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夢」與「被迫 exile」

sunnielei-avatar-img
發佈於📡解構與重建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無聲失望的深層原因

台灣年輕人「不婚不生」與出走潮,反映的是對結構性問題的集體無奈

  • 經濟困境(低薪、高房價)直接壓縮生活選擇;
  • 政策緩不濟急(如居住正義、勞動改革)加深對政府效能的懷疑
  • 價值觀轉變:新一代更重視個人實現與生活品質,若本土環境無法滿足需求,便以遷移或減少生育作為消極抗議
raw-image

若要扭轉趨勢,需從根本性改革著手:

  1. 加速產業升級與薪資提升,
  2. 擴大社會住宅與公平資源分配
  3. 推動性別平等與工作生活平衡政策,
  4. 超越黨爭聚焦長期規劃。否則,年輕世代的「無聲失望」恐持續侵蝕台灣的社會韌性與未來競爭力。

年輕人已經證明用腳「抗中保台」「抗中離台」,從「追夢」演變成一種「不得不」的選擇,甚至成為一種無聲的對現狀的抗議。

「70多萬年輕人在海外」與「整個社會的『』」:
「用腳抗中保台」的深層意涵:失望下的消極抵抗 「用腳抗中保台」是一個充滿無奈的形容。這並非指年輕人透過移民來積極對抗中國,而是反映了以下現實:

「保台」概念的轉變:對部分年輕人而言,「保護台灣」的方式不再是單純的政治表態或留在本地奮鬥,而是先確保個人的生存與發展。他們選擇先讓自己變強、累積資本與視野,這本身就被視為一種儲備未來競爭力的方式。

「抗中」的現實壓力: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尤其是中國的軍事威脅與經濟磁吸力並存,加深了年輕人對未來的憂慮。與其留在台灣面對一個看似被巨大陰影籠罩、且內部紛擾不斷的未來,不如先出走尋找一個更穩定、可預測的環境。

這是一種「消極抵抗」:它不像街頭運動那樣激昂,而是一種沉默的、個體化的選擇。這種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本身就是對台灣內部環境能否提供足夠安全感與希望的一次「公民投票」。


社會的「三」:「產業浮動、政治浮躁、價值浮萍」,
完美總結了台灣社會讓年輕人感到不安的三大病灶。

💡產業(經濟面的根基不穩) 偏食經濟:

  • 過度依賴半導體等少數明星產業,其他產業薪資難以提升,導致人才供需嚴重失衡。非科技業的年輕人難以看到願景。
  • 創新動能不足:對於新創、文化創意、社會企業等多元產業的支持體系仍不夠完善,讓許多有想法的年輕人感到綁手綁腳,缺乏實現夢想的舞台。
  • 國際競爭壓力:面對周邊國家(如韓、日、新、中)的強力競爭,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跟不上全球變化的腳步,加劇了對未來的焦慮。

💡政治(治理面的信任流失) 藍綠惡鬥與短視政治

  • 許多重大政策(如能源、住房、長照)都因意識形態對立和選舉考量而陷入空轉或搖擺不定,無法進行長遠規劃。年輕人看不到一個清晰、連貫的國家發展藍圖。
  • 政策與現實脫節:政府雖提出各種口號與方案(如解決低薪、高房價),但執行力與成效常被批評為「杯水車薪」,無法讓年輕人「有感」,導致信任感破裂。
  • 外部威脅的內化:中國的壓力使得台灣社會必須耗費大量心力在思考如何「生存」,而非如何「發展」,壓縮了從容討論內政改革的空間。

💡價值浮萍(社會面的認同迷茫集體願景模糊:

  • 台灣的國家認同雖日益強化,但對於「我們想要共同打造一個什麼樣的未來社會」卻缺乏深刻對話與共識。經濟發展至上?公平正義?永續環境?目標的混亂讓年輕人無所適從。
  • 成功定義單一化:社會潛意識仍崇尚「讀好書、進大公司、買房結婚」的傳統路徑,但這條路對當代年輕人而言已越來越難走。新的多元成功價值又尚未確立,導致價值觀青黃不接,像無根浮萍。
  • 對未來的集體悲觀:低薪、高房價、少子化、氣候危機等全球性問題,在台灣顯得尤為尖銳。當社會整體瀰漫著一種無力感時,個人很容易感到渺小和絕望。

台灣人出國工作+度假打工,保守估計至少70多萬年輕人待在國外 許多年輕人帶著夢想去打工度假,體驗世界、追尋自由,這原本是好事。 但可惜的是,太多人在異國漂了太久,簽證換了一個又一個,卻換不到未來。回到台灣,才發現得從零開始。 問題不只是個人選擇, 而是整個社會的「浮」—— 產業浮動、政治浮躁、價值浮萍。 當國家不穩,人又怎麼能安? 年輕人已經證明用腳「抗中保台」「抗中離台」


