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思考:在恩典中回家——論歸屬、創傷與救贖的神學性沉思 Coming Home in Grace: A Theological Reflection on Belonging, Wounds, and Redemption

在這個碎片化、漂泊化、功利化的時代,我們不能膚淺地談「回家」。因為回家,不只是回到一個具體的地方,也不僅是歸屬感的重建,更是對「我是誰」這個存在論問題的根本回應。
一、歸屬的焦灼與被造的創傷
人為何渴望「回家」?因為我們都曾從某個地方被撕裂出來。《創世記》中亞當夏娃在伊甸園中被逐出,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場放逐。我們從此都活在那種深層的「出離」狀態中——出離神、出離本真、出離自己。
正如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所言:「你為自己創造了我們,我們的心若不安息於你,便不得安寧。」這種「不得安寧」是我們存在的底色。我們以為是在為理想奔波,為生活努力,為意義奮鬥,但深層的動力是:我們想回去——回到起初,回到那個未曾破碎、未曾羞恥、未曾孤獨的狀態。
而現實生活卻不斷在強調另一種存在狀態:你是誰,並不取決於你是被誰深愛、從何而來、向何而歸,而是你擁有什麼、產出什麼、展示什麼。歸屬感不是你天然具備的,而是你必須憑藉「交換價值」贏得的。這種被異化的身份建構,讓我們在每一場奮鬥中都更深地確認了自己無所歸屬。
這一切,不正是浪子的故事嗎?他以為擁有產業、自由、遠方就足夠,卻最終在飢餓、羞辱和無望中意識到,「我本可以不必如此」。人不是在外面才流浪,而是在離開父的那一刻,就已經失家、失根、失己。
這種創傷是神學性的。它不是心理層面可以完全修復的,也不是社會學或政治制度能根治的。它需要神本身的介入。正是因為我們的流浪源自與神的分離,我們的歸家才必須經過神的擁抱。
二、恩典的邏輯與愛的倒立
在人類的制度中,歸屬感要靠表現換取。你必須成為某種「有用的人」、某種「合群的角色」、某種「可被接納的形象」,你才能被允許「歸入」。但神的國度運行著另一種邏輯:恩典。
恩典不是因你是誰才給予,而是因神是誰才施予。
當浪子還未走近家門,父親就奔跑出去擁抱他;當彼得三次不認主,主卻三次讓他回應「你愛我嗎」;當十字架上那位強盜只說了一句「你得國降臨時求你記念我」,耶穌便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這一切都不是獎賞,是拯救;不是激勵,是憐憫;不是合理,是超越。
恩典不是給「配得」的人,正因為我們不配,它才稱為恩典。
這種恩典,令人震顫。它解構了世界上所有關於價值的評價系統,把人生從「競爭」的鐵軌上挪回到「回應」的路徑上。我們不再是靠能力或背景來證明自己,而是因知道「我是被接納的」而可以自由地生活。
恩典的邏輯,是回家的唯一路徑。因為我們無法靠自己掙得回家的資格,只能在接納中被帶回。
三、家:既是目的地,更是現在進行時
基督信仰中的「家」,並不等於一種物理意義上的歸屬感,它是與神和好的那一刻開始的存在狀態,是進入「神的同在」(presence)的過程。
正如《希伯來書》所說:「我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 11:16)
這座城並非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是當你跪下禱告時、當你在軟弱中承認無能時、當你放棄掙扎而向神伸出手時,那已經開啟的家門。
家不只是未來的目標,更是現在的狀態。它不是等你死後才進入的天堂,而是你與神親密關係中所活出的天國片段。家,是當你知道你「屬於」、你「不再孤單」、你「被父認領」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
四、回家的召喚,是信仰的終極本質
現代人談信仰時太多功利化的問法:信了神能不能脫單?能不能發財?能不能獲得心理安慰?但真正的信仰,不是為了滿足世俗願望,而是為了完成一個根本性的「轉向」——從自我為中心轉向以神為中心。
正如約翰‧加爾文所言:「認識神與認識自己,是兩種交織在一起的知識。」當我們被神認識、被神擁抱時,我們才真正認識自己,知道我們不是在世界中迷失的「自由人」,而是天父眼中不可替代的兒女。
這個召喚並非柔軟的催促,而是呼號,是警鐘,是十字架上敲響的歸家之鼓。它呼喚你從自我建構的流放中回轉,承認你需要救贖,需要依靠,需要父的懷抱。
五、盼望的核心,是「有家可歸」
對許多人而言,人生的結局是一場孤獨的死亡。遺體被火化、骨灰被撒入海洋,或者永遠沉睡在某個無名的角落。我們的確終將告別一切,連肉體都歸於塵土。
但基督信仰的盼望不是不死,而是在死之後「有家可歸」。不是虛空的靈魂漂泊,而是「在父家中有許多住處」,是「主親自來接你回去」,是「眼淚不再、死亡不再、悲哀哭號疼痛也不再」的那一刻。
這盼望,是人可以抵擋一切苦難的力量。不是逃避死亡,而是穿越死亡;不是否認苦難,而是在苦難中握住那只早已穿透釘痕的手。
結語:我們為何還在路上?
因為我們還沒完全信。但即使我們的信心如同一粒芥菜種,只要轉身,只要願意呼喚「阿爸父」,那扇門就已在我們未敲響之前打開。
你不是孤兒,不是漂泊的靈魂,不是機器裡的齒輪,不是演算法中的數據。你是被造的,你是被揀選的,你是天父眼中被愛到底的孩子。
所以,請停下腳步。把行李放下,把自我放下,把傷口交出來,把淚水流完。然後你會聽見那句話:「歡迎回家。」
「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 2:10)
在神的計畫裡,你不是偶然,而是歸途的必然。
2025-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