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掌握資訊、瞭解本質就是輸的開始
你可以假想成今天播放一部影片,從0秒開始到結束,接著你倒著播,那麼影片裡的所有動作就是逆向播給你。而當你要使用任何逆轉物品時,你的心流方向是必須跟原本你想的一樣,譬如說你跑步、游泳、喝水,心態都是保持與現實世界一模一樣的狀況。當你對著逆轉物品這麼想時,逆轉物品就會像是倒著播的影片開始播放。因此體感跟心流方向是反向的。
影格代表著每一幕的最小維度單位,因此影格系列嘗試用最小維度的方式分析電影。天能由於在短短兩、三小時塞滿了許多反人類的解釋型對話,並且在影片中使用了多段順向、逆向概念,針對這個電影,拆解成8個段落:
在「天能」之前,我們曾經在「全面啟動」比較過兩者之間相異之處,我認為整體來說,天能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官,或許除了諾蘭以外,鮮少真的有人能落實腦中的概念,但由於物理想像中的極限,我們在反熵世界中真正能拍攝出來的僅是更為巨觀、更容易辨認的感受,猶如時間、冷熱、風向等等。或許對於真正的理工男而言,稍嫌略顯誠意不足,但是實際更細微的物理化學反應其實難以真的化幻想為真實,也或許未來的日子,真的有人能攻克也不一定,但或許不是現在。
因此觀賞本片,或許可以follow諾蘭所說的「試著感受它,而非理解它。」你可能會得到別種觀影感受,深究在可能性的物理Bug之中可能會非常痛苦,而且難以窺就大局。
唯一最需要要抱怨的就是整體而言的「文戲」,整體而言對話太過於WIKI、Google化,缺少許多人設的前設定。你總得要埋首於他們之間字裡行間的資訊。因此你可以感受到整體對話結構總是一直在互相堆疊解釋性對話,這簡直就與德劇──闇(DARK),有著完全天平兩端的對比。DARK有時對話過於懸疑、缺乏解釋,而天能則是不停地角色對話之間互相補充缺口。
然而這或許就電影跟影集兩者天生「侷限性」的差異,電影總是要在2、3小時之內塞下所有可能要放進的段落,盡可能地讓觀眾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吸收整個大局觀,它需要的是「捨棄」,也更多的在於如何「展延」必須要展延的部份;而影集由於是分散性的作品,它需要的是情感、故事的串聯。若要讓整體天能在觀眾能夠接受的怡然對話情節之下,我相信會是需要四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這或許是在一定平衡之下最後堆疊起來的結果:再多就拍不下去了。
另外這部電影就像某一種巨大的逆走機器,當你觀影完成後,某些細節要回去回顧似乎才能領略出一些細節,然而這真的是很可惜的地方,因為真正的神片應該是要讓觀眾順著看跟反著看都具備欣賞性,然而天能感覺更適合看完它才擁有可以更多可以欣賞它的機會。或許它失去進入神片的討論名單,但我認為這部作品做出了一些重要的創新。
第一場戲是基輔歌劇院的行動。由於我們沒有任何前設定的知識,只能透過畫面帶著我們開始這場行動。基本上我們沒辦法知道特種部隊的組成、主角在這場戲的角色、到底在找甚麼物件、任務目標到底是甚麼。接著我們在忙於用眼睛蒐集這些資訊時,磅礡的音樂與音效為我們的腎上腺素拉滿了檔次。恐怖行動開始過後不久,主角偽裝成特種部隊進入歌劇院,攻堅人員對空調系統通入昏迷氣體後導致人質昏迷,實際上這種昏迷氣體可能會有不良反應或者死亡,歷史上的莫斯科歌劇院挾持事件是歷經四天之後才出此下策,但電影直接開始就沒有任何協商,直接就開始通氣體,一言不合就直接使出了最下下策。對此,或許你只能理解這是科幻電影,不是要拍一部警匪對峙的電影,我可以接受這種具有目的性的「大型轉場」,或者是「目的性的副本」。
我們活在一個暮光世界,且黃昏時沒有朋友
很暮光的台詞,大概是致敬我們的超級工具人尼爾。當主角對著線人講這句話的時候,就像是在進行身份確認。然而主角與線人之間的對話只猜得出來大概是要幹大事了,但缺乏「前設定」的我們只知道主角正在找「某個東西」,當時的我們還不知道他正在找演算機部件。
整體而言這一大段武戲提供了兩個線索,那就是「逆轉子彈」的初登場與背著紅線吊飾的神秘面罩男。整齣歌劇院的戲轉場跟對話都相當快,唯獨紅色吊飾讓觀眾看好看滿,旁邊的同伴還順便埋了梗。沒錯,這就是超級工具人尼爾前來搭救天能創辦人主角的段子。因此即便你完全不理解、也忘記基輔歌劇院在演甚麼也沒關係,這個歌劇院副本本身就是要搭救主角存在的,同時間尼爾還得回到12市做他該做的事。
以逆向來看
,觀眾更應該值得注意歌劇院突襲與12市爆炸的時間點。
以順向來看
,觀眾大概只需要注意到逆轉子彈的第一次登場跟尼爾工具人現身。
接著在炸彈在歌劇院高樓層引爆之後,主角跟同伴回到同伴車內被自己同夥挾持,被帶去一個火車站被刑求。若不特別說明,觀眾應該很難看得出來被刑求的兩個人正在被拔牙,我也是到了後面一齣老白男戲碼提到的口腔重建才知道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