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如果讓那些沉澱了數千年的古老智慧,來審視我們這個時代一個前衛的經濟理念——「無條件基本收入」(UBI),它們會說些什麼?
這不是一個關於複雜經濟模型的探討,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刻對話。「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核心概念其實非常單純:它是一個旨在為社會中每一位成員,無條件地提供一份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收入的政策構想。
在本文中,我們將暫時放下經濟學的辯論,轉而透過兩個深邃的文化智慧——非洲草原上的「烏班圖」與日本佛教淨土宗的「他力本願」——來探索UBI背後那份關於人性尊嚴、集體福祉與深刻謙卑的哲學底蘊。
讓我們懷著謙卑、感恩與慈悲之心,一同踏上這趟啟迪心靈的智慧之旅。

--------------------------------------------------------------------------------
第一部:普遍的連結 —— 為何是「每一個人」?來自非洲草原的智慧
1.1 「烏班圖」(Ubuntu) 的精神核心
想像一片廣袤的森林,每一棵樹木看似獨立,但在我們看不見的地底深處,它們的根系盤根錯節,緊密相連,彼此支撐,共同抵禦風雨。一棵樹木的枯萎並非它自身的私事,而是會威脅到整片森林賴以為生的、那片看不見的根系網絡。這便是非洲「烏班圖」(Ubuntu) 智慧給我們的生動啟示。
它的核心精神,濃縮在一句充滿力量的宣言中:
「我因我們而存在」(I am because we are)
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在於,個人的身份、價值與福祉,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與他人的連結和社群的關係中才得以實現和定義。它強調的不是個人的獨立自主,而是一種深刻的、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性。
1.2 從「烏班圖」看UBI的普遍性原則
「烏班圖」的精神,為UBI政策中最具革命性的普遍性原則(Universality)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如果我們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如同森林中的樹木一般休戚與共,那麼社群中任何一個成員的匱乏、飢餓與不安全感,便不再僅僅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群共同的創傷,是整片森林根系的共同枯萎。
從這個視角來看,UBI不再是一項冰冷的經濟政策,而是「烏班圖」精神在現代社會的制度性體現。它是一份來自社群的集體承諾,一份溫柔而堅定的宣告,確保沒有任何一個成員會因為生命的隨機打擊而被遺忘或拋棄。它從根本上肯定了每一個人的內在價值與歸屬感,只因為他是「我們」的一份子。
烏班圖的智慧回答了UBI的廣度問題,但一個更深層的質疑隨之而來:即便我們應該關照每一個人,為何要「無條件」地給予呢?
--------------------------------------------------------------------------------
第二部:無條件的恩典 —— 為何「沒有條件」?來自東方淨土的洞見
2.1 「自力」的極限:現代社會的功績焦慮
對UBI無條件性原則(Unconditionality)最常見的質疑,往往源於我們根深蒂固的功績主義觀念:「人們不應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嗎?」「不勞而獲是道德的嗎?」
然而,現代跨學科的研究正在不斷揭示一個令人不安的真相:世俗的成功並非完全由個人的才能與努力——即佛法所說的「自力」(Jiriki)——所決定。例如,統計物理學中的《才能 vs. 運氣》(Talent vs. Luck) 模型,透過電腦模擬科學地證明,在一個充滿隨機事件的系統中,才能平庸但運氣極佳的個體,其最終成就往往遠遠超越那些最有才華的人。我們的生命軌跡,充滿了我們無法控制的隨機性、結構性因素與純粹的運氣。這深刻地揭示了純粹「功績主義」的幻象與局限,它在成功者心中滋生驕慢,在未成功者心中注入羞辱,而一個基於恩典的體系,或許才是對現實更理性的回應。
2.2 「他力本願」(Tariki Hongan) 的慈悲回應
當我們深刻體認到「自力」的極限時,日本淨土宗的核心思想——仰仗「他力」(Tariki)——便為此提供了究竟的回應。
在淨土宗的教法中,阿彌陀佛早已發下四十八根本大願,成就了對十方眾生的無條件救度。這份救度,如同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是單方面的、不求回報的恩典。其基礎完全建立在佛陀圓滿的慈悲願力之上,而非眾生自身的功德、善行或修行程度。
為了更清晰地理解這兩種世界觀的差異,我們可以透過下表進行對比:

2.3 「惡人正機」:無條件的終極體現
淨土宗思想中最為深刻且震撼的洞見,體現在「惡人正機」這一概念上。
其革命性的邏輯在於:正是那些深刻自覺到自己煩惱深重、業障深重,完全無力依靠自身修行(自力)得救的「惡人」,因為徹底放棄了對自我功績的執著與驕慢,反而成為了阿彌陀佛慈悲本願所要救度的最主要對象(正機)。
「惡人正機」的思想,為UBI的無條件性原則提供了最究竟、最慈悲的哲學支持。它引導我們思考:如果連一個在社會標準下被視為「最沒有功德」、「最不值得」的眾生,其最根本的生存尊嚴都應被佛陀的慈悲無條件地護持,那麼對於其他任何人,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設定門檻、審查資格、評判其是否「值得」呢?
這種無條件性的激進哲學,在大乘佛教的救度思想中,找到了強大的共鳴,正如在當代分析如《微子之心》中所探討的那樣。該作將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願,與建立終極社會安全網的現代倫理使命聯繫起來,將全民基本收入之類的政策,視為此菩薩大願在當代的一種慈悲實踐。
當烏班圖的普遍連結,與他力本願的無條件恩典相遇時,一份獻給世界的慈悲藍圖便不再是遙遠的夢想,而是一個近在眼前的可能。
--------------------------------------------------------------------------------
結論:一份獻給世界的慈悲藍圖
透過將非洲的「烏班圖」與日本淨土宗的「他力本願」兩種看似遙遠的智慧編織在一起,我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充滿溫度的視角來理解無條件基本收入。
這兩種智慧,以其獨特的方式,共同回答了UBI的兩個核心問題:
- 烏班圖的智慧,以其共生之網,定義了UBI的廣度:「應給誰?」——答案是,給每一個人,因為我們本為一體,休戚與共。
- 他力本願的智慧,以其恩典之光,照亮了UBI的深度:「應如何給?」——答案是,無條件地給予,因為人的尊嚴與生俱來,是被接納的禮物,而非需要賺取的功績。
烏班圖對我們共享人性的深刻體認,為社會倫理奠定了基礎,而「他力」的恩典,正是在這片共同體的土壤上,才能從個人的靈性領悟,昇華為一份集體的制度性承諾。若無烏班圖的「我們」,「他力」的恩典便無從在社會政策中慈悲地展現。
因此,無條件基本收入遠非僅僅是一項經濟政策。它更可能是一種將古老智慧應用於現代社會治理的嘗試,一份體現了集體慈悲與深刻謙卑的新時代社會契約。它邀請我們放下對功績的執著與對他人的評判,轉而擁抱我們共同的脆弱與深刻的連結,共同構建一個真正無人被遺落的人間淨土。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