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的是那種有好奇心、會自我驅動的人。如果剛好有顧問背景,那就更好了。而你在實習時做的內容,也和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相當接近。」我笑著問他:「那你不擔心專業能力嗎?我在技術面其實不算強。」他回我:「技術不是問題,學就會了。但前兩者——好奇心與動力——那是我教不來的。」
這是我和公司老闆晚餐時的一段對話。從三月開始兼職,到現在成為全職員工,前後九個月,我終於第一次見到這位遠在加拿大的主管。過去因為他剛當上爸爸,忙著照顧新生兒,一直沒時間飛來休士頓。上週,他終於來了。
他留著一副大鬍子、戴著眼鏡,看起來像位學者。原本以為他會是個嚴肅冷淡的主管,沒想到卻相當親切。每次他開口講話,我都覺得像是在和聖誕老公公聊天。
三天裡,我們連開了七場會。他幾乎巴不得我參加每一場客戶會議,還細心教我資料搜集、更新與撰寫的方式。對我而言,這三天最大的收穫,不只是學到流程,而是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在哪些地方加強,也更理解團隊最在意的事。我問他:「你當初為什麼會選我?明明有那麼多比我更懂技術的人。」
他笑著說,他自己也不是本科出身,早年在科技業,後來才轉到碳管理領域,所以能理解我這樣的背景轉換。也因此,他願意給我這個機會。
我又問:「你覺得在這裡工作,最有趣的是什麼?」
他回答:「在這裡工作,像是客戶付錢讓你不斷學新東西。每天都能接觸最新的報告與市場變化。我們的工作,就是告訴客戶『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聽起來簡單,但面對那些在業界打滾數十年的專家,要說出有內容、有洞見的話,其實很挑戰。」他頓了頓,補了一句:「我們能依靠的,是自己對數據的判斷與詮釋。」
老實說,這和我以前做顧問的工作很像,不過這裡更強調對產業「脈絡」與「論述」的理解。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勇於說「我不知道」。晚餐時他說:「希望你多用自己的理論或市場觀點和我討論,因為我也不是樣樣都懂。透過討論,我才能知道自己該學什麼、該調整什麼。」在客戶會議上,他也會坦然地說:「這個問題我不知道,但這是個好問題。」這樣自信與誠實,
在美國職場,我逐漸發現「敢說不知道」是一種力量。這裡的 CEO、VP 都會坦承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再補充後續的想法。這樣的誠實,有時候反而更增加好感,因為當別人是專家時候,你要騙過他們真的很難。
而我過去在亞洲職場的經驗是,千萬別說不知道;就算沒有,也要先說有、回去再想辦法補上。如今看到這種誠實與自信的文化,我覺得相當新鮮。也讓我學到,專業不只是「知道很多」,更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
總的來說,這是一次安全下莊的初次會面。離開前,他說:「現在大環境不好,公司開始縮減國際差旅預算。」
我笑著回:「那讓我去加拿大也行,用美金換算起來還比較便宜呢。」
他大笑,揮手告別,開車前往機場。
我當然沒有目送他背影離去,而是回到辦公室,繼續調整數據。只是,這次我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進到這家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