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坐車時低頭滑手機、看書或回訊息,沒多久就開始頭暈、發熱、噁心,最後不得不抬頭望向窗外,深吸幾口氣。
有些人甚至不需要做這些事,只要坐車、坐船、坐飛機一段時間,就會開始暈;這樣的人,很多會因此不敢旅行,要不然就得在出發前先吃一顆暈車藥,昏昏沉沉地度過整個旅程。可能有很多人以為這只是「腦袋暈了」,但最新研究指出:有可能連你的腸子也在暈。
誰在作怪?不是腦袋,是腦幹
過去的研究發現,暈車的直接反應是由腦幹啟動的。
我們的腦幹負責整合來自內耳(平衡器官)、眼睛(視覺訊息)與身體(肌肉與皮膚感覺)的訊息。當這些感覺不一致時,大腦就會出現「錯亂」。
例如,當你在車上看書:
眼睛告訴腦:「我們沒在動。」
內耳卻回報:「我們明明在晃啊!」
這種感覺衝突讓腦幹誤以為「我們是不是中毒或失去平衡了?」
於是,保護機制啟動:流冷汗、臉色發白、心跳變慢、胃抽動——結果我們就開始暈車了。
當我們吃下毒物或感染病原,我們的感官也會收到混亂的信息,於是就觸發腦幹發生反應,讓人嘔吐好把毒素排出。
只是現在,車子不是毒,暈車卻會讓我們在沒有中毒也沒有生病的時候照樣想吐。
從演化角度看,這其實是一種防禦反應,只是在坐車時,被錯誤信息給啟動。畢竟,尼安德塔人與克羅馬儂人可沒坐過車啊!
這就是所謂的「感覺衝突理論」。
過去的「感覺衝突理論」能解釋為什麼暈車會發生,
但有些現象卻讓科學家困惑:
為什麼有人天生不會暈車?(如果以「感覺衝突理論」來解釋,豈非在演化上不利?)
為什麼有人多坐幾天就習慣?
為什麼有些人一緊張或吃錯東西更容易暈?
最近有科學家爬梳文獻後認為,答案可能就藏在我們的腸子裡。
荷蘭神經科學家 Talsma 與 de Winkel 在 2025 年提出一個新觀點:
暈車並非只發生在腦,而是腦與腸之間的溝通出了問題。
他們的假說來自過去的一些觀察。從太空人的研究發現,太空微重力會改變腸菌結構,誘發發炎並影響前庭功能;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有些常用暈車藥(如 dimenhydrinate、promethazine)可直接影響腸道菌組成;最後,有些研究發現,服用益生菌者在海上航行期間暈船顯著減輕,且腸菌組成更穩定。
他們將這個想法稱為「第三個慢過程(the third slow process)」假說。
意思是,除了快速的神經反應與中速的荷爾蒙反應外,
還有一個更慢、但深遠的腸道調節層,正在影響暈車的強度與持續時間。
他們認為,這層「慢反應」來自幾條路徑:
1. 迷走神經:這條連接腦與腸的「高速公路」裡,八成的訊號是從腸子傳上腦。
當腸胃因晃動感到不適時,迷走神經會回報「不對勁」,讓腦幹更容易啟動噁心反射。
2. 腸道菌相:腸內的微生物會產生神經活性物質,如血清素、GABA。
不同菌群組合會改變迷走神經與自律神經的敏感度。
有研究甚至發現,吃益生菌的人在海上比較不容易暈船。
3. 荷爾蒙與免疫訊號:當身體受到壓力或發炎,皮質醇與組織胺上升,也會放大暈車反應。
這些機制的反應速度較慢,但能解釋「為什麼暈車後會持續一陣子、恢復也慢」,
以及「為什麼有些人吃完飯、緊張或疲勞時更容易暈」。
他們還提出了「節律衝突假說」。
他們認為,大腦與腸道各有自己的節奏:
胃的慢波約每分鐘三次;
大腦的 α 波約每秒十次。
當兩者的節奏被打亂——例如車子晃動、壓力升高、腸道菌失衡——
這種「內在不同步」也可能讓人感到暈與噁心。
換句話說,暈車不只是一場感覺的衝突,也是一次節奏的失調。
這些新假說當然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明。如果暈車真的與腸道菌也有關的話,未來暈車的治療方式有可能更溫和、更個人化。
或許將來可以根據腸菌組成來預測自己是否有「暈車體質」;
也可以藉由服用特定益生菌或飲食(例如含短鏈脂肪酸的食物)來預防暈車;
甚至開發「重新校準腸腦節律」的非藥物療法。
看了這篇論文,我才知道原來暈車這麼複雜。不過,也瞭解到暈車其實只是因為收到的信息刺激不一致,讓我們的身體誤會自己中毒了,接著就是透過迷走神經互相「警告」,結果搞得整個人都不舒服。
也就是說:暈車,不只是頭暈那麼簡單,它其實是一場全身的誤會,是一段從耳朵、眼睛到腸子之間錯綜複雜的生理對話。
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再靠藥物壓抑暈車,而是透過了解自己的「腸腦節奏」,
讓身體重新合拍。
參考文獻:
Talsma, T. M. W., & de Winkel, K. N. (2025). The gut feeling in motion sickness. Communications Biology, 8(1497).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5-089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