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偉將出席輝達於美東舉辦的 GTC(10/27–29),並參與會前座談,是台灣在場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這次出席凸顯鴻海與輝達在 AI 基礎建設、伺服器/機櫃整合、以及 AI Factory 等議題上的深度合作關係。 對投資人與產業的意義:短期是「題材催化、資金關注」,中長期是「訂單能見度、在地化合作」的檢驗。
劉揚偉可能會談的四大主題(可期待的議程重點) 1. AI 基礎建設(AI Factory / 推論中心):高密度機櫃、電力/冷卻、在地化部署經驗與規劃。 2. 伺服器供應鏈與在地化生產:美國 / 墨西哥 / 台灣產能如何協同,以支援客戶在地化需求。 3. 軟硬整合與系統解法(從代工到平台):MIH / 模組化設計、OTA 與軟體服務如何與硬體基礎建設結合。 4. 產業與政策的對話:在 AI 與國安、能源、法規交錯下,廠商如何與政府協作推動基礎設施。 --- 為什麼「台灣唯一受邀」很值得看? 國際舞台的能見度:被邀請到 GTC 的會前座談,代表鴻海在全球 AI 供應鏈中的地位已獲國際大廠高度認可。 信號意義大於一時新聞:這類高層交流通常會促成後續技術合作、商業採購或策略聯盟—尤其在 AI 基礎建設這種資本與政策密集型領域。 --- 投資人與產業應追蹤的 7 個指標(把話題變成可驗證的事實) 1. 是否在會後公布新的合作備忘錄(MOU)或大單(最直接的落地訊號)。 2. 鴻海伺服器/機櫃分部季度營收與毛利變化(分部數字能反映實際放量)。 3. NVIDIA 與鴻海在 GTC 上公布的技術/產品路線(例如 Blackwell 採用、800V DC 架構等)。 4. 各地廠區(美/墨/台)產能啟動或擴產公告(在地生產能見度)。 5. GPU 交付與供應鏈能見度(NVIDIA 出貨節奏)。 6. 政府或業界就 AI 基礎建設的政策/補助動向(電力、土地、稅務等配套)。 7. 媒體會後語錄與 Q&A 的關鍵句(誰說了什麼,對訂單或合作有無具體承諾)。 --- 小提醒 被邀請上台與高層對談,是建立「關係資本」與公開溝通策略的好機會,但真正會改變營收與估值的,還是後續能落地的合約與交付數字。所以吃重點:看完場內花絮,不要忘了追公司公告與分部營收。 --- 粉色小結(溫柔觀點) 劉揚偉站上輝達 GTC 的會前座談,不只是一場領袖之間的寒暄——它是台灣製造與全球 AI 生態鏈緊密連結的一個象徵性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