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中,作者提醒我們:
真正的效率,不是速度,而是對「決定點」的覺察。
我們常以為自己在節省時間, 卻不知在錯誤的時刻做錯的事,反而浪費更多。
研究者稱這種傾向為「認知吝嗇者」: 人腦傾向走最省力的路,避免思考。
在法律現場,
這種「自動駕駛式的效率追求」也常出現。
共有人急著完成土地分割, 他只劃出自己想要的位置,
沒處理其他人的區域。
文件一送進法院,法官當場要求重製——
一場看似「快的決定」,最後反而變成「白工」。
共有物的分割要掌握重點
這正是《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所說的「決定點」錯位:
我們太想「快」,忘了先「覺察」該思考什麼。
在共有物分割中,「提出方案」本身就是一個決定點。 你要先明確決定:
- 哪個位置分給誰?
- 每個人分得的面積是否符合法定比例?
- 分割後會不會造成他人利益不均?
若沒有在這一步停下來思考, 看似有效率的動作,其實只是把錯誤送進制度裡。
分割處理的重點
📌 一、分割方案的本質是「決策設計」
在協議分割或裁判分割前,共有人必須先完成具體方案。 這不是形式要件,而是程序的「起跑線」。
📌 二、法院審理關注的是「整體公平」
若僅提出「我這塊要自己拿」的單邊方案, 法院會要求重製,因為缺乏「整體考量」的安排(其他共有人如何安排?原物分配?金錢補償?)。
📌 三、速度錯位=浪費時間
匆忙提案 → 被退件重製 → 開庭延宕, 結果反而更慢、更耗能。
常見錯誤
- 「我先送出來再說,法官會幫我改。」 ❌
→ 法院不負責替你思考分割比例。 - 「早點送比較有效率。」 ❌
→ 沒有完整方案的效率,只是表象。
小結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不是時間管理書,而是思考管理書。
它提醒我們:
有時「最快的行動」,反而是最慢的學習。
法律與時間的道理其實一樣——
真正的效率,不是速度,而是覺察。
我的府城酒策
我不太愛啤酒,
不過這款Bush12相當喜愛,
原因只有一個:酒精濃度為12%。
喝完就相當有感覺,非常有效率。

完美組合。
這支是我在一家在安平名為“角窗”的店裡被推薦,
結果我一試成主顧。
很可惜的是,這家店已經沒有營業了,
不然過去我時常點這支酒與煎餃,
這樣的組合完全能重組在工作散落一地的靈魂,乾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