當國家不穩,人又怎能安?
個人的生涯選擇永遠無法脫離整體大環境的影響。

年輕人出走,不僅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機會」,更是因為「無法在本地看到足夠好的機會」。這股出走潮,是台灣社會發出的最強烈警訊:

人才是國家最重要的資本:持續的人才外流,尤其是在關鍵年齡段的年輕人才,將嚴重侵蝕台灣的創新力與競爭力,形成惡性循環。

「體驗世界」與「被迫 exile」僅一線之隔:當許多人不是為了壯遊視野而出走,而是為了基本生存發展而長期滯留海外,甚至「回不了家」(因為回來沒有相對應的職缺與待遇),這就不再是健康的流動,而是嚴峻的國安問題。

需要的是根本性的結構改革:小修小補的福利政策已不足以挽回信心。必須痛下決心,在產業轉型、居住正義、勞權提升、政治改革等方面做出大刀闊斧的改變,打造一個能讓年輕人安心紮根、勇敢追夢的環境。

總而言之,台灣年輕人正在用他們的雙腳,對整個社會的「浮」做出最真實的評價。如何讓這片土地重新變得「穩固」,讓年輕人願意並且能夠安心留下來建設家園,是執政者和整個社會無可迴避的終極考驗。


台灣的挑戰與困境:

經濟結構性問題

  • 薪資停滯與高房價:青年實質薪資成長緩慢,都會區房價飆漲,購屋壓力成為普遍困境。
  • 產業轉型瓶頸:中小企業面臨升級挑戰,部分傳統產業外移,就業市場偏好高科技業,導致職業落差。

少子化與人口危機

  • 低生育率成因:高生活成本、工時長、托育資源不足,削弱生育意願。
  • 政策效果有限:儘管推出育兒補貼與托育擴充,但未能根本解決經濟不安定感與性別平等問題(如家庭照顧責任仍傾斜於女性)。

青年出走與人才外流

  • 國際職涯吸引力:東南亞、中國、歐美提供更佳薪資與發展機會,尤其是科技、金融領域。
  • 本土環境疑慮:對政治紛擾、社會階級流動停滯的失望,促使青年尋求海外出路。

