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思考:論歸屬、創傷與救贖的神學性沉思 Belonging, Wounds and Redemption

Eric H-avatar-img
發佈於心向上帝的旅程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信仰思考:在恩典中回家——論歸屬、創傷與救贖的神學性沉思 Coming Home in Grace: A Theological Reflection on Belonging, Wounds, and Redemption

raw-image


「回家」這個詞,在當代青年心中,越來越多地被削弱為節假日短暫的行程安排,或者更乾脆,被徹底抽空,只成為一種懷舊的心理投影。但在基督信仰的語言中,它仍然有著沉甸甸的重量。不是旅程的終點,不是鄉愁的慰藉,而是一種屬靈本體的歸返——從墮落、流離、虛無中,回到創造者的愛之中心。

在這個碎片化、漂泊化、功利化的時代,我們不能膚淺地談「回家」。因為回家,不只是回到一個具體的地方,也不僅是歸屬感的重建,更是對「我是誰」這個存在論問題的根本回應。

一、歸屬的焦灼與被造的創傷

人為何渴望「回家」?因為我們都曾從某個地方被撕裂出來。《創世記》中亞當夏娃在伊甸園中被逐出,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場放逐。我們從此都活在那種深層的「出離」狀態中——出離神、出離本真、出離自己。

正如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所言:「你為自己創造了我們,我們的心若不安息於你,便不得安寧。」這種「不得安寧」是我們存在的底色。我們以為是在為理想奔波,為生活努力,為意義奮鬥,但深層的動力是:我們想回去——回到起初,回到那個未曾破碎、未曾羞恥、未曾孤獨的狀態。

而現實生活卻不斷在強調另一種存在狀態:你是誰,並不取決於你是被誰深愛、從何而來、向何而歸,而是你擁有什麼、產出什麼、展示什麼。歸屬感不是你天然具備的,而是你必須憑藉「交換價值」贏得的。這種被異化的身份建構,讓我們在每一場奮鬥中都更深地確認了自己無所歸屬。

這一切,不正是浪子的故事嗎?他以為擁有產業、自由、遠方就足夠,卻最終在飢餓、羞辱和無望中意識到,「我本可以不必如此」。人不是在外面才流浪,而是在離開父的那一刻,就已經失家、失根、失己。

這種創傷是神學性的。它不是心理層面可以完全修復的,也不是社會學或政治制度能根治的。它需要神本身的介入。正是因為我們的流浪源自與神的分離,我們的歸家才必須經過神的擁抱。

二、恩典的邏輯與愛的倒立

在人類的制度中,歸屬感要靠表現換取。你必須成為某種「有用的人」、某種「合群的角色」、某種「可被接納的形象」,你才能被允許「歸入」。但神的國度運行著另一種邏輯:恩典。

恩典不是因你是誰才給予,而是因神是誰才施予。

當浪子還未走近家門,父親就奔跑出去擁抱他;當彼得三次不認主,主卻三次讓他回應「你愛我嗎」;當十字架上那位強盜只說了一句「你得國降臨時求你記念我」,耶穌便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這一切都不是獎賞,是拯救;不是激勵,是憐憫;不是合理,是超越。

恩典不是給「配得」的人,正因為我們不配,它才稱為恩典。

這種恩典,令人震顫。它解構了世界上所有關於價值的評價系統,把人生從「競爭」的鐵軌上挪回到「回應」的路徑上。我們不再是靠能力或背景來證明自己,而是因知道「我是被接納的」而可以自由地生活。

恩典的邏輯,是回家的唯一路徑。因為我們無法靠自己掙得回家的資格,只能在接納中被帶回。

三、家:既是目的地,更是現在進行時

基督信仰中的「家」,並不等於一種物理意義上的歸屬感,它是與神和好的那一刻開始的存在狀態,是進入「神的同在」(presence)的過程。

正如《希伯來書》所說:「我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 11:16)

這座城並非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是當你跪下禱告時、當你在軟弱中承認無能時、當你放棄掙扎而向神伸出手時,那已經開啟的家門。

家不只是未來的目標,更是現在的狀態。它不是等你死後才進入的天堂,而是你與神親密關係中所活出的天國片段。家,是當你知道你「屬於」、你「不再孤單」、你「被父認領」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

