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以新竹縣教師會選派縣教審會委員身分出席了竹竹苗區三縣市聯合教審會。這次會議有個重點是要通過117年會考要採取五級分七積點計分方式。
關於竹竹苗區將採取的五級分七積點會考計分制度,新竹縣教師會對此制度的推出,早就與一群教育專業夥伴透過政策暨數據分析、教育政策原理探討,再三審慎詳究之後,得到「該計分制度並不適合竹竹苗區的教育背景與環境」。所以,現場以新竹縣教師會代表身分表達「不同意」,並要求明列在會議記錄中。
以下是新竹縣教師會反對之理由:一、竹竹苗區並不具備推動五級分七積點之背景條件
當時推動五級分七積點的家長團體主張,全國有五個縣市(如:花蓮、屏東等)實施五級分七積點,因此,竹竹苗區也可實施。殊不知,竹竹苗區的背景條件與這些縣市大不相同。

經本會調查發現,推動五級分七積點的縣市,其共同點是粥(學校)多僧(學生)少,這些區域的學生考到5B就有可能進第一志願學校。換言之,在這些地區推動5級分制度不會造成升學制度的混亂,導致得A+數較多者被得A+數較少者排擠掉,如:4A8+1B+會輸給4A1B++。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縣市,有不少拿到5B且學術傾向低的學生,進入當地第一志願學校後,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滿滿挫折感。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發生,故這些區域希望透過5級分制度避免此種狀況發生。

竹竹苗區就不同了。由於竹竹苗區學生競爭激烈,單純5A都可能無法進入第一志願(如:竹科實中、新竹高中、新竹女中),因此,若此區推動5級分制,將造成升學大洗牌。
舉例來說,在目前三級分制度下,儘管4A8+1B+、4A8+1B和4A1B++同屬28分,在超額比序的時候,4A8+1B+和4A8+1B會勝過4A1B++,在制度轉換為五級分七積點制度後,由於B++被放大,故4A8+1B+(28分)會輸給4A1B++(29分),而4A8+1B(27分)不僅會輸給4A1B++(29分),還會輸給3A2B4+(28分)。


這樣的重新洗牌可能會造成什麼後果呢?就是在三級分制度中,原本有望進竹北高中和建功高中4A8+1B+的學生被4A1B++的學生擠掉,4A8+1B的學生被4A1B++和3A2B++的學生排擠掉。
二、在竹竹苗區會考實施5級分制 = 獎勵平庸
我國的國中會考制度中分為精熟(A)、基礎(B)和待改進(C)三個等級,而每一個等級的差距並非題數的差距,而是能力的鴻溝。

有不少推動5級分的家長主張,基礎(B)的題數較多,精熟(A)的題數較少,所以,應該將3級分改為5級分,將B++、B+和B做區隔。而精熟(A)的題數較少,所以不需區隔。殊不知,所謂的「基礎」題型,就是較單純,觀念測驗較不複雜的題型。在題目中要考的觀念較單純的情況下,題數若不多,如何測量學生是否掌握其習得之觀念?
而「精熟」題型就不同了,它會牽涉許多觀念的混合應用,所以,題數雖少,難度卻大幅提升。
當竹竹苗區推動5級分制,由於基礎B++被放大為5分,而A(6分)卻不變,會造成拿到B++的學生佔許多優勢。
舉例來說,在原本三級分裡,5B10+的學生為20分,當改為五級分時,B++就被放大為25分,將排擠掉許多拿到3A6+和2A4+的學生。

在會議中,有人主張5級分是均才制,較合理。事實並不然,因為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竹竹苗區,對於拿不到5A的學生而言,就算他有四科拿到A++,只要他剩下的那一科拿不到B++,就可能被排擠掉,進不了他屬意的學校。因此,這個制度獎勵的不是「均才」,而是平庸。
換言之,未來在竹竹苗區推行5級分之後,考生若要進好學校,應先追求5科皆要先站穩B++,然後才追求精熟。若有任何一科無法達到B++,就算得到一堆A++,也可能是一種浪費,依舊要面對被B++排擠的狀況。
三、「均才」制違反108課綱之「適性揚才」精神
在這次竹竹苗區三縣市教審會中,有人主張會考制度改為5級分是追求「均才」,並聲稱這樣的改制較為合理。問題是,國民教育法的宗旨是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並不是考科的「均才」,而108課綱的願景則是「適性揚才」,更不是追求考科的「均才」。這讓人不禁想問,在竹竹苗區會考推動5級分的結果,會引導學生為了升學,以追求學科成績平庸為先,這是不是反而違反108課綱精神?
對於這次竹竹苗區國中會考制度改為5級分,新竹縣教師會表達反對,因為此制度在竹竹苗區施行不僅違反108課綱「適性揚才」的精神,也傳遞追求平庸的價值觀,這樣的制度不僅無助於提升學生整體素質,更可能削弱孩子在AI時代的競爭力。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