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車,可能不只是腦子搞錯而已!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我們大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坐車時低頭滑手機、看書或回訊息,沒多久就開始頭暈、發熱、噁心,最後不得不抬頭望向窗外,深吸幾口氣。

有些人甚至不需要做這些事,只要坐車、坐船、坐飛機一段時間,就會開始暈;這樣的人,很多會因此不敢旅行,要不然就得在出發前先吃一顆暈車藥,昏昏沉沉地度過整個旅程。

可能有很多人以為這只是「腦袋暈了」,但最新研究指出:有可能連你的腸子也在暈。


誰在作怪?不是腦袋,是腦幹


過去的研究發現,暈車的直接反應是由腦幹啟動的。

我們的腦幹負責整合來自內耳(平衡器官)、眼睛(視覺訊息)與身體(肌肉與皮膚感覺)的訊息。當這些感覺不一致時,大腦就會出現「錯亂」。


例如,當你在車上看書:


眼睛告訴腦:「我們沒在動。」

內耳卻回報:「我們明明在晃啊!」

這種感覺衝突讓腦幹誤以為「我們是不是中毒或失去平衡了?」

於是,保護機制啟動:流冷汗、臉色發白、心跳變慢、胃抽動——結果我們就開始暈車了。


當我們吃下毒物或感染病原,我們的感官也會收到混亂的信息,於是就觸發腦幹發生反應,讓人嘔吐好把毒素排出。

只是現在,車子不是毒,暈車卻會讓我們在沒有中毒也沒有生病的時候照樣想吐。

從演化角度看,這其實是一種防禦反應,只是在坐車時,被錯誤信息給啟動。畢竟,尼安德塔人與克羅馬儂人可沒坐過車啊!


這就是所謂的「感覺衝突理論」。


過去的「感覺衝突理論」能解釋為什麼暈車會發生,

但有些現象卻讓科學家困惑:


為什麼有人天生不會暈車?(如果以「感覺衝突理論」來解釋,豈非在演化上不利?)

為什麼有人多坐幾天就習慣?

為什麼有些人一緊張或吃錯東西更容易暈?


最近有科學家爬梳文獻後認為,答案可能就藏在我們的腸子裡。


荷蘭神經科學家 Talsma 與 de Winkel 在 2025 年提出一個新觀點:

暈車並非只發生在腦,而是腦與腸之間的溝通出了問題。


他們的假說來自過去的一些觀察。從太空人的研究發現,太空微重力會改變腸菌結構,誘發發炎並影響前庭功能;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有些常用暈車藥(如 dimenhydrinate、promethazine)可直接影響腸道菌組成;最後,有些研究發現,服用益生菌者在海上航行期間暈船顯著減輕,且腸菌組成更穩定。

他們將這個想法稱為「第三個慢過程(the third slow process)」假說。

意思是,除了快速的神經反應與中速的荷爾蒙反應外,

還有一個更慢、但深遠的腸道調節層,正在影響暈車的強度與持續時間。


他們認為,這層「慢反應」來自幾條路徑:

1. 迷走神經:這條連接腦與腸的「高速公路」裡,八成的訊號是從腸子傳上腦。

   當腸胃因晃動感到不適時,迷走神經會回報「不對勁」,讓腦幹更容易啟動噁心反射。

2. 腸道菌相:腸內的微生物會產生神經活性物質,如血清素、GABA。

   不同菌群組合會改變迷走神經與自律神經的敏感度。

   有研究甚至發現,吃益生菌的人在海上比較不容易暈船。

3. 荷爾蒙與免疫訊號:當身體受到壓力或發炎,皮質醇與組織胺上升,也會放大暈車反應。


這些機制的反應速度較慢,但能解釋「為什麼暈車後會持續一陣子、恢復也慢」,

以及「為什麼有些人吃完飯、緊張或疲勞時更容易暈」。


他們還提出了「節律衝突假說」。

他們認為,大腦與腸道各有自己的節奏:


胃的慢波約每分鐘三次;

