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嗎?
從今天開始,我想在這𥚃固定在每個星期,分享一小篇「心靈空間」的短文。至少,讓我這個人看起來有一點產值。(笑)
這是我正在嘗試的一個系列:生活的空間裡和自己的內在心理,如何連結互動。
很多內在的情緒,常常是隱晦的、不容易說清楚的,但它們其實每天都在生活空間裡上演成各種大小情節。某個程度上,這當然沾到一點空間心理學;這麼多年的室內設計工作裡,我陪著很多人把他們「想要的生活」落到真實的空間裡。而我發現,從一張平面圖,其實就可以讀出一個人很多不同的面向。居家環境中尤其傳達出大量個人的訊息。
現在,我只是換一種方式,把人和空間的寫出來—更像是一種內在心靈的照見。這也是我所說的「內在設計學」。
對啦 我以前也嘗試寫比較溫柔的、像雞湯一樣的東西,但老實說,可能不好喝(我承認 😅)。
今年整個夏天我都泡在毛姆的文字裡,結果當我開始寫「浴室」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口味變了。
比較像一口威士忌。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喝下去會有點辣,但天冷了,來一口吧~
(酒量不好的,慎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在設計學|心靈空間之〈浴室〉
「ㄉㄚ˙ ㄉㄚ˙ ㄉㄚ˙ ㄉㄚ˙ ˙˙˙˙˙ㄉㄚ˙ ㄉㄚ˙ 」
某個重複的頻率,讓我在熟睡中醒來,「....節拍器?」我以為。沒有睜開眼睛,我在黑暗裡搜尋這個聲音的方向。
「ㄉㄚ˙ ㄉㄚ˙ ㄉㄚ˙ ⋯⋯ ㄉㄚ˙ 」。是浴室。
我循著聲音走進浴室,在黑裡辨識它落在天花板的哪一個位置。不是急促的滴落。不大,更像是在水管裡等了很久,從某一個孔縫,小心地一點一點滲出。
很睏的我,閉著眼站在冰冰的地磚上,聽著四方之間「ㄉㄚ˙ ㄉㄚ˙ ㄉㄚ˙ 」的回聲。
漏水了。
我感到一種很小很幼稚的挫敗。即使我是室內設計師,我現在一點辦法也沒有。
房子是一個身體,浴室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臟器。也許是腎臟吧。
關於排泄、衛生,甚至私密的美感,對每一個學設計的人,這是很關鍵的學習。從排水、管線、通風,到鏡子前的自我認同工程。這是一個關乎內在核心系統的空間。
我不是第一次遇見這個臟器失守的問題。
在紐約唸書的時候,我住在一棟古蹟保存法約束的黃石街屋。(就是慾望城市裡凱莉住的那一種。)我的工作室是挑高四米的空間,估計是當年大戶人家的客廳。不大,但最美的是兩扇三米多的古典長窗,還有長窗外四季變化的大樹。那時我的樓上住著兩個建築系的學生。樓板很薄,半夜我都可以清晰聽見他們的走動。
「大概是在做模型吧⋯⋯」從聲音也可以判斷他們行為的動線。
有時浴室的暖氣管,還可以隱隱約約聽到他們對話,嗡嗡嗡不太清楚的「FXXX」…@@DDSXGFDG。這些小小空間的細碎互動,我一點不以為意。
好像一起隔著樓板一起生活一樣。
一天,我正癱在長窗前的臥榻上,享受著咖啡、陽光、自以為非常有質感品味的美好瞬間 ⋯⋯。忽然浴室傳出巨大的聲響。什麼東西框框框地落了下來。我打開門一看,不得了,浴室白色的天花破了一個大洞,石膏板木頭⋯直直落在我刷得雪白發亮的白色浴缸上。我馬上打電話給樓上的,「快下來看!浴室掉下來了」。
我們三個站在我的浴室裡,嘆為觀止。
「幸好,不是我正坐在馬桶上的時候。」 這時候,建築男悠悠的說。
