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熊逸在《逍遙遊:當〈莊子〉遭遇現實》中寫道:
「莊子的『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理論上或許說得通,但現實中幾乎沒人能做到。」
他借用了斯賓諾莎的觀點:
自然不依人的理智運作,
我們認為的「惡」,
在整體自然秩序中可能根本不是惡。
問題是——人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被責任、道德、親情綁住的存在。
如果「善與惡」只是相對概念,那在家庭裡,這種相對更殘酷
扶養父親是一種善?不扶養父親是一種惡?
這樣的提問你心中會出現直覺的答案。
想像一個場景:
父親名下有十筆土地,六名子女——兩男四女。
母親早逝。如今老父親需要扶養,
長子主張弟弟應該共同負擔一半。
但那四個女兒呢?
分遺產時人人爭先恐後,說著「法律保障女兒也有繼承權」。
但是輪到扶養父親時,
卻只留下一句冷冷的:「我已出嫁。」
再問一次:扶養父親是一種善?不扶養父親是一種惡?
這時,你的答案還會是一樣嗎?
善與惡不再是哲學問題,
而是一張轉帳單、一句道德勒索、一場沉默的親情內戰。
法律怎麼看?
1️⃣ 確認父母資產是否足以維生,若可維持,即不具扶養義務。
2️⃣ 若確有需求,對於如何照顧及所需費用的負擔沒有共識,先召開親屬會議協議。
3️⃣ 若協議破裂,可向法院提出聲請,由法官來決定費用的比例。
📍善良不該被濫用,理性才是真正的孝順。
熊逸指出:「莊子的逍遙無人能做到,連莊子本人也不例外。」
這句話放在家庭糾紛裡更真實:
我們不可能無視善惡,
但至少可以學會——在被善惡裹挾時,用理性畫出自己的界線。
人在順風順水的時候,是不會去看莊子的,
近來我對於莊子的思想相當有興趣。
原本是想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想將心中不可得的意念轉化成另一種形式,
流沙細水般的自體內掏洗出來。
實際接觸莊子後發現,這還真的可行。
莊子有個重要的觀念即: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
將此作為身體養生的導引,
對自己是有益加分的。
這是“逍遙”的其中一個面向。
然而作為人,
無可避免會被各種複雜交織人際網絡所牽引,
很難可以用一種單節點式生活於世。
特別是在照顧父母至親的議題上,
心中不免會有不公、有受委屈等各種情緒,
難以“逍遙”面對。
有些人奉行“法不入家門”,自己這樣想也就算了,
還四處要求其他家人也要照做。
在我看來,
法入家門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如果無法期待可以理性冷靜討論,
那麼法律制度的設計正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法律明文保障自己的權利,
不過如果你自己將這樣的權利讓渡出去,
交由其他人來決定自己該如何做,
那麼可預期那樣的條件不會對你“逍遙”,
且自此,你的人生就與“逍遙”相背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