四、回家的召喚,是信仰的終極本質

現代人談信仰時太多功利化的問法:信了神能不能脫單?能不能發財?能不能獲得心理安慰?但真正的信仰,不是為了滿足世俗願望,而是為了完成一個根本性的「轉向」——從自我為中心轉向以神為中心。

正如約翰‧加爾文所言:「認識神與認識自己,是兩種交織在一起的知識。」當我們被神認識、被神擁抱時,我們才真正認識自己,知道我們不是在世界中迷失的「自由人」,而是天父眼中不可替代的兒女。

這個召喚並非柔軟的催促,而是呼號,是警鐘,是十字架上敲響的歸家之鼓。它呼喚你從自我建構的流放中回轉,承認你需要救贖,需要依靠,需要父的懷抱。

五、盼望的核心,是「有家可歸」

對許多人而言,人生的結局是一場孤獨的死亡。遺體被火化、骨灰被撒入海洋,或者永遠沉睡在某個無名的角落。我們的確終將告別一切,連肉體都歸於塵土。

但基督信仰的盼望不是不死,而是在死之後「有家可歸」。不是虛空的靈魂漂泊,而是「在父家中有許多住處」,是「主親自來接你回去」,是「眼淚不再、死亡不再、悲哀哭號疼痛也不再」的那一刻。

這盼望,是人可以抵擋一切苦難的力量。不是逃避死亡,而是穿越死亡;不是否認苦難,而是在苦難中握住那只早已穿透釘痕的手。

結語:我們為何還在路上?

因為我們還沒完全信。但即使我們的信心如同一粒芥菜種,只要轉身,只要願意呼喚「阿爸父」,那扇門就已在我們未敲響之前打開。

你不是孤兒,不是漂泊的靈魂,不是機器裡的齒輪,不是演算法中的數據。你是被造的,你是被揀選的,你是天父眼中被愛到底的孩子。

所以,請停下腳步。把行李放下,把自我放下,把傷口交出來,把淚水流完。然後你會聽見那句話:「歡迎回家。」

「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 2:10)

