本投訴機制以及行政工作量過大。作者批評教育部未能有效維護教師權益、專業尊嚴和工作環境,導致教師流失。
Thumbnail
2025/07/31
探討臺師大周臺英事件,從教育專業及制度面分析此案,質疑教育部對於大學教師教育專業要求曖昧,並批評教育部考慮增加中小學「彈性聘用」教師管道,引進業界人才的政策,恐將造成教育去專業化,增加教師面臨投訴風險。
Thumbnail
2025/07/31
探討臺師大周臺英事件,從教育專業及制度面分析此案,質疑教育部對於大學教師教育專業要求曖昧,並批評教育部考慮增加中小學「彈性聘用」教師管道,引進業界人才的政策,恐將造成教育去專業化,增加教師面臨投訴風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
Thumbnail
一開始是這樣的:一早起床看到自己文章被轉發,整個人喜不自勝。 你不爽嗎?自己用心寫的文章被人家看見且轉發,殊不知這是禍亂的根源。 本以為這個連假就這麼喜滋滋的度過,殊不知,這是批評、謾罵的開始。
Thumbnail
一開始是這樣的:一早起床看到自己文章被轉發,整個人喜不自勝。 你不爽嗎?自己用心寫的文章被人家看見且轉發,殊不知這是禍亂的根源。 本以為這個連假就這麼喜滋滋的度過,殊不知,這是批評、謾罵的開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