政治對立與政策延宕

  • 藍綠黨爭與意識形態分歧,導致能源轉型、居住正義等長期政策推進緩慢,削弱民眾對治理效能的信任。

世代剝奪感與未來焦慮

  • 年輕世代普遍認為資源分配傾斜於年長群體(如軍公教年金改革爭議),對氣候危機、貧富差距等議題感到無力,進而選擇「躺平」或出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熵妮的沙龍☆
100會員
801內容數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語言文字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精神家園,於是,不論我們行了多遠的路,靈魂總有可棲之處。 享受獨處,張開雙臂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 iamk.cc/WfQ82C 💚🔆🌷⚘️🌵🌲☘️🌳🌱🌟🌹🌙🖋️🌱💕🎨🌿
⏳熵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10
一個很敏感但是又很重要的話題,天然獨真的是天生的嗎? 這個詞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說的是臺灣那些從小就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 的年輕人,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天然獨是大勢所趨,資料看上去確實很驚人...
Thumbnail
2025/07/10
一個很敏感但是又很重要的話題,天然獨真的是天生的嗎? 這個詞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說的是臺灣那些從小就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 的年輕人,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天然獨是大勢所趨,資料看上去確實很驚人...
Thumbnail
2025/03/16
🤔 反社會行為的正常化有觀點認為,川普的言論使反社會行為變得正常化,並且會鼓吹某些群體表現出仇恨情緒。 評估一個人是否具有反社會人格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學問題,通常需要專業的心理評估。然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特朗普和澤倫斯基的行為特徵:
Thumbnail
2025/03/16
🤔 反社會行為的正常化有觀點認為,川普的言論使反社會行為變得正常化,並且會鼓吹某些群體表現出仇恨情緒。 評估一個人是否具有反社會人格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學問題,通常需要專業的心理評估。然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特朗普和澤倫斯基的行為特徵:
Thumbnail
2025/02/23
當人們決定用眼睛去觀察並接受所見事物時,批判性思維便開始了。當一個人選擇聆聽某個觀點並自行推理時,它也在發生。思考者會開始獨立思考其實際意義。如果某物看起來像鴨子、走路像鴨子、發出嘎嘎聲音像隻鴨子……那它就是鴨子。無論誰告訴你這是隻鵝,它依然是隻鴨子。㊙️ 我們將以某種形式回來...
Thumbnail
2025/02/23
當人們決定用眼睛去觀察並接受所見事物時,批判性思維便開始了。當一個人選擇聆聽某個觀點並自行推理時,它也在發生。思考者會開始獨立思考其實際意義。如果某物看起來像鴨子、走路像鴨子、發出嘎嘎聲音像隻鴨子……那它就是鴨子。無論誰告訴你這是隻鵝,它依然是隻鴨子。㊙️ 我們將以某種形式回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直面缺點、哭是重生的必經之路、我的體悟與感謝
Thumbnail
——直面缺點、哭是重生的必經之路、我的體悟與感謝
Thumbnail
少子化是許多國家現在積極面對的問題,但多數國家投入資源、卻沒有什麼進展。而許多人保持單身,是惡化少子化的最關鍵原因。前陣子有看到統計說,在台灣,有結婚的人多數還是會生小孩,頂多是比以前少生。但晚婚、不婚的人,就幾乎沒有生小孩了。
Thumbnail
少子化是許多國家現在積極面對的問題,但多數國家投入資源、卻沒有什麼進展。而許多人保持單身,是惡化少子化的最關鍵原因。前陣子有看到統計說,在台灣,有結婚的人多數還是會生小孩,頂多是比以前少生。但晚婚、不婚的人,就幾乎沒有生小孩了。
Thumbnail
台灣當前已是一個高離婚率的國家,根據政府公布的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平均離婚對數高達四萬八千對左右;每天平均有一百三十對以上的夫妻離婚,數字十分可觀。
Thumbnail
台灣當前已是一個高離婚率的國家,根據政府公布的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平均離婚對數高達四萬八千對左右;每天平均有一百三十對以上的夫妻離婚,數字十分可觀。
Thumbnail
看電視上的通告節目,最近有一個生態是~我們離婚,但我們還住在一起。 很多事情在現在這個社會,有著別於我過去的一些限制,關係,還有定義。 所謂~不期待,就不會有傷害。因為有期待,傷害才會一直存在。 有段時間,單親家庭一夕之間變多,很多人的父母,因為雙方無法生活下去,所以選擇離婚。
Thumbnail
看電視上的通告節目,最近有一個生態是~我們離婚,但我們還住在一起。 很多事情在現在這個社會,有著別於我過去的一些限制,關係,還有定義。 所謂~不期待,就不會有傷害。因為有期待,傷害才會一直存在。 有段時間,單親家庭一夕之間變多,很多人的父母,因為雙方無法生活下去,所以選擇離婚。
Thumbnail
🐳 入選編輯嚴選;從追劇《歡迎回到三達里》,到閱讀《擁抱B選項》,加上石頭哥花 6年走出陰霾的親身經歷,嘗試帶著你~從悲傷挫折中逐漸甦醒過了!
Thumbnail
🐳 入選編輯嚴選;從追劇《歡迎回到三達里》,到閱讀《擁抱B選項》,加上石頭哥花 6年走出陰霾的親身經歷,嘗試帶著你~從悲傷挫折中逐漸甦醒過了!
Thumbnail
兩種矛盾情感共存的狀態 同時產生想振作和放棄的心情 儘管絕望似乎永不停止 在絕望的處境中 偶爾也會吹來一陣微風⋯⋯
Thumbnail
兩種矛盾情感共存的狀態 同時產生想振作和放棄的心情 儘管絕望似乎永不停止 在絕望的處境中 偶爾也會吹來一陣微風⋯⋯
Thumbnail
:是什麼推你走向婚姻的 :會後悔走入婚姻嗎?
Thumbnail
:是什麼推你走向婚姻的 :會後悔走入婚姻嗎?
Thumbnail
或許朋友主張的反出生主義是正確的 我感到很痛苦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種情感,覺得家裡從不屬於自己 或自己從不屬於家裡 明明坐在客廳的中心,卻感覺自己漂泊無依 情感的種子無處安放,在每一個我停留過的地方徘徊
Thumbnail
或許朋友主張的反出生主義是正確的 我感到很痛苦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種情感,覺得家裡從不屬於自己 或自己從不屬於家裡 明明坐在客廳的中心,卻感覺自己漂泊無依 情感的種子無處安放,在每一個我停留過的地方徘徊
Thumbnail
「少子化」在很多國家都是國安等級的重要議題。西方社會對於「不婚生子」的接受度較高(冰島超過七成新生兒是「非婚生子」),而在很難接受這個觀念的台灣,想要解決少子化問題,「降低不婚率」顯然是關鍵第一步。 現代社會的「愛情」面臨了哪些過去世代未曾經歷的挑戰?建立、維持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又為何如此困難?
Thumbnail
「少子化」在很多國家都是國安等級的重要議題。西方社會對於「不婚生子」的接受度較高(冰島超過七成新生兒是「非婚生子」),而在很難接受這個觀念的台灣,想要解決少子化問題,「降低不婚率」顯然是關鍵第一步。 現代社會的「愛情」面臨了哪些過去世代未曾經歷的挑戰?建立、維持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又為何如此困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