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其實從未刻意思考「造局」這件事,但隨著年齡與經驗的累積,它似乎逐漸成為人生中必然會面對的課題。在人生成長的不同階段,我們都需要學會如何與隊友協作、如何衡量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當遇到比自己更強的人時,又該如何合作?這些問題往往決定了一個團隊能否持續成長。對我而言,「主動與積極」是最重要的態度。行政處理、會議紀錄、後勤支援這些看似瑣碎的工作,其實正是讓事情成行的關鍵。能主動承擔這些任務,是後輩為團隊創造價值的開始。在朋友之間的合作則更微妙。必須先做出讓他人認同的成果,才能取得信任。信任看似簡單,卻是最難培養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背景、價值觀與思考角度各不相同。若彼此認同不足,即使表面上合作,也可能淪為被動的參與——時間被消磨,熱情漸漸淡去。
這讓我想到學校與業界最大的差異之一:金錢的流動。金錢不只是報酬,更代表他人對你所提供價值的認可。而在付費的世界裡,又可分為一次性消費與持續性消費,這樣的區別會直接影響我們設計服務與建立關係的方式。我參與書店老闆舉辦的讀書會,從第一屆、第三季到現在的第四季,心態也逐漸改變。能否「變現」不只是結果,更是觀察與反思的過程。這讓我學會尋找最小可行產品(MVP),並透過微小的嘗試,逐步驗證想法。
在書店老闆的創作課第六期中,我意識到「深層客戶諮詢」的重要性——要先理解對方的需求,再提出回應。Tony老師的業務課程也採用類似的模式,這讓我開始思考:這樣的模式是否也能帶入教學現場?於是,我嘗試在每次下午課程後安排小型討論,一方面讓學生彼此交流,一方面也幫助我理解他們的想法。課堂上,師生之間難免存在分數與評價的距離,但在這些輕鬆的對話中,我更能察覺學生的狀態與真實情緒。我也開始構思設計「心理卡牌」或「塔羅牌」等互動工具,作為引導學生開啟討論的媒介。回顧這幾季的歷程,除了第二季獨自進行外,其他三季我都以小組為核心。第一、三季與過去的夥伴合作,這一季則是自己主動「造局」。這個局的契機來自創作課——因書店老闆的推薦而與Tony合作,又在同樂會中與Howard閒談時,萌生了再度合作的想法。沒想到這次的作業剛好讓這個念頭成形。過去在學校裡,我對體驗與探索的接觸並不多。但透過書店老闆的課程,我開始參與花藝、茶藝、手搖飲升級課程、編織、攝影等各式主題。這些實作經驗讓我逐漸能掌握活動的節奏,也能在課堂中設計出更貼近現場的教案。
隨著經驗的累積,我從單純的知識講述者,轉變為能夠轉譯體驗、設計課程的人。USR課程的參與,讓我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場域,帶學生進行戶外教學,讓作品不再只是課堂作業,而是能與真實社會產生連結的成果。回頭看,這一切的歷程其實都是在培養「造局」的能力。
就在昨天,我撰寫了一篇招生文,沒想到因此獲得校長與老師的邀請,到他們學校進行講座,也讓我有機會延伸自己在時尚永續與NFC應用上的實作經驗。這次的作業,也讓我重新連結起過去與好友討論精釀酒的回憶——而第四季的夥伴剛好是這領域的專家。或許,這也是讓我能在體驗與知識之間持續深耕的新契機。
回想這一路,我發現自己做的許多事,其實都源自於「先行動、再學習」。
透過不斷嘗試、造局與實踐,我學會了在專案與教學之間找到平衡。
即使過程中常遇到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的問題,也促使我持續反思與修正。
這或許正是「服務設計」的核心精神所在。
在參與第四季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在公益講座與435編織講座時,也自然而然邀請了創作課的夥伴一同參與。那場國際講座雖僅一個半小時,卻完成度極高。
後來當小李前輩建議未來講座可邀請更多夥伴共同參加時,我才驚覺——原來自己早已在實踐這樣的合作模式。
與朋友之間的信任關係,也在這四年裡逐漸轉化。從上課、認真完成作業,到後來主動創造合作機會,我開始理解「朋友」並非僅是陪伴,而是需要交心。
而「交心」除了需要時間,更需要一個共同前進的目標。若缺乏共同願景,對話便容易陷入空轉,甚至產生距離。
在面對「造局」時,我也開始思考:
哪些人屬於自己生活的內圈?哪些人停留在外圈?
或許,這些關係會隨著願景與行動逐步滾動、重新排列。


















