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夏德的一段對話,讓我重新思考——「為自己而活」究竟是一種自私,還是一種成熟?
我們常在關係裡被教導要體貼、要懂事、要讓人喜歡,卻很少被教導——要如何好好照顧自己的感受。
這幾天,我去探望夏德。
他站在陽台邊,閉上眼睛感受陽光,喃喃地說:
「太替人著想,不是件好事。」
我愣了一下,回答他:「要看對象吧?若不是家人或親友,別人的事,還是少管為妙。」
他點點頭,笑著說:「家人也是外人。成年後,心態、歷練、價值觀都不同了,與家人的關係,也會慢慢拉開距離。」
他頓了頓,又補了一句:「關於這點,妳應該比我更清楚。」
我不喜歡他話中有話,便問:「你究竟想說什麼?」
他淡淡地回應:「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
為自己而活,不是自私,而是誠實
「人總是貼滿了『應該』——應該體貼、應該懂事、應該為他人著想。 」
「可在這些『應該』之下,我們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的感受。」
「我們替別人做了許多事,對方未必感激;最後筋疲力盡的,反而是自己。」
「說到底,我們活著,不是為了取悅誰,而是為了讓自己過得自在。」
那時我笑著搖頭,覺得他說得太極端。
但在回家的路上,這句話卻反覆在腦中盤旋。
我後來明白——他並不是要人自私。 而是提醒我: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去愛別人。
不迎合、不逞強、不討好
為自己而活,不代表不顧他人,而是學會不把所有期望都扛在肩上。
我們常被教導要懂人情世故、要讓人喜歡,但沒有人能面面俱到。
戴久了面具,人也會慢慢忘記自己原本的模樣。
為自己而活,看似自私,其實是一種讓心靈沉澱的方式——
不迎合、不逞強、不討好,誠實地做自己。
懂自己的人,才有力量去愛別人
我沒有成為父母期待中的「大家閨秀」,就代表不孝嗎?
我選擇自力更生地生活,就不成材嗎?
我不再當那個永遠陪襯的妹妹,就成了不聽話的女兒嗎?
後來我才懂,夏德想說的是——
真正的成熟,不是成為別人眼中的模範,而是活出自己的樣子。
「自我價值」從來不是他人給予,而是我們在不迎合、不虧待自己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建立的。
與其委曲求全,不如誠實面對。
懂自己的人,不需要被所有人喜歡。
因為——
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有力量去愛別人。
給正在練習「為自己而活」的你(妳)
願你(妳)能學會善待自己,不再委屈取悅,在真實中活出自在的模樣。
當我們真實地呈現自我,便會發現——心靈的平靜,並非來自於別人的肯定, 而是你選擇做自己的那一刻。
我是夜鶯☘️
若我的文字曾帶給您一點勇氣與共鳴,歡迎追蹤、留言,留下足跡。
願我們都能保有一份真誠與柔軟, 不為誰而活,也不違背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