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一次參加「書店老闆讀書會」時,我其實還不太懂所謂的「兄弟情」。
我的朋友圈大多來自國中、大學、碩博士班的麻吉,交友多半靠興趣連結──打球、旅遊、語言學習、花藝或茶藝。這些體驗課程是我熟悉的安全圈。
但「書店老闆」的課程,讓我第一次嘗試主動與陌生人互動,也學習了「篩選夥伴」這件事。走完第一季時,我曾問自己:結束之後,我們之間還能做什麼?
結果令人意外──我和其中一位夥伴一起做了攝影專案;另一位成了AI課後聚會的朋友;還有一位,後來成為第六期創作課的夥伴。這些原本的「陌生人」,逐漸變成了可以共同創作的人。或許,這也是一種地方創生的模式吧。
從商學角度看,這樣的關係像是「萌芽期」:
我們透過一場活動、一次作業相互認識,但要走向「深耕期」,需要更多磨合與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課題──
例如如何理解上位者的思維、如何溝通、如何在團隊中定位自己。
若選擇退場或放棄,也許保全了時間,但也錯過了可能成為未來夥伴的機會。
從募資看見夥伴的力量
我第一次真正理解「夥伴的力量」,是在朱銘美術館工作的那段時間。
疫情期間,我發起了一個藝術募資專案,作品價格約在1999至2999元之間。
感謝長庚醫院當時因需求購買了20份,募得59,980元。
其餘13份,是由13位好友支持,金額共25,987元。
那次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能完成這件事,靠的不是我一個人,而是一群願意同行的朋友。
近期因學校響應SDGs「優質教育」目標,希望協助弱勢學生,我又迎來第二次募資機會。
一位好友捐贈了7500元,讓我非常感動。巧的是,我原本買了一個杯子送他,因為覺得「這杯子很像他」,沒想到最後成了回禮的象徵。
但也感受到,景氣的確變得辛苦。
許多企業邀約不如以往順利,夥伴們也陸續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結婚、生子、轉職。
消費習慣與時間分配都不同了。
這些現實挑戰,也讓我思考:如何在變動中持續找到新的合作夥伴?
從「讀書會」到「行動者社群」
隨著我參加「書店老闆讀書季」進入第四季,我越來越珍惜時間成本。
有時太追求「完成」反而會讓自己綁得太緊。
現在我學會放慢步調——盡力而為,然後「盡人事、聽天命」。
保持穩定的節奏,比達成完美更重要。
最近我常去宿舍附近的公廟走走,也和第一、三季的讀書會夥伴,一起踏訪七娘媽廟,變成一場「廟宇旅行」。

另一邊,我也與三位夥伴著手規劃學校專案的策展活動,嘗試開展USR概念以外的教學實踐計畫。
這些合作,其實都來自過去在USR專案中的一次相遇。
曾經的參與者,後來成為共同推動計畫的副總,也讓我有機會進一步邀約更多人。
人在成長,環境也在改變。
這些「篩選與重組」的歷程,正是不斷突破的過程。
學會「合作」,也學會「試錯」
我常說,真正的合作不是靠緣分,而是靠「練習」。
就像我們在讀書會中要創建穩定的線上連線環境,需要先測試網路、學習操作 StreamYard,
若不熟,就自己試。那個「試」的過程,就是成長。
最近也有夥伴參加「達哥」的課程,嘗試做最小可行性商品(MVP)。
我發現,募資其實也是一種推動創作的方式。
外圈的關鍵在於文案與案例;內圈則是情感連結——
人們願意 donate,往往是出於認同或感謝。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與不同產業的夥伴交流:攝影師、健身教練、音樂製作人、工程師、理財師……
看似毫不相關的領域,卻因為興趣、察覺與共感而相遇。
而每次聚會,背後都有成本──交通、餐費、耗材、時間。
這些「看不見的成本」,其實是人際網絡中最真實的部分。
在錯誤與理解之間成長
緊湊的生活裡,犯錯是常態。
但關鍵在於如何從錯誤中找到平衡,
不被「絕對正義」或「公平論」綁住。
這些討論,也逐漸成為我課堂上的新教材。
我常用「人的光譜」來思考這些關係:
X軸代表光明與黑暗,
Y軸是執行順利與受阻,
Z軸則是金錢與情感價值。
每個人都在這三個軸線中移動,
而我們對他人的理解,也在不斷更新。
回想自己能進入現在的學校,其實正是因為在USR計畫中認識了老師,
從一次討論、一次合作,到如今成為長期夥伴。
人脈不是主動建立出來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自然生成的。
結語
夥伴關係與募資,其實都是「信任的延伸」。
有時是一個點頭、一個邀請、一個轉帳;
有時是一場聊天、一個作品、一杯茶。
它們都在提醒我——
在每一次合作中,重新認識自己,也重新定義「夥伴」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