大腦的 α 波約每秒十次。


當兩者的節奏被打亂——例如車子晃動、壓力升高、腸道菌失衡——

這種「內在不同步」也可能讓人感到暈與噁心。

換句話說,暈車不只是一場感覺的衝突,也是一次節奏的失調。


這些新假說當然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明。如果暈車真的與腸道菌也有關的話,未來暈車的治療方式有可能更溫和、更個人化。


或許將來可以根據腸菌組成來預測自己是否有「暈車體質」;

也可以藉由服用特定益生菌或飲食(例如含短鏈脂肪酸的食物)來預防暈車;

甚至開發「重新校準腸腦節律」的非藥物療法。


看了這篇論文,我才知道原來暈車這麼複雜。不過,也瞭解到暈車其實只是因為收到的信息刺激不一致,讓我們的身體誤會自己中毒了,接著就是透過迷走神經互相「警告」,結果搞得整個人都不舒服。


也就是說:暈車,不只是頭暈那麼簡單,它其實是一場全身的誤會,是一段從耳朵、眼睛到腸子之間錯綜複雜的生理對話。


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再靠藥物壓抑暈車,而是透過了解自己的「腸腦節奏」,

讓身體重新合拍。


參考文獻:

Talsma, T. M. W., & de Winkel, K. N. (2025). The gut feeling in motion sickness. Communications Biology, 8(1497).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5-08958-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300會員
1.0K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10/29
是否曾想過,為何寄生植物(如日本松蒿 Phtheirospermum japonicum)不會寄生自己人? 當然,寄生自己人對它們來說是沒有好處的; 但是,它們如何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最近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個機制!
Thumbnail
2025/10/29
是否曾想過,為何寄生植物(如日本松蒿 Phtheirospermum japonicum)不會寄生自己人? 當然,寄生自己人對它們來說是沒有好處的; 但是,它們如何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最近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個機制!
Thumbnail
2025/10/28
2025年10月,《Nature Plants》刊出一篇社論〈Old crops in new places〉,討論氣候變遷下農業的巨大變動。 隨著氣候暖化,英國開始嘗試種稻、豆類與鷹嘴豆; 雖然作物轉移可以保障農民收入,但是失去的文化呢? 而臺灣農民面對的,則是失去土地的恐懼。
Thumbnail
2025/10/28
2025年10月,《Nature Plants》刊出一篇社論〈Old crops in new places〉,討論氣候變遷下農業的巨大變動。 隨著氣候暖化,英國開始嘗試種稻、豆類與鷹嘴豆; 雖然作物轉移可以保障農民收入,但是失去的文化呢? 而臺灣農民面對的,則是失去土地的恐懼。
Thumbnail
2025/10/27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如果要找一種植物最能詮釋這句話,那就是稻米。 最近的研究發現:早在人類還不會種田的時候,野生稻早已在基因裡累積了無數潛能——不易脫落的穗軸、糯性的澱粉、對冷與病原的耐受力。這些突變不是為人類而生,而是演化在無意間留下的伏筆!
Thumbnail
