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的《流行趨勢分析》課程中,筆者嘗試將「田野調查」的概念引入課堂。透過結合既有教案與學生在USR課程中的實作經驗,期望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建立更扎實的基礎與觀察能力。
然而挑戰在於,教師必須同時掌握多個面向的知識。除了熟悉時尚品牌的脈絡外,還需補足對婚紗產業、賣場經營模式以及科技材料應用等領域的理解。筆者透過帶領學生參加競賽、撰寫高教深耕計畫等方式,使課程能更貼近學生未來的實務需求與產業現況。
許多專業知識雖可藉由網路課程、教科書或學術論文取得,但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吸收,更在於篩選、轉化與詮釋。如何將龐雜的資訊轉化為學生能理解並運用的教材與討論議題,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有些課程並非「接到題目就能立即上手」的類型,因此筆者在開課前,特別請教了曾任該課程的教師。這位老師同時也是筆者在USR計畫中的合作夥伴,雙方透過持續交流,使課程結構與內容更加完善。在掌握學生的學習地圖後,筆者也嘗試整合不同授課教師的內容,逐步將課程的各個取向與面向串聯起來。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能從多元視角理解時尚產業的脈動與轉型邏輯。
地方創生的現場經驗同樣提供了豐富的啟發。教師常需思考:地方的缺口是什麼?原有產業如何轉型?而這些正處於轉型階段的業者,為何願意與我們合作?在合作過程中,又有哪些細節需要被特別留意?這些問題都應在課程設計初期被納入思考。
此外,教師也需預先鋪墊,讓業師能順利融入教學脈絡。筆者在第一次執行微學分課程時,確實面臨不少挑戰。幸而合作業師在外有豐富的授課經驗,雙方能在課前充分討論,明確課程方向與合作默契。這樣的對話不僅讓課程執行更順利,也有助於確認雙方是否具備長期合作的可能,以及了解彼此關注的重點。
然而,過往也曾遇過部分合作夥伴在執行過程中不斷要求修改與重新提案,導致進度延宕。對此,筆者的原則是:「若合作無法建立共識,就不再進一步合作。」理想的合作應建立在共同解決問題、追求雙贏的基礎上;若缺乏共識與信任,便難以開啟下一次的合作機會。
過去筆者曾跟隨一位長老會背景的老闆工作,他舉辦聚會的方式總是各具特色——有時在咖啡館舉行,有時則邀請人們學習如何使用塔羅牌。這些看似柔性的活動,卻能在無形之中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往往因為過於理性或剛硬,而在互動中產生疏離感,特別是在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中,這種距離更為明顯。
若教師未能與學生建立信任,雙方便容易產生隔閡。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多樣,可能來自前任教師與接手教師風格的差異,也可能是班導師更換所引發的情緒投射——學生在「失去」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被拋棄的感受。這些都是接任教師必須理解並調整的心理層面。
此外,導師的性別轉換(如從女性教師變為男性教師,或反之)也可能影響學生的信任建立。筆者曾在健身房遇見一位不同科系的學生,他對未來有明確的目標——想成為咖啡師,也同時以模特兒為兼職方向,因此非常自律,每天都規律運動。這樣的交流在課堂上不易展開,卻在課外自然發生。這讓筆者再次體會,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往往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與場域去建立。
聊天看似是一件簡單的事,但當我們處於忙碌的節奏中,往往因為擔心時間不足,而讓「效率」成為對話的主要目的。這樣的習慣逐漸讓人忽略了傾聽與交流本身的價值。對筆者而言,時尚學的學習過程,正是讓自己重新理解「觀察」與「對話」的重要。從了解國外設計師的作品,到認識台灣在地品牌的發展;從分析UNIQLO、ZARA等品牌的庫存管理模式,到思考它們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定位——這些學習歷程都讓筆者更加理解產業背後的邏輯與文化脈絡。
除了在展場實務中獲得經驗,筆者也開始探索更多與時尚相關的延伸領域。例如婚紗產業,其實自1970年代起便逐漸成形,至1990年代發展出以攝影、美妝與禮服整合服務為主的商業模式。從中可見時尚產業的擴散與轉化,並非僅限於服裝設計本身,而是一種綜合了文化、美學與產業鏈思維的整合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