我們很快聯絡上了猶太房東,因為古蹟保存法,他的修繕一向如古蹟修復一樣的緩慢。這一次倒是飛速。隔天兩個波蘭人就來到了我們的公寓樓裡修了一整天,我回到家的時候,天花板補好了,油漆也刷了。猶太房東還很驕傲的跟我說,修這個天花板的時候還幫我做了一個儲物的小夾層。
後來為了給我收驚,樓上的請我吃了一頓飯。不知道為什麼自然地,這個洞,自然而然變成我們三個人的事。
「但…為什麼天花板會掉下來呢?」
飯桌上一度討論了這個議題,完全沒有細究,房東在補天花之前還做了什麼。正如,我們完全不是了解腎臟和性功能,對我們後半生有多麼重要。倒是排練了,如果坐在馬桶上掉下來,要如何保護重要部位的隱私和安全。
仔細看了這個住了二十幾年的房子,我看見天花板有微微的龜裂,估計是幾次地震不小心震出的魚尾紋,裂痕的樓板𥚃有鋼筋和水泥,是否如膠原蛋白一樣緊實?我看不見。
對,天花板沒有燈。我喜歡維持古老的六十瓦的燭光感,但即使我日常生活使用的瓦數如此之低,某次嘗試新電器的時候,還是跳電了。電流如何在房子裡竄動?我看不見。那,從樓上滴落到我天花板的,是哪一種水呢?我看不見。
家,是自我存在的地方。我的存在,並非只是肉眼可見的空間,在我看不見存在著不可控的很多因素。但當一滴水落到了我的天花板上的時候,我的存在就被干擾了。更別說, 這讓我暴露在一種很尷尬的依賴裡, 我必須:
•去敲別人的門
•跟管理員說
•等水電師傅
•接受別人進你家、進你浴室看你最私密的地方
也就是說,為了處理生活裡最私密的角落,我被迫把最私密的部分打開給陌生人。
在這裡二十幾年,實話是,我沒有認識過樓上的鄰居。帶這一種生份的禮貌,隔日,我請管理員轉達漏水的狀況。沒想到,管理員轉達回覆是,
「不可能昨天我家沒人洗澡。」
怎麼不說你家沒人了?昨天晚上是鬧鬼了?
沒有沒有沒有,我真的沒有生氣。
我可以等。
終於,某日我正好在家,那熟悉的「水落下的聲音」又正好出現了。我走進浴室,對著天花板拍了一段十五秒鐘的影片。
沒有開燈。
漆黑中畫面裡,很有韻律的「ㄉㄚ˙ ㄉㄚ˙ ㄉㄚ˙ ⋯⋯ ㄉㄚ˙ 」。
就像古老鬼屋𥚃的走動秒針。
然後,二話不說。我上樓按了門鈴。那位電梯裡,眼神不接觸無表情的女士來開門,看見我非常訝異。
「請問今天你們家有人洗澡嗎?」從門口我看到她背後大理石的晶亮。
沒有,現在沒有。她很堅決的告訴我。
我打開手機裡的影像,遞到她的面前。
她盯著漆黑的天花的畫面,「ㄉㄚ˙ ㄉㄚ˙ ㄉㄚ˙ ⋯⋯ ㄉㄚ˙ 」
你聽見了嗎?我問。靜靜的,陰影下我看不清她的表情。她點點頭。「我會找水電師傅來看看。」
下樓的時侯,在電梯的鏡子裡, 我才發現自己穿著超短的睡褲。
平面圖會說話,天花板會說話,水聲也會說話。看不見水管裡的水,那些最隱密的事,其實整棟樓都聽得見。
這不奇怪吧?我們都是隔著樓板一起生活。
( 文中人物為創作之呈現, 請勿對號入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記
作為一個 Lumina Spark© 國際執行師,我很清楚自己在不同情境下,會出現不同的動態人格。日常的我是偏黃綠的能量:隨和、好玩、很好聊。但在壓力下,我會切換到紅色的能量:主導、防禦,甚至有一點咄咄逼人。
陽光的地方一定也有陰影。能量本身沒有好壞,真正的問題是:在兩股對立的能量之間,我怎麼找到一個舒服的平衡?我學到的是,透過覺察,我可以為自己創造多一點選擇。
去掉標籤、也不急著分類,我相信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充滿可能的多面體。
你在浴室裡,是怎樣的自己?
你有沒有發現,連同一個空間,在不一樣的時間走進去,出現的也可能是不同的你?
#內在設計學 #心靈空間 #浴室 #LuminaSpark #動態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