2025/10/27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如果要找一種植物最能詮釋這句話,那就是稻米。 最近的研究發現:早在人類還不會種田的時候,野生稻早已在基因裡累積了無數潛能——不易脫落的穗軸、糯性的澱粉、對冷與病原的耐受力。這些突變不是為人類而生,而是演化在無意間留下的伏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煩惱] 遠遠的看到煩惱 如果 現在就煩腦 路上也煩惱 快接近煩惱也煩惱   這樣會讓 原本的煩惱 變成如影隨形的大煩惱
Thumbnail
[煩惱] 遠遠的看到煩惱 如果 現在就煩腦 路上也煩惱 快接近煩惱也煩惱   這樣會讓 原本的煩惱 變成如影隨形的大煩惱
Thumbnail
今早,頭繼續疼痛著。我已經很久沒這樣長時間的疼痛。 記憶中,頭的疼痛總是比較偏向兩側抽痛,很少是這樣從眼部到額頭,上半部整圈延伸至後腦杓。(原本預計早上開車回老家,硬是睡到午後才開車回去) 頭疼啊!讓我回想起剛跟先生交往一陣子的時候,坐在機車後座的我,機車的震動只要大一點,太陽穴就會抽痛著,好像
Thumbnail
今早,頭繼續疼痛著。我已經很久沒這樣長時間的疼痛。 記憶中,頭的疼痛總是比較偏向兩側抽痛,很少是這樣從眼部到額頭,上半部整圈延伸至後腦杓。(原本預計早上開車回老家,硬是睡到午後才開車回去) 頭疼啊!讓我回想起剛跟先生交往一陣子的時候,坐在機車後座的我,機車的震動只要大一點,太陽穴就會抽痛著,好像
Thumbnail
過去幾年,我一直深受「頭痛」所苦。 講到頭痛病史,我可多著呢(有什麼好驕傲的?) 我的頭痛是那種,起先是左腦勺抽痛,接著漲到整顆頭都不舒服,然後開始感到暈眩,最後就吐出來的那種程度。 頭痛聽起來還好,但痛起來真的不得了。不僅無法讓人專注,連好好睡覺都有困難,同事知道我有這個毛病,甚至去清水
Thumbnail
過去幾年,我一直深受「頭痛」所苦。 講到頭痛病史,我可多著呢(有什麼好驕傲的?) 我的頭痛是那種,起先是左腦勺抽痛,接著漲到整顆頭都不舒服,然後開始感到暈眩,最後就吐出來的那種程度。 頭痛聽起來還好,但痛起來真的不得了。不僅無法讓人專注,連好好睡覺都有困難,同事知道我有這個毛病,甚至去清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眩暈持續的情況,以及醫生建議的進一步檢查和治療。作者在文章中也提到了自己在就醫過程中的一些迷糊經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眩暈持續的情況,以及醫生建議的進一步檢查和治療。作者在文章中也提到了自己在就醫過程中的一些迷糊經歷。
Thumbnail
【哲文韻味】     身為「重度資訊焦慮患者」,無時無刻都想滑著手機、看著新資訊,縱使他是些垃圾資訊、短影音、沒營養的八卦新聞,都能讓我的腦袋假裝正在學習中,讓病情得以緩解。在成千上萬的訊息中,我的靈魂和肉體突然分離,就在那幾個文字間進行飄渺之旅:「人病了吃藥:為什麼世界病了吃人」。對阿!為什麼
Thumbnail
【哲文韻味】     身為「重度資訊焦慮患者」,無時無刻都想滑著手機、看著新資訊,縱使他是些垃圾資訊、短影音、沒營養的八卦新聞,都能讓我的腦袋假裝正在學習中,讓病情得以緩解。在成千上萬的訊息中,我的靈魂和肉體突然分離,就在那幾個文字間進行飄渺之旅:「人病了吃藥:為什麼世界病了吃人」。對阿!為什麼
Thumbnail
上週的地震之後,偶而都會搞不清我是頭暈還是有地震。 今天看到新聞寫到假性地震症候群的四個條件: 女性 年紀超過20歲 居住樓層在三樓以上 有動暈症病史(容易暈車、暈船)的人 如果有以上相符條件,相對容易發生假性地震症候群。 那~麼剛好,四點都中,難怪這陣子都在暈眩中渡過,而且雖然不明顯
Thumbnail
上週的地震之後,偶而都會搞不清我是頭暈還是有地震。 今天看到新聞寫到假性地震症候群的四個條件: 女性 年紀超過20歲 居住樓層在三樓以上 有動暈症病史(容易暈車、暈船)的人 如果有以上相符條件,相對容易發生假性地震症候群。 那~麼剛好,四點都中,難怪這陣子都在暈眩中渡過,而且雖然不明顯
Thumbnail
研究證實睡眠不足會讓人變笨、無法保持清醒、反應和判斷力等同酒醉駕駛。本文分享了空服員服勤班次太過密集,睡眠不足鬧了不少笑話的case。
Thumbnail
研究證實睡眠不足會讓人變笨、無法保持清醒、反應和判斷力等同酒醉駕駛。本文分享了空服員服勤班次太過密集,睡眠不足鬧了不少笑話的case。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