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明明準備充分,卻在當下發現自己被新的思考帶著走?
那一刻,你不是照稿說話,而是在重新整理自己。
今天受邀參加孫治華老師主持的《人生挖挖WOW》Podcast 錄音,這是我第一次從「寫」的人,變成「被問」的人。
從內在對話,重新整合自我
這次訪談,我們聊了許多關於職場與人生的故事:從世代差異、斜槓發展,到企業與個人轉型。
平常我習慣用文字整理思緒,但錄音現場那種邊思考邊回應的節奏,不只是與主持人的對談,更像是一場內在對話。
這些年來對職場的觀察、身份的轉變、挑戰與糾結,都在語言流動之間被重新整合。
我也驚訝地發現,隨著生命階段與生活邊界的擴展,自己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五年前的我,把「工作狂」視為身份認同;如今,我漸漸鬆綁了那個信念。
我仍舊熱愛工作,但更能理解——它不是人生的全部,而是體驗世界的一種方式。
而生命,還有許多值得期待的嘗試。
斜槓,不只是多職,而是社會的適應力
對我而言,「斜槓」並非潮流,而是一種社會適應力的展現。
早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為了維持生活,也常身兼數職。
那時是「為了生存」;如今則是「為了自主」。
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定義「工作」,重新界定何謂穩定與成長。
若從物種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歷史是一部適應的長河。
我們學會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我們學會語言,交換了思想;我們發明工具,改寫了命運。
正如生物為了生存而進化,人類社會也隨科技演進而加速前進,速度成為一種新的生存環境。
馬車的年代,人靠時間丈量距離;汽車出現後,距離開始縮短;到了飛機與火箭時代,時間反而追不上人。
世界越轉越快,卻也讓我們更需要慢下來,去思考——自己想跟上的是速度,還是方向?
我們不斷迭代出新的樣貌,在職場也是如此,每一次轉職、轉型、轉念,都是一次微型的進化。
也許這一生都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轉型——有些人只需幾次,更多人則在上百次、上千次的嘗試裡,學會升級,也學會休息。
許多「以為如此」的事,換個角度看,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走過的每一段路,都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那些欣喜、滿足、苦澀與糾結,正是人生最真實的模樣。
留給自己的註腳:從即興到沉澱
另一個體悟是:準備與現場,是兩種不同的功課。
訪談前做了不少準備,但在現場仍有幾個想法沒能即時發揮,節目結束後,其實有些扼腕。
後來想想,也許那正是留給自己的註腳——等 Podcast 上線後,再把那些延伸思考整理成系列文章,讓語音的即興,轉化為文字的沉澱。
分享,其實也是一種學習過程。
而收穫最多的,往往是那個開口說話的人。
後記
感謝治華老師的邀請,以及節目團隊的用心。
節目上線後我會再分享連結,也期待和大家一起聊聊。
那個「被問的當下」,你是否也曾重新認識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