在神的計畫裡,你不是偶然,而是歸途的必然。

2025-10-2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ric H的沙龍
243會員
387內容數
我自己並不是一個會碼字的人,可是有時聖靈充滿就會情不自禁寫下幾行可以稱為感動的句子。能思想,能手寫,能贴這裡,都是神的恩典。若不是出於神,一切都不會成為可能。
Eric 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4
人们说,六十是耳顺之年,听得多,反而说得少。可我更愿意说,六十是信心之年,不再靠眼见,也不再靠经验,而是靠一种内里的确据,一种如经文所言“未见之事的确据”的信。在我心里,那信心有形,是一块柔软的台阶。不是石,不是木,是一种你脚踩上去,就知道它不会塌陷的材质。
Thumbnail
2025/10/24
人们说,六十是耳顺之年,听得多,反而说得少。可我更愿意说,六十是信心之年,不再靠眼见,也不再靠经验,而是靠一种内里的确据,一种如经文所言“未见之事的确据”的信。在我心里,那信心有形,是一块柔软的台阶。不是石,不是木,是一种你脚踩上去,就知道它不会塌陷的材质。
Thumbnail
2025/10/23
“灰色的烟雾模糊了遥远的星座,眼前的一切失去了历史和名字。“ 灰色的煙霧緩緩升起,像一層未完成的禱告,輕輕覆在世界的額頭上。光被稀釋成柔軟的塵埃,閃爍在天幕的深處,如同被上帝藏起來的夢。我站在時間的邊緣,看著這一切的模糊、褪色、靜默,而心中忽然有一種平安,不是來自世界的秩序,而是來自那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2025/10/23
“灰色的烟雾模糊了遥远的星座,眼前的一切失去了历史和名字。“ 灰色的煙霧緩緩升起,像一層未完成的禱告,輕輕覆在世界的額頭上。光被稀釋成柔軟的塵埃,閃爍在天幕的深處,如同被上帝藏起來的夢。我站在時間的邊緣,看著這一切的模糊、褪色、靜默,而心中忽然有一種平安,不是來自世界的秩序,而是來自那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2025/10/19
昨天下午四點,電忽然停了。像是一個看不見的開關,被某隻手靜靜關掉,世界瞬間沉入一種異樣的靜止。風扇停轉,冰箱失聲,屋內的空氣開始凝固,熱氣在每一次呼吸間滾動起來。那種寂靜不是安靜,而是被迫的等待。太太站在廚房門口嘆了一聲,說飯煮不成了。窗外的雲正密集地積在一起,厚重得像要墜下來。
Thumbnail
2025/10/19
昨天下午四點,電忽然停了。像是一個看不見的開關,被某隻手靜靜關掉,世界瞬間沉入一種異樣的靜止。風扇停轉,冰箱失聲,屋內的空氣開始凝固,熱氣在每一次呼吸間滾動起來。那種寂靜不是安靜,而是被迫的等待。太太站在廚房門口嘆了一聲,說飯煮不成了。窗外的雲正密集地積在一起,厚重得像要墜下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於遙遠的旅程中,我溯洄而歸, 尋找那片心靈的淨土, 我最初的家。   那裡,雲朵織就天空的夢, 如糖般甜蜜, 清風,是大自然的輕拂, 喚醒歲月沉睡的笑語, 與純真共舞。 然而那無憂的國度, 如今只剩記憶的微光, 我們曾經踏足的地方, 已被時間輕輕塵封,
Thumbnail
於遙遠的旅程中,我溯洄而歸, 尋找那片心靈的淨土, 我最初的家。   那裡,雲朵織就天空的夢, 如糖般甜蜜, 清風,是大自然的輕拂, 喚醒歲月沉睡的笑語, 與純真共舞。 然而那無憂的國度, 如今只剩記憶的微光, 我們曾經踏足的地方, 已被時間輕輕塵封,
Thumbnail
引言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靈魂的傷痛。
Thumbnail
引言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靈魂的傷痛。
Thumbnail
參加了教會的生命成長營,終於稍微明白為何這麼多人的生命因著這個信仰而有巨大的轉變。 從一開始自我探索、生命根基的重建、生命清理,乃至自我價值認同,都在述說著一件最核心的概念:「神無條件愛著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按著神心中獨一無二美好的形象造的。」 凡人的愛有其極限與缺陷,但神的愛源源
Thumbnail
參加了教會的生命成長營,終於稍微明白為何這麼多人的生命因著這個信仰而有巨大的轉變。 從一開始自我探索、生命根基的重建、生命清理,乃至自我價值認同,都在述說著一件最核心的概念:「神無條件愛著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按著神心中獨一無二美好的形象造的。」 凡人的愛有其極限與缺陷,但神的愛源源
Thumbnail
連假結束後,一些人的心情可能發生變化,可能會產生煩悶、困惑的情緒。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些學員在家鄉過節後的心靈轉變,以及如何透過改變信念,創造理想的實相。
Thumbnail
連假結束後,一些人的心情可能發生變化,可能會產生煩悶、困惑的情緒。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些學員在家鄉過節後的心靈轉變,以及如何透過改變信念,創造理想的實相。
Thumbnail
回家的感覺是什麼樣的?你會形容為「回去」還是「回來」?
Thumbnail
回家的感覺是什麼樣的?你會形容為「回去」還是「回來」?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上週結束高雄場的單身營會,在繁忙的服事後,我就效仿耶穌,退到安靜的地方禱告,並且思想耶穌的受難與復活的過程。
Thumbnail
上週結束高雄場的單身營會,在繁忙的服事後,我就效仿耶穌,退到安靜的地方禱告,並且思想耶穌的受難與復活的過程。
Thumbnail
我從很小就進入到宗教中,或許是我想逃避當時困難的處境吧! 很多宗教都以家庭當包裝,缺少家庭溫暖、自信、肯定和支持的人就會被吸引,然後進入宗教過一個全新的生活,只要他一直沒有發現表裡不一的地方。 只要有名氣功勞,一定全是宗教的栽培功勞,一旦有了一些失敗失形象的事,那就一定是信徒個人的問題,而為了讓
Thumbnail
我從很小就進入到宗教中,或許是我想逃避當時困難的處境吧! 很多宗教都以家庭當包裝,缺少家庭溫暖、自信、肯定和支持的人就會被吸引,然後進入宗教過一個全新的生活,只要他一直沒有發現表裡不一的地方。 只要有名氣功勞,一定全是宗教的栽培功勞,一旦有了一些失敗失形象的事,那就一定是信徒個人的問題,而為了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